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序齿排班 唇齿相依

B.吾盾之 不可摧

C.跃跃试 从心所

D.弗能答如流

2、读完课文,我们能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

A.遇到问题先仔细观察、研究,才能找出症结所在

B.不要总被思维定式所局限,有的时候,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

C.要学会在劣势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D.在任何比赛中,如果输了,只要改变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了

3、“距”是形声字,下列这些字与“距”的读音相近的一项是(   

A.拒

B.趾

C.歧

D.企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赛马》中孙膑只是______,就能让田忌赢得比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先_______,再________,达到预期的效果。

3.《跳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船长。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另写词语。

________ ________成竹 跃跃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兴致________

(1)含人体器官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ABCC式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凉州词》是_____描述______的代表作。前两句用大笔写意的手法,刻画了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极大的同情,对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军神》一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球,病人的表现堪称“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的精神。

7、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句子。

1.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

2.或曰:“______,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

3.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

8、给多音字组词。

qí( )jī( )zhènɡ( )zhēnɡ(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孙悟空大闹天宫(节选)

一朝,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即着那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七衣仙女直至园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仙女道:“大圣何在?”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寻至花亭不见,只有衣冠在亭,不知何往,四下里都没寻处。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变做二寸长的个人儿,在那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使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

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止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本相,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齐跪下道:“大圣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胜会。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曌(zhào)曌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大圣纵朵祥云,跳出园内,竟奔瑶池路上而去。

【1】七衣仙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省略同类词句

C.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3】请结合文段描写,简要写出大圣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 kuà kuā )一掀。 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sù shù) 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圈出文中括号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中连用几个“闪”,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写出了老虎的什么特点?这对刻画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关爱

不行?罢了!我狠狠地摔门而去,身后只留下父亲孤独的身影和惊讶的眼神.我不顾一切地往前跑着,想尽快跑出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逃出父亲那不留情面的手掌……

走在昏暗的小巷里,心情糟透了,寒风撩起我单薄的衣裳,钻入我早已冰凉的躯体,扰人的烦恼令我疲倦。又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个哈欠,双手把肥大的睡衣使劲拉紧,而脚却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到楼下。此刻,父亲屋里还亮着灯,那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射下来,仿佛告诉我父亲还没有睡。我又摸了摸那早已被手暖得温热的家门钥匙,多想径直上楼去,可我……于是,我极不情愿地把手拿了出来,又继续徘徊在小小的街巷。

又一家的灯熄灭了,天色越来越暗,我多么希望早点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呀!可抬头望望,那盏可恶的灯依然亮着,发出更加耀眼的光亮,那亮光穿过窗户直刺着我的眼睛。我彻底绝望了,蹲在幽静的角落里,蜷缩着身子,等待着灯光的熄灭……

不知又过了多久,那盏灯终于灭了。我箭一般蹿上楼,刹那间就来到了那似乎离别了一个世纪的家门前,迫不及待地掏出钥匙,在黑暗中将钥匙准确无误地插进了锁孔。但就在我插进钥匙的一刹那,门自行打开了:原来这门根本就没有锁,根本就是虚掩着的。我冲进家门,扑倒在沙发上,泪水喷涌而出:是悔恨,但更多的是感动。一瞬间,我感受到了那隐藏许久的父爱,一个历来严肃的父亲竟能如此细心地给儿子留下一个虚掩着的门,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啊!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极不情愿一 希望一 黑暗一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徘徊——

迫不及待——

3.细读课文,文中有几处灯光的描写,用“”画出来。想想灯光父亲有什么联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用“”画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关爱的一个细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关爱你的一个生活细节。

 

 

 

12、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降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为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才的。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用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刺、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反对—____________轻视一____________讥讽一____________ 聪慧一____________

2“长于辞令”中“长”的意思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大。 ②长度。  ③长处。  ④对某事做得特别好。  ⑤剩余

结合下文,可以知道“长于辞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人吗?它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孔融是东汉末年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________

(2)孔融是李太守的亲戚,所以敢去拜访。 ________

(3)中大夫陈韪夸奖孔融非常聪明,觉得孔融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 ________

