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依山而建、热闹、知府大印、错落有致
丽江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房屋_________,高高低低,_________,就连最_______的四方街,也只有巴掌大。方方的一个场院,据说是照着“_________”的形状建成的。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描写的是武松。
B.《草船借箭》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阅读古典名著遇到难理解的语句时,大致猜测意思后就可以继续往下读。
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词描写了( )
A.春天景色 B.夏天景色 C.秋天景色 D.冬天景色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____)
2.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____)(____)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魔( ) 绮( )
磨( ) 倚( )
菲( ) 贡( )
排( ) 责( )
6、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中“杂兴”的意思是________,没有固定的题材。题目告诉我们,这些诗写的是诗人在_____居住时春夏秋冬四季的所见所感。
2.“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写出了仲夏生机勃勃景象的词语是_____;“陂”的意思是____。
3.“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指______,“玻璃”不是现在的玻璃,指的是_______,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
4.这三首诗都写了儿童的活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____,《稚子弄冰》中的“稚子”____,《村晚》中横卧牛背、____的“牧童”,都给人以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感觉。
7、把词语补充完整,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 (8分)
( )尽( )汁 废寝( )( ) ( )神饱( )
实( )实( ) ( )好( )损 面不( )( )
造句:
8、《村晚》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作者采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9、阅读《槐乡的孩子》片段,回答问题。
八月,天气热!鸡儿热得耷拉着 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得吐 出舌头,躲在树阴下直喘粗气;蝉儿 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 叫。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____ 水葫芦,______着干粮,没等云雀开 了。小小子儿往往是______在树上, 用长长的钩刀一下一下地______着槐 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小妞儿们 有的弯腰______着,有的往篮里____ 着。那是一幅很美的劳动画面。
【1】在文中的“——”上填上合适的动词。这些动词表明了槐乡孩子____________的特点。
【2】用“----”画出具体描写天热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仿照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她的心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这幅“很美的劳动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1)比喻学习不仔细,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_____)
(2)形容马马虎虎地将事情办完。 (________)
【2】“这使他很苦恼”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
【4】朱熹教给陈正之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
【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醉在自然的天堂里(节选)
来草原不到塞罕坝走走,就不能体会到草原的真正含义。
塞罕坝的秋天,格外迷人,眺望坝上,亭亭玉立的白桦树,挺拔苍劲的落叶松……一片片松涛林海立时奔收眼底。林间草地,百花争妍,观“百花坡”,游“月亮湖”,《还珠格格》外景地“黄花滩”寻踪,别有一番情趣。绿茵茵的草滩上,跳动着一丛丛的“小火葙”,那就是被乾隆称之为“恰似金钉钉地”的金莲花,它可以入茶消炎败火。漫山遍野的金莲,像漫天的繁星抛洒在无边的绿色地毯上,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图画。塞罕坝星罗棋布的湖泊,蜿蜒如蛇行的河流令人流连忘返,而遗存的将军泡子,塞北佛石庙,十二座连营等古迹令游人怀古幽思。“到坝上不去练兵台,不能算领略了草原风光;到坝上没到将军泡子,懊恼比地平线还要漫长”,诗人在青松白桦间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辽阔的大草原,昔日是乌兰布通的古战场,我们在《康熙大帝》电视剧中就见到过,康熙曾在这里平定了噶尔丹叛乱,而今这里成了水草丰茂的御道口牧场。沿坝上草原,越过界河进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亲身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的壮美与纯净,徜徉于绚丽多彩的草原花海,绿草遍野,天蓝欲滴,云花清秀,野芳幽香,草原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
驰骋塞罕坝,红山骑军马。“红山”是驻京军区训练军马的基地,是清朝三代皇帝木兰秋弥狩猎的地方。在这里挑选一匹骏马策马飞奔,驰骋坝上,全心领略策马扬鞭的疯狂感觉。暮夜,围聚在熊熊的篝火旁,品尝烤全羊的美味,夜宿蒙古包,体验马背民族的民俗风情。
坝上草原,花之海,草之巅,回归自然的天堂,让人企盼,让人陶醉,让人永远思恋。
【1】“蜿蜒如蛇行的河流”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2】选文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塞罕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选文第三段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呢?
