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次 信心 等级
B.肩膀 调换 垂头丧气
C.挖苦 轻篾 胸有成竹
D.夸耀 讥讽 得意扬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在织布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
B.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没地:莫非,难道)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年轻)
3、海伦·凯勒不是( )
A.慈善家 B.演讲家 C.文学家 D.教育家
4、照样子,写字组词。
例:犭 狼(狼狗) 狐(狐狸) 独(独立)
1.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辶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chén mò shǎn shuò zhuān zhù duān zhu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下面句子,描写的是谁,出自哪本书,再写出关于这个人物的三个故事名字。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靴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人物: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
三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___)字典(___)(___)词典(___)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2)在竹(___)木上写字(___)写错了怎么办(___)
(3)汉字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___)
(4)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___)枇杷(___)错写成了(___)琵琶(___)
8、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____)(____) 坚强(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弥留之际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之际,那几日,老头儿葛朗台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子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依说着:“裹紧,裹紧,别让人家偷了我的东西。”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会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欧也妮听得出他惊慌得厉害。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欧也妮把金子铺在桌子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他那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眼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流着泪跪在他前面,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以后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1】这篇短文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表现了葛朗台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体会葛朗台的内心,写一写。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文章末尾女儿欧也妮的话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认为呢?写写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军神(节选)
沃克医生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1】“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是因为( )
A.手术过程中会很痛,但病人却拒绝使用麻醉剂,让他深感震惊。
B.听完病人的话,他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愣住了。
C.他觉得病人的理由太过牵强,在想办法说服病人使用麻醉剂,所以愣住了。
D.他觉得病人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不想多说什么。
【2】下列对画线句子中的“一刀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沃克医生是想强调本次手术将会十分辛苦,很费精力,以便让病人感激自己。
B.沃克医生听到病人说不打麻醉剂后感到很震惊,以至于说话结巴了。
C.这样写读起来比较顺口。
D.这是量词叠用,能更好地说明手术过程中病人将承受极大的痛苦。
【3】“试试看吧。”读这句话时,应该用 的语气。( )
A.颤抖、恐惧 B.犹豫、胆怯 C.坚定、平静 D.自豪、豪迈
【4】“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一句中,对“口吃”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沃克医生听完病人的话后觉得无法反驳,同时又对病人的勇气和胆量感到钦佩。
B.沃克医生本来就说话结巴。
C.沃克医生故意说话口吃,以便拖延时间想好怎么反驳病人。
D.沃克医生一想到手术的复杂性,就惊吓到说话结巴。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伯承为什么不愿意打麻醉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有关羽刮骨疗毒,今有刘伯承忍痛手术。请你说说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猛醒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到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意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的。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用他那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有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那人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20元钱。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知是不屑那20元还是别的什么。妇人的孩子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个庭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庭院。他西裝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后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独手拉住已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妇人连同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伤心地坚持着:“妇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工钱!”
妇人终于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气度不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中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短文,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请找出一处,读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觉得平时应该帮助哪些人?怎么帮助那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变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
“就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1】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表现马市长前后态度变化的一对词语是_____和_____。
【3】马市长责怪女儿:“你怎么能这样?”这句话有两重含义,请写下来。
其一:_______________;
其二:_______________。
【4】文中塑造人物时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表现了马市长______的特点。
【5】文中的女儿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打算?
____________________
13、奇妙的蜘蛛网
每年快到暑假时我就特别期待,因为我可以回农村去过一个有趣的暑假。在那里,我可以跟爷爷长很多见识,还可以见到我的小伙伴。终于盼到暑假了,我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农村。
有一次在场院乘凉,爷爷说:“要下雨了,咱们回家吧!”后来,果然下雨了。我好奇地问爷爷:“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爷爷笑着说:“你常看看蜘蛛网,就知道了。”
于是,每天傍晚我都去观察蜘蛛网,一连几天,我看蜘蛛网都是平平地挂在那里,没有什么变化。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蜘蛛离开了原来的蜘蛛网,从屋檐下面的篱笆上竖着拉了一条条长丝,好像一根根的细柱子。然后,蜘蛛就沿着这几根竖丝,侧着身子来回地爬着,绕上一圈一圈的细丝,不一会儿,蜘蛛就结了一个竖网挂在那里。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爷爷。他让我第二天再去看看蜘蛛网。
夜里“哗啦啦”地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我就跑出去看那些奇妙的蜘蛛网。噢!我看出来了,平挂着的蜘蛛网被雨水砸坏了,而竖挂着的蜘蛛网还完好无缺。原来,下雨前,气压低,蜘蛛感觉出来了, 便赶在下雨前先结个竖网,以免雨后无家。
哈哈,今天,我揭开了蜘蛛网的奥秘!
