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对“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之子以肯定的语气反驳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B.杨氏之子用孔君平的逻辑,推理出孔雀是孔君平家的禽鸟。

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妒忌)

B.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支援)

C.旧时指旅馆、酒馆、饭铺的主人或管事的人。(客家)

D.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客官)

3、把各组搭配不当的词语划去。

优点   坚决 战争   战争

发扬   立场   发动   奔赴

荣誉   坚定 战场   战场

成绩   阵地 效率   面貌

取得   夺下 提高   改变

果实   据点 效果   不足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字词句运用。

1.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涌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1)这段侧重_____描写,突出了_____在威尼斯的重大作用。前一个句子写_____时,戏院散场,人们各自乘坐小艇,散开消失,是_____描写;后一个句子写人们的哗笑声,____,抓住_____进行描写,说明威尼斯整个城市的_____都是由_____的动和静来决定的。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眸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1)这段话采取了由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写____是为了衬托出那儿的_____。随着车船过后,沉睡的_____,无声的_____,漆黑的_____,整个_____,整个_____________

(2)在这一段中除了让人感受到了牧场的宁静,还让人感受到荷兰_________的美好。

3.选择“放学后的校园”或者“火车进站之后”其中一个情景写一写景物的动、静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一填。

届次

举办城市

国家

举办时间

___

___

1896

___

美国

___

二十七

悉尼

___

___

二十九

___

___

___

 

 

6、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 )眼快   ( )紫嫣红   ( )黄一体

鞠躬尽( )   ( )尔一笑   含辛( )

7、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8、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____

2.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____)(____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挥来  摆来),悠然(挥去  摆去),如同(跟  伴)着鼓点,(和 随)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用“√”划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词。

2在文段中的“ ”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3这段话描写了______的情景,是细节描写。此段先写了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__,接着写了刷后的_______。前后映衬,说明刷子李__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

“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_______________。”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鸣地哭了。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2】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_________ _________

呜呜地_________ 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女儿很早就有个心愿,要亲眼看看(yī yi yì)大海。

爸爸对女儿说:“你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暑假时我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女儿听说爸爸要带她去看大海,脸上当然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不过,我领你去看海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必须得考多少多少个优秀才行。”

其实女儿学习不错,考好成绩是经常的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她考好,爸爸都予(jǐ gěi)一定的物质奖励,买个书包或买件新衣服啦。‖

这次女儿考得仍然不错。

爸爸和女儿开始准备行囊去看海。爸爸对女儿说:“你看海可不能白看,带个笔记本记点什么,回来后写看大海的观后感。”没待爸爸说完,女儿就笑了。   

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这套,这是大人们的一贯做法。我们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或每次春游、秋游,不都是让我们完成这个那个作业,然后还要写什么观后感或游记吗?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写。”

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女儿脸上一片无奈。‖

他们准备好了外出旅游的东西。小到药片大到雨伞,吃的用的样样带齐。深夜,他们走向火车站。爸爸忽然想起来要买包烟,就和女儿一起去了一家小店。爸爸的烟瘾很大。这家小店卖烟时,却强行搭给他们两盒火柴。

我只买烟爸爸说不要火柴

“要烟就得要火柴。”

“我有打火机,不要火柴!”爸爸生气地说

卖烟的也来了气:“这里的烟和火柴一起卖!”

爸爸往四周瞅瞅,夜深了,周围的商店都已关门,他别无选择。

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1】在短文处加上标点符号。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根据文章划分的段落分别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段:___ 

第二段:___

第三段: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中的“主动权”各指的是什么。

①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___

②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___

【5】文章的最后,“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什么呢?请你模仿爸爸的口气,写一段想法。

___

12、课外阅读。

捐一个微笑

队伍好长。站在我前面的是母女俩,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女儿稚气地背着唐诗,背完一首,就向母亲讨表扬。年轻的母亲不吝啬,反复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再接再(厉 励)。

捐款台上的“设施”很简陋。一张桌子,上摆了个用红纸包裹着的募捐箱,纸上有字——向地中海贫血症儿童献爱心。站在我前面的年轻母亲捐完了款准备走,守在募捐箱旁的一个中学生模(mó mú)样的姑娘似乎被那可爱的还在背唐诗的小女孩吸引住了,拉住她的手,逗她:“小妹妹,妈妈给患病的哥哥姐姐捐款了,你捐点什么呀?”