____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
【5】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两句话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____
12、课内阅读。
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用散文的话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列仙传》言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1】给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缝 _____( )_____( )
扎_____( )_____( )
【2】“事物不可想象或无法理解。”是文中( )一词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请写几个这样的词语: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
【3】写出一句作者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她病了,去医院诊断,是绝症。
②医生要她务必及时入院治疗,否则顶多只能再活一年。她拒绝了。那笔庞大的治疗费足以压垮太多数中国家庭,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单身母亲,一个月只挣800元钱。她的女儿才8岁,念小学三年级,很聪明,读书也很用功,上学期还拿了三好学生奖状,得了几支圆珠笔和一大摞作业本。
③她回家了,女儿还未放学,她泪流满面地拿出女儿的照片。家里穷,照片还是女儿满周岁的时候拍的。那时女儿的父亲还在南方做生意,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不仅埋葬了父亲,还给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添了一大笔债务。这些年,她与女儿相依为命。她尝尽了人间冷暖。如今,她要走了,女儿……女儿,她还能指望谁?她想:与其__________________,不如__________________。
④她抹掉眼泪,出了门。屋外,寒风凛凛,像一把三棱尖刀,捅入喉咙,并在里面搅动着。她吐出了一口痰,痰里有血,腥腥的。她买了很多菜,拎回家,做出了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有鱼有肉,还有女儿最爱吃的小鸡炖蘑菇。
⑤女儿回家了,兴奋地大叫,忙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
⑥她心如刀绞,坐下来,不停地为女儿夹菜。女儿吃得很开心,似乎没有注意到隐藏在她眼角的泪水。
⑦这天晚上,她紧闭了门窗,旋开了煤气阀,然后早早地上了床,把女儿搂入怀里,使劲儿地亲吻女儿的额头。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听见女儿喊:“妈妈,妈妈!”
⑧“怎么了?”她问。
⑨“妈妈,今天考试了,我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女儿得意地说。
⑩“真乖……”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⑪“妈妈,上次您说我考了100分,您就答应我一个愿望。”女儿仰起脸,一双眼睛因为期待而闪闪发亮。女儿撅起小嘴:“妈妈,您不会耍赖吧?”
⑫“妈妈不……不耍赖。”她用枕巾挡住女儿的视线。并把枕巾的一角塞入自己的嘴里。她整个身子都在颤抖,已经没有办法控制泪水。眼泪这种液体似乎能把人烫伤,她的脸上火辣辣的。
⑬“那你以后再也不要哭了,好吗?妈妈!”女儿的声音迟疑而又亲切。
⑭“不哭……妈妈不哭!”她赶忙用枕巾擦去眼泪。
⑮_____还有_____妈妈_____女儿小声说_____如果你实在想哭_____就请等我长大_____能把你接入怀里时再哭好吗_____
⑯“好的,妈妈一定做到。”她“哇”地一下哭出声。
⑰她松开女儿,下床,关了煤气,打开了窗子。
【1】仿照例子写出两个含有比喻词的成语。
例:心如刀绞、______、______
【2】为文章第⑮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______还有______妈妈______女儿小声说______如果你实在想哭______就请等我长大______能把你接入怀里时再哭好吗______
【3】下列句子写写你体会到什么?请你作简单批注。
①眼泪这种液体似乎能把人烫伤,她的脸上火辣辣的。
②屋外,寒风凛凛,像一把三梭尖刀,捅人喉咙,并在里面搅动着。
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的妈妈陷入绝境,先后做出了两种选择:第一种是:______,她为什么这样做呢?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促使她改变决定的原因是:______。
【5】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以下材料,按文后要求答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小木箱,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穿他的老底,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什么也没有,难道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怪,怪,怪!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快乐呢!
【1】和《刷子李》一样,文章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做人物名片。
快手刘 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 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 随身装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绰号来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③自然段写了“我”看快手刘表演戏法的一次亲身经历,请写出“我”在观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读文章结尾画“ ”的句子,“百看不厌”写出了_____________,“消磨”写出了_______________,从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
15、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
齐桓公称霸后齐国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当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位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他既有丰富的知识,又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指出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得力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着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国君叫你养鸟,你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因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他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你的提醒,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有删改)
【1】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请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贫乏——(______) 蔑视——(______)
【3】理解“若不是你的提醒,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这句话。
(1)句中的“你”指__________,“我”指__________。
(2)“我”险些犯了什么大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犯了大错误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百姓都尊敬地叫晏婴“晏子”的原因是什么?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5】你从这则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王蒙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认真阅读短文,提取文中信息完成题目。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文中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原因是( )
A.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C.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D.“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3】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神州”指:________ “海内”指: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 “知己”指: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出现的几句诗词的后(前)半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
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___________,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17、阅读理解。
鲨鱼
我们的军舰停靠在非洲的海岸边。白天很凉快,海上吹着凉风,但是傍晚的时候,从撒哈拉沙漠吹来了干燥的热空气,天气突然变了,变得闷热起来。
太阳落山之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大声喊道:“游泳吧!”于是水兵们马上跳进水里放下救生圈把它栓好,便在救生圈里练习游泳。
军舰上还有两个男孩跟我们在一起。这两个孩子是最先跳进水里去的。他们觉得救生圈里人多拥挤,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两个孩子在水里伸开四肢,拼命朝锚上边有个小桶的地方游去。
一个孩子一开始超过他的同伴,但是后来落后了。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他站在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当他看见儿子开始落后的时候,就嚷着鼓励他的儿子:“别泄气!加把劲啊!”
