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照应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无限思念之情。
C.作者只想看到故乡的月亮。
2、下面是送别诗的是( )。
A. 《泊船瓜洲》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滁州西涧》 D. 《游园不值》
3、把下列中不属于四大名著选出来( )。
A.史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4、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戌边的时间之长,边塞战斗频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意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采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壮阔、雄奇的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顾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_____(地方)_____(做什么)的故事。阅读名著,遇到读不懂的内容,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多选)
A.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意思。 B.知道大意即可。
C.反复琢磨,弄明白为止。 D.结合了解的资料或看过的电影、电视。
6、量词填空
一( )白发 一( )血痕 一( )哨所 一( )飞机
一( )潜艇 一( )导弹 一( )机枪 一( )步枪
7、我能写词语。
liáng guó | ēn huì | jiā qín | zào yì | shèn zhì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8、句子积累——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②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③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④黄河远上白云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唐·王之涣)
⑤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鸣涧》(唐·王维)
⑥补充歇后语:梁山泊的军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_____。孔君平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_”(《杨氏之子》)
9、阅读《草原》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___________)
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两句话说明草原__________________。
【5】“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请用“ ”画出句子。“洒脱”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______);“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______)。
【9】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时候特别想不明白几件事
①雷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
②小孩子比大人怕烫得多,我觉得烫得不敢摸的东西,妈妈总是很轻易地拿起来。
③我从来不吃哥哥吃剩的东西,因为不卫生,但如果妈妈再咬过,我就认为卫生了,可以吃。
④据说屋子里面打伞不长个儿,我就从来不敢在屋里把伞打开。
⑤医院里到处是病菌,一张嘴就会有病菌飞到肚子里的,所以每回进了医院,我就老实了,一句话都不说,生怕病菌会飞进肚子里。
⑥为什么4+3=7,3+4还是等于7呢?看上去明明是两道不同的题呀!那时我三岁,我家人老是想教我学灵敏,我非常不合作,他们就经常恐吓。我往往刚背熟4+3=7,大人就一脸狡猾地看着我阴阴地笑,然后就说:“那3+4=?呢?”我一害怕就糊涂了,觉得大人那样的表情,就说明答案一定和4+3是不一样的。然后大人气急败坏,我又终于搞清楚3+4=7,但是大人又回到上面的表情,我就有如上面的思索,然后就又一次恶性循环……那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
⑦小孩子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还是胳肢窝里钻出来的?小时候我妈妈也说过我是从垃圾堆旁边捡来的。我就经常旁敲侧击地问姐姐,可气啊,她居然也这么说。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后来我妈再说我是亲生的,我都不信了,最后倒是我妈先急了。
⑧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⑨小时候什么都不怕,就怕床底地下藏着台湾特务。
⑩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漂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11我小时候特强壮,没有得过病、住过院什么的,后来我表姐住院开刀,我看了打麻醉的她耷拉了脑袋,羡慕地说:“生病真幸福啊,我连医院都没住过……连表姐都住了!”我妈妈就给我一个耳刮子……
12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
鉴赏感悟:
本文用列举条文的形式写了自己小时候总是弄不懂的几件事情,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描写的很成功。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易( ) 老实( )糊涂( )经常( )强壮( )幸福(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气急败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旁敲侧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小时候想不明白的事,有几件?哪件你觉得最有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在儿时有没有想不明白的事?请列举几个,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和“中国绿肺”之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秦岭北麓地区不断出现大量违规建设的别墅。自2018年7月至今,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在秦岭北麓西安境内展开,大量违规建设在青山绿水间的私人别墅被拆除。
【1】读了上面材料,你读出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材料我是从《新闻联播》中看到的。”这句话让你想到了哪一句名联?
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上面材料画线句子中哪个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这个片段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丧尽天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的连续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短文,回答问题。
(1)林冲为什么被发配沧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童年的发现(节选)
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达尔文,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我被“请”出教室。这时,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句排比句,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再回答。
(1)文中的“这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出的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 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给片断加上标点符号。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2)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 )
【3】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并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其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手法。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句子,感受景物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并仿写。
①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②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1】句①是对景物的(动态 静态)________描写,句②是对景物的(动态 静态)________描写。
【2】下列对句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写出了由动及静的过程
B.“消失”和“暗”渲染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C.“最后一抹”和“整个”说明天色十分暗,令人害怕。
D.最后一句中,狗、牛、马的表现将傍晚的静寂推到顶点,给人以万籁俱寂之感。
【3】请你仿照句②,写出景物的静态美。
清晨,下了一夜的雪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
__________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也许已经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些(影响 反应)
那年,我9岁。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地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 压制)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就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竟然 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觉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 责问)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父亲的手指夹断!
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 随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有什么理由打他呢?”
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启发):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他人,不可推卸责任。谢谢你,爸爸!
【1】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2】用“/”画去文中括号里搭配不合适的词语。
【3】父亲扬起手却没有打“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看法?写几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①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 普遍),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②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③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 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 自大),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花园那边没有动静, 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 ,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 ,一面摇扇子 , 一面看着我笑呢!
④ 今天下午 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 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 多方便 外婆看着我说 多大的姑娘啦 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⑤以后,( )外婆哪次上山,( )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 )摇扇子,( )等着我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hé huo)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大阳呢, 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温度)?
⑥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给短文起个恰当的题目,写在短文上方的横线上。
【2】用“√”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读音。
【3】给第④小节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给第⑤小节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
(2)一去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6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横线画出一处文中描写外婆神态的句子,从这个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呢?
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秋时代有一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晨,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在括号里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明白:(1)明亮( ) (2)清楚( ) (3)公开( )
苦学:(1)痛苦( ) (2)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 (3)有耐心地,尽力地( )
【3】仔细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再填空。
俞伯牙修改乐曲时,面对的是 ,身后是 。“高明的琴师”主要指点的两种声音是 、 。
【4】“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一句中,“他”指的是______,“老师的用意”是_______。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19、课内阅读
“你逃不了!”孩子( )追赶( )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 )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 )没有命了。( )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他刚喊出“三”,孩子就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用“ ”划出描写孩子处于危险处境的句子。这情景,你可以用“ 、 ”等成语来形容。
【3】船长看到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是怎么做的?这个办法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着船长是个怎样的人?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还有哪些方法来救孩子?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月,桂花香。
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请帮助我!”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张大力是一位俗世奇人,在生活中,你一定也碰到过奇人吧。或许他就在我们校园里,或许他就在菜场里,或许他就在你的家里……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他(她)的故事。要求:写好细节,写出人物特点,叙事要具体,条理要清晰。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