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jiàn)  计chè

B.头(quán   子(mào   着牙(zhǐ

C.杆(wěi   家(   动(niǔ

D.坏()   荣)   海ōu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夜里,我经常听见屋外的树枝。

B.榕树上停泊着不少小鸟。

C.站在山脚下,我仰望群山,景色可真美。

D.黄昏的时候,寒风整整刮了一个下午。

3、下列句子按要求改写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母亲说:“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改为转述句)母亲说,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B.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为陈述句)蜻蜓飞得那么快,不会追得上。

C.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风撩乱了银发。

D.云雀在树上叫。(改为拟人句)云雀在树上唱歌。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叶绍翁写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写的《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季的好诗。其中叶绍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千古名句 《宿新市徐公店》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锨镐叮叮当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溪水哗流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几棵大海棠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繁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把繁花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体会出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来借________描写________的。表现出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命力。

4.《早》按____________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这是____________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曾在书桌上刻了个字,提醒自己___________早,___________早。写一句他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______________。我知道具有这样本领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运用。

①诗中有童真。读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我们体会到了儿童的天真有趣;读杨万里的“稚子金盆脱晓冰,_____________”,我们体会到弄冰儿童的顽皮可爱;而雷震的“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牧童。

②我们要知道,“多行不义,_______”,悬崖勒马,是唯一正确的选择;“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③爸爸常常这样对我说:“君子坦荡荡,_________”,你应该心胸开阔,不要斤斤计较;当我们看到别人不幸时,就会产生同情心,这是仁爱的表现,正如“_____________仁之端也”。

④“外公虽然年逾古稀,但是仍旧每天坚持跑步,我真佩服他!”这句话中“古稀”指人_____岁。我还知道“期颐”指人___________岁,“豆蔻年华”指的是______________

⑤烟雨蒙蒙,杜鹃声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不禁吟诵起了《乡村四月》中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也引起我的遐想。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范成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盼望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2)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认识了(填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__的武松,__________的孙悟空和__________的林黛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古典名著是《_________》,书中的故事____________精彩极了。

7、给加红的字注音

罚 水 呐喊

 

8、佳句赏析。

1.“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这句话显示出_________________

2.“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

其中一点儿也没有表达了什么?

   

 

10、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

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 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 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

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

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

 

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 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理解正确的 是 ( )。

A.这件事情令“我”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近,令人难以忘怀。

B.这件事情是“我”从来不曾遇到过的,让“我”难以忘怀

C.那些写在雪上的字随积雪消融,但善意提醒传达的关爱却给“我”和其他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永远难以忘怀。

3“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 3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来自微博的一条消息称,波士顿大学科学家首次拍下人类睡眠时大脑清洗的过程:血液周期性流出→脑脊液趁杋涌入→清除毒素,并证实大脑衰老与睡眠期的脑波活动有关。研究证实了“熬夜会变笨”这一说法。而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使人“变笨”,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耳鸣、脸色蜡黄……

1阅读材料一,我们了解到该校大学生对睡眠不满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入睡困难 B.睡眠环境不好 C.作息时间不规律 D.睡眠时间不足

2阅读材料二回答,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阅读材料,请你对该校大学生如何保证睡眠质量提两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来有四层,但每一层都没有隔板。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她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揍。

——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

1桑桑心里觉得很高尚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2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短文中的这件事,我们知道桑桑是一个________的小男孩。(多选)

A. 有爱心 B. 喜爱小动物 C. 自卑

13、课外阅读。

忘记一顿饭

乡村塾师在某家任教,事前讲明七夕乞巧节要设宴招待。到了七夕,主人家里毫无设宴的动静,老师便出了个上联给学生对—— “shě  shè)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对不上来,便去告诉父亲。主人已领会联中的意思,笑着说:啊!我真的忘了。并且代为对了下联  ——“zhāi  zāi)寂寞,可移下月中秋。

到了中秋节,还是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上联叫学生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āi  ái)不过。主人见了,又笑道:我又忘了。代对下联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

转眼到了重阳节,依然没有动静。老师又出了上联——“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主人见了大笑起来说:三杰是汉朝人,狄仁杰是唐朝人,老师怎么忘记了?学生把父亲这番话转告塾师,老师说:我没有忘记。只是你父亲前唐后汉都记得清清楚楚,却偏偏忘了一顿饭。

1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请写出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的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了哪些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文中提到的汉三杰都是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每逢国庆节,伟的父亲总是穿上褪了色的旧军装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前挂一面鲜红的国旗,然后默立,肃穆庄严。

一天,伟的父亲又要爬上木梯,亲手挂红旗。父亲有些气喘, 动作迟钝,臂膀抬不高手发抖。突然,伟看见父亲像根没立稳的木桩从梯子上横落下来。

伟的父亲住进了医院,打氧输液仍昏迷不醒,伟整日守在病床边。

清晨,伟打开父亲床头的窗户时听见一曲国歌奏响,原来是医院举行升旗仪式。清爽的空气携着激昂的乐曲从窗口涌进,狭窄的病房里就有庄严的回响震颤胸口,这时,伟看见一直昏迷的父亲正渐渐苏醒,先是双腿立正似的合拢,接着手慢慢向头部挪,样子像在敬礼, 最后双眼缓缓睁开。