【1】根据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好天气时蜘蛛网_____。
(2)将要下雨前蜘蛛_____。
【2】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B.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C.解释说明,加深理解
【3】写出你读了短文后的想法或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写一写你的发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来,她立(即既)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地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憬憧的心,已经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冰冷。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zhèng zhēng)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关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拜子的东北姑娘。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pí pái)、清新如诗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如飞。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流着一位慈(祥 详)老人的汗水,____________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画“√”。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1)举目无亲:①向上抬,向上托;②全;③推选;④发起。
(2)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老,旧,过去的;④故意
【3】“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心里的冰块”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萧红的成长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帮助,请你模仿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句。
【5】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5、阅读理解。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颍,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地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课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母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写出“长”的不同意思。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______五谷,却疯长______歌谣。
【3】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_____________。(根据课文补充句子)
【4】文中引用童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下的守望
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正值高考,母亲就站在六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发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了浅浅的笑,小声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一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见呼唤多声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使用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
【2】第①自然段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家长们“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母亲不肯听从大家的劝告。
B.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家长们都能理解。
C.其他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母亲。
D.大家被母亲长久伫立的行为感动了。
【5】文中的母亲的守望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母亲应该学会放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短文先写了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__;人物是_______;性格是______;神情是_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____。
【2】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西北__________。
18、现代文阅读
绿叶颂
你不如鲜花那样香飘四溢,五彩斑斓,你不比秋实那样硕大肥美,令人赞叹。但是,你却是有金子一样高贵的品德,有春天一样美好的心灵。你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你倾出自己的心血,为人类酿造甘甜;你不停地为世界编织锦缎。人们离开你,将无法生存,世界离开你,将一片荒芜。//
早春,寒风依然刺骨,细碎的小雪花仍在飘飘洒洒,大地还没有苏醒,万物还在冬眠。是你,绿叶,率先爬上枝头,悄悄越过庭院。当幼小的蓓蕾刚刚伸个懒腰,睁开惺松的睡眠时,你已像一位姣美的村姑,水嫩、丰满,绿荫一片。
盛夏的夜晚,热浪袭人。你用倩影逗孩子玩耍,你用衣袖为老人舞扇,你用柔情给人以惬意,你用细语催宝宝入眠。
秋天的风越刮越大,要把你赶离大树,将你抛向地面,而你却没有半句怨言。你将自己的残躯,化作肥料,无私地奉献给大地。
隆冬季节,满目萧瑟,就连勤劳的耕牛都躲进了温暖的草棚,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冬闲。你,绿叶,却不动声色,养精蓄锐,待明年春风一唤,便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奉献。//
【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
A.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B.按总分顺序。
【2】作者赞颂绿叶是因为( )
A.绿叶有金子一样的高尚品德,有春天一样的美好心灵。
B.绿叶终日默默无语。
C.绿叶不怕寒风刺骨。
D.绿叶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
【3】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比 B.夸张 C.拟人 D.比喻
【4】短文分为两段,请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_____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_______
【5】本文开头把绿叶跟 _____ 、______ 对比,突出绿叶______ 高贵的品德,______的心灵。
19、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选段中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请写出小标题。(2分)
。
(2)“雪中送炭”比喻 。(2分)
文中的 “雪中送炭”是指 。(2分)
(3)用“雪中送炭”造句。(2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很久十余年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的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忘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习作。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让你感动的人和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或一件事,把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注意要写清楚你为什么感动,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