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2、“手疾眼快”中“疾”的意思是( )

A.病,身体不舒服 B.痛恨 C.快,迅速 D.疼痛

3、选字填空

  度 鸣    明

( ) ( )

( ) ( )

( ) ( )

( )   ( )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解释加点的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楼兰终不还。

穿:__________________     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

稚:___________________     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遗民泪胡尘里,南王师又一年。

尽:___________________     望: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 ),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 ),又(   ),既愿(   ),又想坐下(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这段话写出了草原_______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_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___________

6、解释下列词语。

1、烂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忸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千盈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坐无隙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要求写关联词。

1.罗马人(   )我们的主人,(   )我们的仇人。

2.他们拿我们不当人,(   )整天逼我们做苦工,(   )要叫我们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

 

 

8、补全词语,再选择恰当的词语,替换句子中画“____”的部分,写在括号里。

____见血 从容________然起敬 久____大名

一声不____ 青筋________如雨下 由____感谢

(1)他直眉瞪眼地站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说过____

(2)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同学们不禁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____

(3)医生见李大爷昏倒在路边,便实施了急救。李大爷的家人对医生表示发自本心的感谢之情____

(4)他说话简短而能切中要害,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律师。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1)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____

(2)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

(3)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____

(4)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

(5)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

(6)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什么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毛主席在花山

①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他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夜以继日为全中国解放事业操劳着。

②一天早晨,主席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今天怎么没有了?”

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④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而影响群众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看见村里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⑤“可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⑥“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⑦“是。”

⑧“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⑨“知道了,主席。”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问:“村长,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⑩“不,俺去西头。”大娘说着就要走。警卫员忙向村长、大娘再三解释,说首长让他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答应了,并告诉大娘到花椒树下碾。

⑪大娘来到花椒树下。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老乡,碾台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⑫警卫员回来了,主席又对他说:“任务完成不错。还有一件事等你办。”主席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群众送去。”

⑬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来之不易,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为难了。主席说:“你想过吗?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我们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主席笑了。

⑭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就不拘束了。喝茶水对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新鲜事。一位大叔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喝它顶什么用?”

⑮这时,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主席打招呼。主席笑着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主席给乡亲们讲喝茶的好处,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

⑯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主席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动作很娴熟。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 D.游览顺序

3读短文,想一想: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读第④自然段,完成旁边的批注。

(2)读第⑥和自然段中毛主席讲的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主席________________。

(3)读第自然段,表现毛主席推碾子动作“娴熟”的词句是_______想象推碾子的情景,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还可联系《青山处处埋忠骨》,想一想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秘  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fěi bó)的退休金,祖孙二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

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菲薄: ①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②瞧不起。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 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 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3短文第_____和第_____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4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

5“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6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_______________,说明他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是,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熟人,_______

一次,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到冬宫演奏。演奏开始后,沙皇还在和贵族小姐们聊天,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乐声一停,沙皇回过神来,忙问李斯特为什么不弹了。李斯特欠身答道:“陛下说话时,臣理应缄默。”

1甲文末尾少一句话,下列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更适合?(   )

A.必须连连脱帽。 B.不得不连连脱帽。

2甲文中大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李斯特的话中暗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和《中国馆展区简介》。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

①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园区位于北京西北的延庆。而作为北京世园会标志性建筑的中国馆,也坐落在这片自然田园之中。

②中国馆造型别具一格。远看中国馆犹如一柄如意融于山水之间,数万根金属梁柱拼接而成的金色超大型双曲面钢屋顶覆盖下的主馆,像是如意的柄身,恢弘大气;馆外东西两侧、14万立方米的五彩梯田,仿佛如意的柄端,古朴持重。自古以来,如意就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中国馆取名为“锦绣如意”,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

③中国馆不仅外形亮眼,还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五彩梯田的建筑结构具有保湿隔热性能,使得覆盖于梯田之下的大部分展馆冬暖夏谅;地上地下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将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大多用于梯田灌溉,形成了生态微循环;馆顶安装的1056块光伏玻璃,在没有直射光的情况下也可发电,点亮了世园的璀璨之夜。还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地道风技术,使地道降温,为展厅换气,大幅缩短了空调开启时间,有效降低了能耗。与此同时,场馆从地下到地上有几十个风口,好几条通道,使得风可以一层层穿出去形成回路,让人呼吸到新鲜空气。这一技术的应用,使整个场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绿色建筑。