小女孩不作声,抬头看看她妈妈,又看看弯腰跟她说话的姐姐,手在口袋里掏了几下,什么也没掏出,嘴一噘,(竟 竞)哭了起来。原来只想逗逗孩子的姑娘慌了神,脸涨得通红。显然,她自己也是个大孩子,面对着意外,乱了方寸。她唯有尴尬地站着,满脸歉意地看着小女孩的母亲。

年轻的妈妈却没慌,边给孩子擦眼泪边说:“孩子,你给大家笑一个,你就捐个甜甜的微笑给患病的哥哥姐姐。”

刹那间,小女孩真的笑了。泪水还挂在眼角上,那笑也就显得很别扭,别(bié biè)扭得让旁边的我也差点忍不住乐出声来。

母女俩径直朝前走去,我往募捐箱放着钞票,目光还在追随她俩。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又回过头来冲我们笑。虽然别扭,但很甜。一个,两个,三个……我数得清清楚楚,她一共捐了六个天使般的微笑。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和字词。

【2】按要求写词语。

吝啬——反义词______简陋——近义词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乱了方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尴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又回过头来冲我们笑。虽然别扭,但很甜。”“别扭”是因为______“甜”说明______

(2)“她一共捐了六个天使般的微笑。”这句话把小女孩比作______。从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她是______的小女孩。

【5】小女孩离开后,为什么还回过头来认真地摆出一个个甜甜的微笑?( )

A.因为大家都说她笑得很好看。

B.因为她想看看别人都捐了什么。

C.因为她妈妈说捐出自己的微笑可以表达自己的爱心,所以即使离开了,她仍然希望捐出更多的微笑,给别人带来快乐。

【6】短文中最打动你的是谁?说一说你被打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榕城赏菊

11月初的杭州,正是金色的秋天。秀丽的风景区—西湖,在秋霜中披上了鲜艳夺目的秋装。那一盆盆婀娜多姿的菊花,便是榕城最浓的秋色。

当东方透出一丝晶亮的曙光,大地在熹微中抬起胸膛,我和同伴们便踏上了旅途。清晨的空气多么新鲜。远处的高楼和烟囱像罩上了一层面纱,时隐时现。早晨多么幽静,多么诱人呀!

清晨的西湖,更是秀丽迷人,那成千上万的菊花,把西湖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

瞧,那银装素裹的“凌波仙子”,犹如刚出水的芙蓉,洁白无瑕,又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显出妙龄女子的风姿。那一片片细长洁白的花瓣,微微向下垂着,是那样的温柔。花瓣上那几颗晶亮清莹的露珠,莫非是她因激动而闪耀的纯洁真诚的泪花?

在离她不远的另一盆菊花—“英雄气概”,气魄却与她截然不同。那一片片深黄色的花瓣,向外舒展着,她不像“凌波仙子”的花瓣向下微垂着,而是傲视秋霜,倔强地抬起头,显示出英姿飒爽的气概。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她才得了“英雄气概”这个美名吧!

接着,我又看到了“独寻秋色”,那一片片狭长的花瓣向外伸着,花瓣的尾部微微卷起。看来,她性格好静,更喜欢独自去寻找金色的秋天。

在又一个人们啧啧称赞的菊花丛里,我看到了“金狮曼舞”。她的部分花瓣非常长、非常细,看上去似乎很软,尾部卷曲着,很像狮子身上的长毛。又因为她的花色是金黄的,故称“金狮”。它的另一些花瓣向下垂着,一阵风吹来,那花瓣便会微微抖动,看上去,确实像一只金狮在翩翩起舞......

