1、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两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远远望去,金字塔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
B.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C.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2、( )立( )为汉献帝。
A. 袁绍 B. 董卓 C. 刘协 D. 刘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夜里,我经常听见屋外的树枝。
B.榕树上停泊着不少小鸟。
C.站在山脚下,我仰望群山,景色可真美。
D.黄昏的时候,寒风整整刮了一个下午。
4、根据拼音写词语。
duó kuàng kū wěi mò shēng xún huán qīng xī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gē bì liǔ xù yōu yǎ yuán fèn háng xíng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5、比一比,组词语。
赠( )增( )享( )持( )
憎( )曾( )亨( )特( )
6、比一比,组词
壁(______) 刑(_____) 怯(_____) 泰(_____) 截(_____)
璧(______) 荆(_____) 法(_____) 秦(_____) 载(_____)
7、积累与运用。
1.在这一学期中,我积累了不少古诗词。比如,写月夜山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友人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将士壮志情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的刘伯承,__________的孙膑;也跟着作者的脚步领略了__________的荷兰,__________的埃及金字塔。
3.这个人作恶多端,如今终于进了监狱,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言警句)
4.我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因为我深深记得《孟子》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比一比,组词语.
拇(________) 搔(________) 痒(_________) 秽(__________) 轧(__________)
姆(_________) 骚(________) 洋(_________) 移(_________) 辆(__________)
拧(_________) 螺(_________) 纽(_________) 享(__________) 憎(__________)
泞(_________) 累(_________) 钮(_________) 亨(__________) 僧(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清贫(节选)
是不是还要问同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衫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齿冷”可以理解为______的意思,因为____________。让“富翁们”“齿冷”“三天”,这里通过_______的方式,更突显了“我”__________。
【2】片段中第一个问句是( ),第二个问句是( )。
A.反问句 B.设问句 C.疑问句
【3】最后一段中的“清贫”是______;“洁白”是____;“朴素”是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母 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②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挺立 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粱 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 停留)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或词,打“√”。
【2】阅读片段,完成思维导图。
【3】朗读画“____”的句子时,适合用________的语气。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请仿照上文第①段的写法,写一写“一大群人拥出来”时的画面。
一大群人拥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行道树
张晓风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里,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当夜基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灯红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平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第⑤自然段的“固执”本来是贬义词,用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文中用作褒义词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你觉得通篇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具体说明文章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与同伴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人类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尾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______________的形象。
12、课外阅读。
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刘翔,1983年生,现为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中获得冠军。
谁都记得,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的约翰逊因为在预赛中摔倒而没能进入(决 绝)赛,不管你是否承认,这让许多“刘翔(谜 迷)”大松了一口气。一个外国记者就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他采访正要进入决赛的刘翔时问:“约翰逊出局了,是不是意味着增加了你夺冠的机会?”
刘翔听出了这位记者的“言外之意”,他感觉血“腾”地涌上了脸,当即毫不(视 示)弱地回答:“中国有我,亚洲有我!”
是的,当刘翔还不知跨栏为何物时,约翰逊已经功成名就。刘翔承认,他对他曾经是“仰望”的,但是,在合过影要过他的签名之后,刘翔便义无反顾地成了他的强劲对手,他一次次向全神云逊发起挑战,并在奥运会之前有两次成绩超过约翰逊。
在刘翔取得 110 米栏奥运冠军后, 《 今日美国 》 称,“他(刘翔)技术水平令所有美国跨栏运动员自叹弗如”。他靠精确的跨栏技术成为名(幅 副)其实的“跨栏王”。
“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这情急之下被逼出来的豪言壮语,成为赛后刘翔不用注册的金牌商标。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毅然决然—( ) 自叹不如—( ) 弦外之音—( )
【2】用“√”标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字。
【3】你喜欢刘翔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遇里,( )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保存(cún chún) 骨气(gú gǔ) 秉性(bīn bǐng)
【2】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用“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梅花有什么样的秉性?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
【5】“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_______的特点,借以歌颂中华民族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6】梅花与_______、______并称为“岁寒三友”。你能写出一首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 ______________。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
14、追赶风筝的孩子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1】“追赶风筝的孩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这句话中“这番情景”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说:“科学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莱特兄弟的科学幻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莱特兄弟幻想变成了怎样的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科学幻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努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剥豆
一天,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碗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了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碗向我面前推了推。
看着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可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选择。”
一丝喜悦悄悄在心里散开,我欣赏儿子的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此想,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在加快。
儿子的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间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速度不觉间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碗的豆很快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完全没有了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地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到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我们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1】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把文中的材料各举一例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其突出的两点是比赛时的_________和比赛后的__________。
【5】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缴电话费的老人
到电信大楼营业厅去缴电话费,队伍排得老长,只有慢慢地等。终于我是第二个了,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从步履神态上看好像已经年逾六旬。
“请问您的电话号码。”营业员问老妇人。老妇人脱口就说出一个电话号码。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又问:“是叫李敏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儿子的名字!”然后她又说了一个电话号码,还是脱口而出,没有一点犹豫。营业员在电脑上点出之后,问:“是李捷吗?”老妇人说:“不是的,这是我女儿的名字!”营业员说:“对不起,阿姨!你们家的电话到底是什么号码?”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后面有人开始不耐烦了,叽叽喳喳有些骚动。
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不打磕绊,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费吧?”“没缴。”“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
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1】短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对比。(填文中词)
【3】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用“____”画书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后面一片寂静。”“这次”指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为什么后面会一片寂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_________) 清晰—(_________)
【4】细读短文,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6】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18、阅读
①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②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③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④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⑤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1】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壮观——( ) 配备——( )
反义词:整齐——( ) 先进——( )
【2】写出描写“宝船”样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宝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给予是幸福的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失迷了方向,他饥饿难忍,快要支持不住了。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经很久没人住了,风吹日晒中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就用力抽水,却一滴水也没有。他失望到了极点。
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了。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满满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他思索再三,最后,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吸水器中果然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两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一己之利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摇摇欲坠—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
【2】“你只有把一己之利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甜关的泉水”这句话中“置之度外”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3】这篇短文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如果他把这壶水喝了,会发生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改病句。
①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老师带我们到野外采用了许多植物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老班长为我们牺牲在草地里,我们怎能不伤心呢?(改成陈述句)
2、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改成转述句)
3、雷雨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闪电和雷声。(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3、习作。
题目:我得到了__________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表扬”“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