除了绿色、环保、节能,中国馆的展览内容也很丰富。北京展厅是微缩的四合院。跨入院中,春的玉兰、夏的月季,秋的桂花、冬的腊梅同时开放。这是因为使用了花期调控技术——煻花技术①,促成了四季之花的“团聚”,而其中一种花期很长的月季是中国自行培育的新品种,能够抵抗北京的干旱和寒冷的气候环境,云南展厅也很有特色,展厅正中央是一只高度近4米的巨型孔雀,它身上五颜六色的羽毛是用泰国兰、康乃馨、马蹄莲、玫瑰、勿忘我等十几种、3000多枝鲜花组成的,引得游人争相拍照。艺术家还汲取了《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里的园艺元素,通过插花、绿植、苔藓等植物布景,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形成了大型植物画卷,讲述着中国山水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⑤中国馆的设计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融入自然景观和建筑作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用中国设计传播中国精神,传递文明的力量。

注释:①塘(táng)花技术是一门北京独有的园艺技艺,距今约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卉栽培技术之一。简单说,就是将花卉裁种在密室内,用加温的方法让其提前开花。

【1】《北京世园会——中国馆》一文第②-④自然段介绍了中国馆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②自然段,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用“√”标出。

A.美体,生动地说明了五彩梯田的样子

B.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馆造型特点

C.说明了切意就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3】短文第③自然段中“将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大多用于梯田灌溉”中的“大多”一词,不能删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一句在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用“√”标出。

A.引起注意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突出主题

【5】短文第④第自然段中画双横线一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马上,他又拨弦奏起“志在流水”的乐段。才奏了一会儿,子期又出乎意料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垠的江河流水!”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  )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1括号里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衷心 B.初衷 C.由衷 D.折衷

2画线句子中的“出乎意料”用词不当,应换成的词语是(  )。

A.意味深长 B.三心二意 C.别出心裁 D.马马虎虎

3“喜悦”的“悦”字读___,它的同音字有_________等。

4伯牙和子期说的话,要读出___之情。

15、课文片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找出选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画上“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的心情和做出的决定,歌颂了______________

4“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通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绿色之都莫斯科

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绿色之都”,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全市面积的40%,有11个自然森林、98座公园,占地约2000公顷。市区还有700多座街心花园,占地约1256公顷,加上湛蓝的莫斯科河、上千座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古迹及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     )的现代建筑,使它对游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它建立在七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 装扮)多样的建筑。入夜,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座全世界都知道,非常著名(      )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挺立 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

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就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起莫斯科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生态环境的(改造 改善),美化了市容,(调动 调节)了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之都。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错落有致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莫斯科被称为“______________”,平均每人拥有绿地30多平方米。

(2)莫斯科以前被称为“沙漠城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莫斯科是世界上绿化较好的城市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内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市郊还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一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玉带似的莫斯科河,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 __________

(2)光洁的白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__________

(3)莫斯科的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__________

6莫斯科是怎样摘掉“沙漠城市”的帽子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17、阅读《西游记》第六十一回节选片段,完成练习。

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飕的一翅,钻在云眼里,倒飞下来,落在天鹅身上,抱住颈项嗛眼。那牛王也知是孙行者变化,急忙抖抖翅,变作一只黄鹰,返来嗛海东青。行者又变作一个乌凤,专一赶黄鹰。牛王识得,又变作一只白鹤,长唳一声,向南飞去。行者立定,抖抖翎毛,又变作一只丹凤,高鸣一声。那白鹤见凤是鸟王,诸禽不敢妄动,刷的一翅,淬下山崖,将身一变,变作一只香獐,乜乜些些,在崖前吃草。行者认得,也就落下翅来,变作一只饿虎,剪尾跑蹄,要来赶獐作食。魔王慌了手脚,又变作一只金钱花斑的大豹,要伤饿虎。行者见了,迎着风,把头一幌,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铁额铜头,复转身要食大豹。牛王着了急,又变作一个人熊,放开脚,就来擒那狻猊。行者打个滚,就变作一只赖象,鼻似长蛇,牙如竹笋,撒开鼻子,要去卷那人熊。

【1】文段中的“大圣”“孙行者”“行者”指的是___________,“牛王”“魔王”指的是___________。他们在斗法的过程中变化多端,你认为___________的法力更高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用哪种方式来理解文段中划线的句子,再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钓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_____向海里跳_____不然我就开枪了_______________刚喊出_____三_____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_____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给短文第二自然段画横线处加上标点。