(4)孔融反驳陈韪的话的意思是:陈韪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却没有什么作为。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聪明的你觉得怎样做才不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籍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4自然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3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登山

619日下午,老师带同学们去登山。一路上,大家个个喜笑颜开,兴致盎然,叽叽喳喳像炸开了锅似的。

我们不知不觉走到山脚下,青山就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张开双臂,满怀激情地扑进了它的怀抱。

大家精神抖擞地向山顶进攻,一下子都变成了一只只猛虎。渐渐地,我和几个体弱的女同学落到了后面。但我们并不气馁,还互相鼓劲,继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走着、爬着。

在半山腰,我们又碰到了杨冬华、杨求珍、顾苹等几位女同学。杨冬华一马当先打头阵,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跑向山顶。我跟着她们一起跑,但跑了一会儿,就感到腿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提不起。看着山顶上的旗,我伤心极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时,我想起了妈妈的话:坚持就是胜利!我的双脚陡然变得轻巧起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斗,我终于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纵目四望,城市的风光一览无余。我俯视着脚下的山路,感慨万千地说:刚才走过的路,多像人生那坎坷不平的经历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气馁:________

②一马当先:________

③不甘示弱:________

2短文最后把________比作人生那坎坷不平的经历

3的腿怎么也提不起了,可最后却登上了山顶,原因是:________

15、阅读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8分)

_________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其实,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说完,郑重宣布(大徒弟、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接班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部。(1分)

(3)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上打“√”,师傅这样做的理由是(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 开好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是怎样的表情:大徒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徒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如果我是大徒弟,从此我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二徒弟,从此我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本篇短文,我的体会是:_________   3分)

 

16、现代文阅读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雨如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要抓住关键词句及标点,品读刘伯承的内心感受,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批注出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伯承为什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呢?我要结合刘伯承手术之后为国家做的贡献资料,说说我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我是沃克医生,面对此情此景,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

【4】刘伯承是一个军人,沃克医生为什么称他为“军神”?我要从文中找出其他句子来体会。

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海滨夏夜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总是不停地闪烁着、滚动着涌过来。

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耀,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唰唰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1读短文,填写词语。

(     )的沙滩  (      )的海风  (      )的夏夜

(     )地走   (      )地抚摸  (      )地闪烁

2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词语换个近义词。

⑴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_____________

2是好看。__________

3短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从而显得生动形象,请你用      分别划出一句比喻句和拟人句。

4思考并填空。

⑴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

⑵短文是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来写的,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依次是:夕阳落山不久    

⑶为了描写海滨夏夜幽美的景色,作者分别抓住了一些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在第二自然段抓住了大海;在第三自然段抓住   ;在第四自然段抓住  

5面对海滨夏夜,作者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你呢?请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甲骨文的发现》,完成练习。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舍弃( )     偶尔( )     热爱( )

【2】缩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用小电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

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还不知道甲骨文时是怎样处置龟甲、鲁骨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年,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 )注意到了这些龟甲、兽骨上的( ),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善骨上的文字叫作( )

19、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循規蹈矩”四个大字。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含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便觉得他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作“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口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三国演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都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吐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有时候看到天黑,才摸黑回家。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我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连树木也能戳断。我信以为真,也想练成铁砂掌,便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疼痛难忍。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了练习。

【1】根据下面的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把假的当作真的。___________

(2)好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________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___________

【2】读选文,我们可以从哪些事情中看出“我”最喜欢看“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给下面的人物分类。(只填序号)

A孙悟空 B关羽 C唐僧 D张飞 E沙和尚 F周瑜

(1)《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闲书”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相信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你能把你最喜次的“闲书”推荐给大家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天地。

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其中一个职位广六一联欢会上,你要代表全班同学 作简短的发言;你得了围棋比赛冠军,请你在领奖的时候谈谈感想;慰问老人时,请你代表 少先队员讲话……遇到这些场合,需要写份发言稿。请你根据需要,想象当时的情境,写 一份发言稿。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