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盛: 兴盛;繁盛。 强烈;旺盛。 盛大;隆重。 普遍;广泛。

程度深;用力大。

百花开(   ) 颇负名(   )   情款待(   )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世界体育的会。(   )

 

2、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进了(ménɡ měnɡ)古包,(hào hǎo)客的主人端进来手抓羊肉。(ɡān ɡàn)部向我们敬酒, è)温克姑(niɑnɡ nánɡ)们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hánɡ  xínɡ)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shì sì)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3、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是(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A.心疼、担忧

B.吃惊、疑惑

C.愤怒、痛恨

D.伤心、哀痛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小小书法家查字典

______结构,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_;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不正当,不正派;B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C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  D 妖异怪诞.“邪法应选______,“邪恶应选______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崩塌——( ) 索性——( ) 清幽——( ) 伸展——( )

凝望——( )  惊讶——( ) 沉醉——( ) 陆续——( )

6、我是拼写小能手。

  大家liǎn shēnɡ bǐnɡ qì(     )地观看着羽毛球比赛,我班的杨帆jīnɡ shén dǒu sǒu(     ),不露一点儿pò zhàn(    ),在场中独领fēnɡ sāo(      ),qì pài(    )俨然一个小林丹。

7、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

(2)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

(3)回旋,盘绕。( )

(4)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

(5)从回忆里体会。( )

 

8、填空

(1)《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__写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__________,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______的《________》。句中的“扬州”即题目中的___________。诗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诗人巧妙地把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将行于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说说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1)再不回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不倒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含义的?严监生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根据课文选段,完成表格。

 

猜测的内容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_______

二侄子

_______

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________

________

 

 

3对选段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几个侄子和奶妈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B.写严监生主要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写了他颈部和手的动作。

C.“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和严监生弥留时“伸着两个指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武松又行不到三四里路,再吃过十来碗酒。此时已有午牌时分,天色正热,却有些微风。武松酒却涌上来,把布衫摊开。①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来到林子前。那仆人用手指道:“只前头丁字路口,便是蒋门神酒店。”武松道:“既是到了,你自去躲得远着。等我打倒了,你们却来。”

…………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②武松一踅(xué),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  )住胸脯,(  )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1给上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文中括号内。

A.提  B.举  C.踏  D.踩

3文中“醋钵儿大小拳头”突出了武松(  )

A.拳头硬 B.拳头小 C.体格强壮,力量大 D.拳头握得紧

4文中①②两处画“   ”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用散文的话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 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 列仙传 言邓硫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皿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耳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1给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事物不可想象或无法理解。是文中(   )一词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请写几个这样的词语: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

3写出一句作者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华(huà)佗(tuó)七岁时,有一天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sāng)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

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shéng)子,在绳子一头拴(shuān)了块石头,把石头抛(pāo)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zhuài)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说:“这孩子爱动脑筋。好,我就收你做徒()弟吧!”原来,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cài)医生。

1请为这个故事添加一个标题。

2华佗是怎样摘到树顶上的叶子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上“________”。

3华佗为什么能成为蔡医生的徒弟?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王蒙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认真阅读短文,提取文中信息完成题目。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文中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原因是( )

A.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C.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D.“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3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神州”指:________ “海内”指: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   “知己”指: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出现的几句诗词的后(前)半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

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___________,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阳光下的守望

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正值高考,母亲就站在六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发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了浅浅的笑,小声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一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见呼唤多声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我常常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动作描写。第⑦自然段主要使用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描写。

【2】第①自然段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家长们“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母亲不肯听从大家的劝告。

B.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情,母亲对孩子的爱,家长们都能理解。

C.其他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母亲。

D.大家被母亲长久伫立的行为感动了。

【5】文中的母亲的守望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母亲应该学会放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联系本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幼稚________      寂寞________      情趣________  

(2)本段节选自课文《________》,这篇课文是小说《________》的序言,作者是________。  

(3)面对爸爸对骆驼戴铃铛的诠释,的脑中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4)对作者的这种想法,你还有更好的解释吗?试试看。

16、阅读理解。

摔跤(节选)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A.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段中的加点字写出了小嘎子动作的____。“_______”说明小嘎子摔跤压根儿没想以实力相抗,由此可见他具有______的特点。

【2】选段中“_____”这些动作是小嘎子处于劣势时积极开动脑筋想的办法,突出了他______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______的心理。

【3】选段中A、B两处画“  ”的部分,A处生动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的性格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两人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后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7、快乐阅读。