2“正在这时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没有明白他爸爸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入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太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做练习。

                

雪花在城市的上空欢快地舞蹈,寒风在四处流浪。受天气影响,一家小百货商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女店主无所事事地为自己的双手美容,修了修指甲,又涂了红色的指甲油,然后望着漂亮白皙的手陶醉了。

②这时,店门上厚重的棉门帘被掀开,一股寒流裹着一位妇女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进入店里,他们那陈旧且笨重的衣服上堆了不少雪,看上去是一对母子。女店主从自己修长的指甲上移开目光,热情地迎向她大半天才等来的第一批顾客。

③母亲问有没有手套卖。女店主说有,便热情地介绍有羊皮的、绒线的、针织的。母亲说拿几双男式手套看看。女店主很快把几种男式手套摆在了他们面前,母亲和少年左挑右选,逐一问明价格。好一会儿,少年说:“妈,就买一双绒线的吧,便宜些。”母亲说:“天这么冷,你的手都冻裂了,还是买羊皮的吧,羊皮的即暖和又好看。”她选了几款羊皮手套一一给儿子的左手戴上,看了看款式,试了试大小,唯有一款不大不小正好合适,母亲便说:“挺好,就买它了。”一问价格,146元一双。母亲便解开上衣衣扣,从贴身的衣兜里掏出一摞零钞,先是10元,后5元,再2元、1元,直到硬币,一一点给女店主,结果钱不够。母亲说:“姑娘,我还差5元钱,能不能便宜一点儿,这5元钱就算了?”

④女店主一口回绝说:“不行,一双手套本来就赚不了几个钱,我一上午才等来你们这么一个买主,你再少给5元,我今天吃什么?”面对这位母亲几近哀求的游说,女店主始终无动于衷,一分钱也不肯少。儿子见母亲为难,说:“妈,就买绒线的吧,还能省好几十块钱。”

⑤母亲固执地说:“不,我不能委屈了你的手。”她见女店主不肯降价,又试探着问:“姑娘,我钱不够,能不能给一半的钱,你卖一只手套给我?”女店主十分纳闷:“哪有买一只手套的?”

⑥母亲解释道:“哦,是这样,我儿子原来的手套丢了一只。”女店主直摇头:“绝对不行!剩下的一只我卖给谁?”母亲无奈,便遗憾地从儿子左手上脱下那只羊皮手套,放在货柜上,对儿子说:“咱们到别的店看看吧。”她拉着儿子向店门外走去。当他们掀开厚重的门帘时,一股冷风“呼”的一声灌进店里。女店主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女店主陡然一惊,身上的某一处神经被深深触动,就在他们刚刚迈出门的一刹那,她大声喊道:“请等一等!”母亲和少年回过头来,女店主说:“我卖给你们一只手套。”

⑧母亲付了73元钱,让儿子心满意足地戴上了一只羊皮手套,然后千恩万谢而去。

⑨女店主再次端详自己的双手,那双手健康而且修长。她猛然发现,这双可以创造无数财富和人生意义的手是多么宝贵,尤其是那些失去了一只手的人,剩下的一只手更需要加倍珍爱和精心呵护,唯利是图与富有同情心是人性的两个层面,一个死抠的是价钱,一个展示的是价值。女店主虽然赔了钱,却感到十分欣慰,人往往挣再多的钱都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却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便是价格与价值的区别。

【1】阅读这篇短文,我会连下面内容。

开端              女店主被深深触动,卖一只手套

发展              母亲和少年千恩万谢离店而去

高潮              母亲和少年走进店里挑手套

结局              母亲买羊皮手套钱不够,被女店主回绝

【2】填空。

(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景物描写方面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

(2)画横线的句子在人物描写方面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

(3)加点的句子在人物描写方面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

(4)试在文中“__________”上补充合适的内容。

【3】用“唯利是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命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_________”上。

【5】根据阅读理解,试与女店主聊天。

自己:_________________

女店主:________________

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

女店主: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乐园。

【1】农夫在地里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改为字句)

【2】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换个方式表示因果关系

【4】奶奶经常回忆她小时候的往事。(修改病句)

【5】乱扔废电池怎么不是污染环境呢?改为陈述句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妙笔生花。

题目:________变了

要求: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的变化。如,父母改变了对你的教育方式,爷爷会用微信了,家乡变美了……请选择一个内容,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