国歌浑厚雄壮,国旗冉冉升起。

伟发现父亲的眼里有了硝烟,耳里有了冲锋号角,那是一场难忘的反击战:在暴风骤雨般的枪声中,伟的父亲终于高高挂起血染的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国歌戛然而止,伟的父亲望着窗外的国旗,面带笑容永远闭合了双眼。

此后,每年国庆节,伟像父亲一样把庭院扫干净,在门前挂一面鲜红的国旗。

【1】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2】每逢国庆假,伟的父亲是怎样升国旗的?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来。

【3】从父亲的升旗仪式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

【4】父亲去世后,伟为什么要每年在家门前升国旗?

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毛主席在花山

①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他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夜以继日为全中国解放事业操劳着。

②一天早晨,主席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今天怎么没有了?”

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④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而影响群众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看见村里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⑤“可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⑥“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⑦“是。”

⑧“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⑨“知道了,主席。”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问:“村长,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⑩“不,俺去西头。”大娘说着就要走。警卫员忙向村长、大娘再三解释,说首长让他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答应了,并告诉大娘到花椒树下碾。

⑪大娘来到花椒树下。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老乡,碾台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⑫警卫员回来了,主席又对他说:“任务完成不错。还有一件事等你办。”主席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群众送去。”

⑬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来之不易,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为难了。主席说:“你想过吗?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我们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主席笑了。

⑭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就不拘束了。喝茶水对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新鲜事。一位大叔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喝它顶什么用?”

⑮这时,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主席打招呼。主席笑着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主席给乡亲们讲喝茶的好处,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

⑯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主席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动作很娴熟。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 D.游览顺序

3读短文,想一想: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读第④自然段,完成旁边的批注。

(2)读第⑥和自然段中毛主席讲的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主席________________。

(3)读第自然段,表现毛主席推碾子动作“娴熟”的词句是_______想象推碾子的情景,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还可联系《青山处处埋忠骨》,想一想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仔细读选文,给借箭过程排序,并用“√”给图片选择对应的内容。

①绳索连船  ②排船受箭  ③掉转船身  ④靠近曹营  ⑤顺利回程

(  )→(  )→(  )→(  )→(  )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他“识人心、知天象、晓地理”三个方面。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并分别在句子旁边批注“识人心、知天象、晓地理”三个词语。

3对加点的“诸葛亮笑着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对自己的安排自信满满 B.诸葛亮了解曹操,断定他不敢出兵

C.体现了诸葛亮的从容淡定 D.诸葛亮为了安抚鲁肃,故意笑给他看

17、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中,“变化是有的”是指_______________,“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精彩片段。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   )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亲,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联系上下文解释“养尊处优”的意思。

养尊处优: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词语,哪个填到文中的括号里最恰当。( )

A.之所以 B.因为 C.如果 D.虽然

3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中指”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它是一种美丽的花。这花(   )外表给人一种美的亨受,( )还可以吃,酸甜甜的,诱人得很。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一同到山上去采映山红。来到了山上,一眼望去,盛开的映山红有红红的,有白白的,有黄黄的,五彩缤纷。我被这一片美丽的花海吸引住了。

正当我看得出神,突然,一个小伙伴大声嚷道:"喂,你还呆在那里干什么?这么美的花,你还不多采些回去。"我这才回过头来,赶忙采起花来。不一会儿我就采了一大捆。要回家了,我从一大捆的鲜花中选出几枝花儿红、颜色艳的映山红札成一束,心想:我要把这束亲手采来的映山红献给为保护集体财产,与夕徒英勇搏斗而身受重伤的英雄叶老师和章阿姨,表示我们少先队员对他俩的一片敬意。

啊!我喜欢映山红,我更喜欢我心灵中的映山红--雷锋叔叔、赖宁哥哥、叶老师、章阿姨……

1在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然……但是

B.不但……而且

C.无论……

D.即使……

2文中有3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把正确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突出映山红多、美的两个词是( )。

A.一大捆 美丽

B.诱人 吸引

C.花海 五彩缤纷

D.一束 五彩缤纷

4文中显示红色的那句话朗读时,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选出合适的一组( )。

A.啊、喜欢、更、心灵中、雷锋、赖宁、老师、阿姨

B.啊、映山红、更、雷锋、赖宁、叶、章

C.啊、我、更、喜欢、映山红、叔叔、赖宁、叶、章

D.啊、喜欢、更、心灵中、雷锋、赖宁、叶、章

5文中显示蓝色的句子换一种形式表达并保持原意。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怎能不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呢?

B.我不能不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

C.我怎能否认我不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呢?

D.我多么爱家乡美丽的映山红啊!

6对本文的中心思想,你的理解是(   )。

A.表达出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B.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之情。

C.表达出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_____________

(2)我们在山顶上插上了标志着胜利的队旗。

_____________

(3)我读完了那本故事书。

_____________

21、句子模仿秀

(1)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句子)

愿意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22、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请仿照《景阳冈》缩写《草船借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