秋天的西湖,真是菊花的海洋,菊花的世界。你看山坡上有“玉翎管” “紫燕”,湖滨有“白玉针” “墨荷” “紫如意”,而夹道欢迎人们的更有“金丝垂钓” “秋红日月” “锦绣鸳鸯” “粉牡丹”......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这时,离我不远的地方,一位神采奕奕的老大爷,正捻着白白的长须,低声吟咏着挂在墙上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颂菊诗。他又弯下腰,细细地观赏着这些姿态万千的秋菊,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流露出惊讶的神色。只听他喃喃自语:“真是秋菊逢花期,千姿百态啊!”我突然有所感触,这岂只是“秋菊逢花期”?我们的榕城,整个祖国,不正是遇上了“花潮”,呈现出千姿百态吗?

1写出近义词。

观赏——_______           五彩缤纷——_______

2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出恰当的成语。

(1)那一盆盆菊花各种姿势呈现柔美的样子______

(2)秋天的西湖是花的海洋,这里的菊花多得看不过来______

3“我们的榕城,整个祖国,不正是遇上了‘花潮’,呈现出千姿百态吗?”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

A.我们的榕城,整个祖国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到处开满了鲜花,呈现出千姿百态。

B.我们的家乡榕城和整个祖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繁荣昌盛。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写“凌波仙子”抓住花瓣的____________,突出它__________的特点。写“英雄气概”抓住花瓣的____________,突出它__________的特点。写“独寻秋色”抓住花瓣的___________,突出它___________的特点。写“金狮漫舞”抓住花瓣的___________,突出它___________的特点。在这些花中,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储藏(   )   渴望( )   珍贵(   )

2这样美好的日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这里权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和痛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含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位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A)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liào)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B)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C)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呢!”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一怔。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于是他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张大力见了,  

(选自《俗世奇人》稍作修改)

1读短文拟题目:________,拟题目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当时“无人不晓的事”是“张大力____________”这一件事。

3(A)句用_______这个词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B)句则是通过人们_____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描写石锁的重,是为了__________。(C)句抓住张大力的动作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与神态_____,写出了他的身强力蛮。 

4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里的办法是指( ) 

A.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

B.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C.石锁上的文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5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张大力是个 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我把短文结尾补充完整。

16、

我从不把什么东西珍藏在身边,因为,我总觉得,东西放在身边会遗失的,只有珍藏在心里的,永远都不会忘却……

那是一年暑假,我( )钢琴考级,( )只能按捺住考上重点初中的喜悦,闷在家里练琴。天那样闷热,我嘴里含着冰,发狠地练着。从早晨到中午,再到傍晚。我终于可以甩一下酸疼的膀子,情不自禁地,我走到阳台上……

忽然,我听到一个声音,和着夏日傍晚那特有的微风,忽而朦胧忽而清晰,伴着清róu lóu)的风,飘入我的耳朵。哦,听清楚了,是笛声,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吹得如此之好。我陶醉了,沉静了……

后来的几天,我注意到每天傍晚,这笛声都会响起。( )我一放下琴,笛声( )准时地响起,我就跑到阳台上望着楼下的建筑工地仔细地听,边想着吹笛子的人。

有一天,当我照lì liè)走到阳台上向下看时,我看到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他正在吹着笛子。我惊异地发现,他吹的是我弹的曲子!我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一个人仅凭耳朵听曲子,就能用手中的笛子原封不动地吹出来。做到这一切的,还是我往日十分轻视的工人!我感到震惊!

晚上,妈妈竟也谈到了这位工人:你看看人家,天天在太阳底下盖房子,比你累多了吧?人家晚上雷打不动地吹到你上床,人家活得不是挺轻松嘛!