甲板上突然有人大叫一声:“鲨鱼!”我们在水里马上就看到这个海上魔王的身影。鲨鱼朝孩子们这边游过来了。“回头游啊!回头游啊!回头游啊!有鲨鱼!”炮手扯开嗓子叫喊。但是孩子们没有听见,仍然继续向前游。他们笑着嚷着,比刚才要快乐,还要喧闹。炮手吓得脸色发白,一动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水手们放下小艇,跳了进去,划着桨,拼命朝孩子那边飞似的划去。这时候鲨鱼离孩子至多不过20米可是他们离孩子还远着呢。起先,孩子们没听到有人喊自己,也没看到鲨鱼。但是后来,有个孩子回头看了看,马上就听到一声尖叫,孩子们已经朝不同的方向游开了。
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炮手吧。他忽然离开甲板,奔到大炮面前,他把炮口向下弯,瞄准好了,马上安上引火线。军舰上的人个个都吓呆了,大家都担心出事故。炮一响,就看到炮手倒在炮旁边,双手捂住脸。至于鲨鱼和孩子们的情形怎么样,一时没看见,因为人们的视线被浓烟遮住了。当水上的浓烟散去的时候,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后来这声音愈来愈响,终于爆发成一片热烈的欢呼声。
年老的炮手放开了捂着的手,站起身来,朝海上望去。死鲨鱼白色的肚皮顺着浪潮飘荡着。一会儿,小艇划到两个孩子身边,把他们带回到军舰上。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A.点明中心。
B.环境描写,增加文采。
C.前后呼应。
D.介绍事情的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做铺垫。
【2】文章除了结尾处提到“死鲨鱼白色的肚皮顺着浪潮飘荡着”,再也找不到细致刻画的鲨鱼的语句了,但我们却从文中很多地方感受到鲨鱼的凶猛和危险,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
【3】第⑤自然段描写炮手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段落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炮手在关键时刻采取什么方法救出了孩子?你觉得文中的老炮手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suǒxiàngpīmi) 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 它 们(shéntàiɡèyì) :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xiāo,xiào) 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的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 (chéng,shèng) 的宏伟气势,形象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爱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根据拼音将词语写在横线上。(2分)
用 ﹋ 符号划出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是 。(2+2=4分)
(4)在第二自然段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5)在首尾两个自然段中找出相互呼应的两个词语 :(2分)
,
(6)你来为秦兵马俑写一则广告用语:(2分)
。
19、阅读回答问题。
白马湖之冬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和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曾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________ 曝日________ 拨划________
【2】选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只写白马湖冬天的风的原因?用“ ”画出来。抓住了风的 和 的特点。
【3】文章写太阳好的时候,白马湖暖和得真不像冬天,这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吗?这几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马湖冬天多风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5】虽然白马湖的冬天寒风呼啸,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有不少的情趣。请从短文中找出适当的语句来说明这一点。用“﹏﹏﹏”画出来。
【6】联系全文,对第5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一家对白马湖冬日之风印象深刻。
B.表达了作者一家对白马湖生活的怀念。
C.白马湖冬天虽然寒风呼啸,但是少了些雪天,所以还是值得怀念的。
D.体现了作者向往、思念纯净美好的乡间生活。
【7】作者笔下的白马湖之冬富有情趣,你家乡的冬天又有哪些妙处呢?请选择最吸引你的地方,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黄道婆学会了一整套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
改成“把”字句: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总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道你不为他具有像梅花那样的美好品质而自豪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改病句。
①陈羽在学校里始终一贯表现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然老师带我们到野外采用了许多植物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我会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大树爷爷看到了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和欢乐的歌声。(修改病句)
2、21世纪图书馆的大门不会关闭。(改为反问句)
3、未来的社会不可能不是“多元”的社会。(改为肯定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见大虫扑来,沉着应战,抡起哨棒胡乱地向大虫打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虫大吼一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这样,我怎能放心得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爱美丽的天安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四大名著中一定有哪一部或者哪一个故事让你印象至深?选取你喜欢的一本或一个故事读一读,然后将你的感受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读《 》有感或《 》读后感。
②以“感”为主,概括文章为辅。③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不得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