我不再叫苦。于是,早晨,梦中的笛声把我惊醒;晚上,窗外的笛声陪我入睡。在我练那首曲子时,笛声总悄然响起,只是,轻轻地,sì shì)乎生怕被我听见。终于,他不再害怕。于是琴声和着笛声融会在一起,分外地和谐、优美、宁静,妙不可言。我激动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考级时,我的耳边始终萦绕着笛声,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乐曲,终于,我考上了十级!当我xīnɡ xìnɡ)奋地冲到阳台上准备鼓起勇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那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时,我呆住了。几天的激动与紧张使我忘却了眼前拔地而起的大楼。是的,我将永远不能再与那笛声合作!

不知在哪一天的哪个角落,我又听见了笛声。我总觉得这笛声好耳熟,原来,那笛声,那段记忆已被我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1】按要求填空:

“忘却”:“却”音序查______,字义选______

A. 退;B.退还,不受;C.表示转折语气;D.去,掉。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素未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不可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括号内。

既然……就…… 只要……就……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5】仔细读文,回答:

(1)有一天,我看到那位建筑工人坐在地上吹笛子,使我惊异的是

,使我震惊的是

(2)在我眼中,那位建筑工人是我的       ,我和他交流的方式是     ,这种交流给我的感觉是        

(3)短文以《珍藏》为题,你认为作者珍藏的是什么?

17、课内阅读。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二十一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1】本段话的第一句是一个____句,在全段中起着____的作用。

【2】选段最后,杨利伟说的三句话,虽然简短,但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以及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

【3】说说你对“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两个数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飘浮 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无论出于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引起无边的(遐想 想象),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1】用“  ”画出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词语。

【2】作者开篇写道“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这句话的作用是(   )

A.引起悬念,说明结果。

B.说明原因,照应结尾。

C.点明主题,总领全文。

【3】用“﹏﹏”标出与“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相关的句子。

【4】结合文章思考,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围绕金字塔的“金色”写的?(  )

A.远远望去,沙漠开阔而雄浑。

B.“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非常绝妙。

C.大漠夕照中的金字塔让人产生怀古幽思。

【5】由眼前的金字塔,作者产生了哪些奇妙的联想?_______(填序号)

①联想到金字塔汉文译名中的“金”的由来。

②由金字塔想到了它极高的价值,它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③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

④夕阳下的金字塔展现出一片迷人的金色

19、阅读

月下春江美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着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而这一小块的晕,映照在苍茫的河面上,随着荡起的水波呈现出圈圈美丽的倒影,竟有着雨后彩虹隐没前的轮廓。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块的光晕就让满河的水以船为界,西侧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东侧则阴阴暗暗、晦涩苍苍。

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别有一番情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苏轼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张若虚的困顿。其实,何必问“明月何时照古人”?月圆月缺,每时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时的月,照耀我们的也只是我们同时代的月,日新月异,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今晚,这美丽春江上的月,因为我们游玩的心情愉悦,也是愉悦的。夜幕弥散,河面开始起风,不刺骨,却也陡然觉得冷。我们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贴近船边的月和那颗越来越亮的星,碎成点点闪闪的锦鳞帛片跳跃着,一路跟随我们。夜,越来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远处的更是如雾如梦一样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梦境中了,那弯新月倒是越来越明朗,还有稀稀疏疏闪烁不定的星。

【1】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空间

B.事物的几个方面

C.时间

D.事情发展

【2】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景物的动静之美。

(1)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

(2)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

【3】月下春江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迷离朦胧的美

B.梦幻诗意的美

C.动静相宜的美

D.豪放磅礴的美

【4】欣赏着月下的春江美景,作者想到了古人的诗(词)句。你还想到了哪两句诗呢?

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铁路沿线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高大、笔直、茂盛。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真爱如茉莉。(扩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3.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怒号,桑娜感到心惊肉跳。(改成反问句)

 

4.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成拟人句)

 

5.在我们班里,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请用先概括后举例子的方法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