“舞动的北京”中的汉字美

小小的汉字带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想象力。汉字简洁、生动、准确的表达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在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一定是用汉字书写的在相同的时间里阅读汉字获得的信息也是最多的。不仅如此,在这小小的方块字里还蕴合着无尽的“美”。

不信请仔细观察下边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你会发现这个会徽里含了汉字的无穷魅力。

这枚会徽又名“舞动的北京”,由三个部分构成:像一个人的“京”字中国印;汉语拼音“ Beijing”和“2008”字样,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五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

这枚会徽的主体部分是像一个人的“京”字中国印,上面的笔画,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舞动的北京”不仅外形美,更有美好的寓意。

“舞动的北京”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延展。这枚会徽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奔跑的人形,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优美的曲线,像龙蜿蜒身躯,讲述着一种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它像河流,承载着悠久的岁月与民族的荣耀;它像血脉,涌动着生命的勃勃活力。在它的舞动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同时,“京”字又巧妙地演化为“文”字,寓意“人文”,正体现了北京“人文奥运”的承诺,将中国悠久的“人文精神”融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洪流之中。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活力的北京期待着2008年的狂欢,奥林匹克意期待着全人类与之共舞。

“舞动的北京”还是一次盛情的邀请。会徽中张开的双臂,是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友善而又好客的中国人的心情写照,也是北京的真诚表达。到北京来,解读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感受这个国家的现代气息,到北京来,共享这座城市的每份欢乐,体会这个国家的蓬勃生机,到北京来,让我们在2008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繁杂——__________   丑陋——__________ 战争——__________

2“在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一定是用汉字书写的。在相同的时间里阅读汉字获得的信息也是最多的。”说明了汉字(   )的特点。

A.简洁 B.准确 C.生动

3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由哪三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优美的曲线,像龙的蜿蜒身躯,讲述着一种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它像河流,承载着悠久的岁月与民族的荣耀;它像血脉,舞动着生命的勃勃活力”一句采用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舞动的北京”从外形看不仅像一个奔跑的________,寓意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_______的理念,还像一个文字,寓意北京将办一届_______奥运。会徽中_____寓意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镇定的女主人

在印度,一天,有一位太太请客。大家围着桌子坐着,一面吃喝,一面说笑。忽然女主人把女佣人叫来,低声吩咐了几句话。女佣人听了脸色发白,急忙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女佣人端了一碗热牛奶,匆匆穿过客厅,把牛奶放在了阳台上。客人们都觉得奇怪,可女主人仍然有说有笑。又过了一会儿,女佣人把阳台的门紧紧关住,大声地吐了一口气。女主人说:“好了,现在大家都安全了。”

客人问女主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刚才我们桌子底下有一条眼镜蛇,不过,我现在已经把它关在门外了。”

客人都吓(xià hè)了一跳。女主人说:“眼镜蛇来的时候,我不敢惊动它,也不敢告诉你们,只好假(jiǎ jià)装没有事。因为眼镜蛇最喜欢喝牛奶,所以 我让人把一碗热牛奶放在阳台上。它一闻到牛奶味,就会跟去。女佣人看见眼镜蛇到阳台上去喝牛奶了, 就马上把门关起来了。”

一位客人说:“你怎么知道眼镜蛇就在我们桌子底下的?”她说:“我能不知道吗?眼镜蛇就盘在我的脚上呀!”

另一位客人说:“你为什么不喊我们帮忙呢?”她说:“我一喊,你们必定会慌乱起来。大家一动,蛇受了惊,只要咬一口,我的命就完了。”

大家听了,都很佩服女主人的镇(zhèn zhèng)定。

1选择括号正确的读音。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定:___ ①压;②安定;③较大的市集;④把守。

服:___ ①佩带;②古代系在衣服上的装饰品;③敬服,服气。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吩咐___ 慌乱___ 奇怪___

4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听了女主人的吩咐,女佣人端了一碗热牛奶,匆匆穿过客厅,把牛奶放在阳台上。眼镜蛇最喜欢喝牛奶。它___。女佣人就马上把门关起来。这时,女主人说:“___

5回答问题。

①“忽然女主人把女佣人叫来,低声吩咐了几句话。”你能说出女主人怎样吩咐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主人仍然有说有笑。”“仍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不知道吗?”这句话中“我”究竟知道还是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高宗与王勃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字子安,十四岁不到就去应举。应试之日,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聘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

  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

这样,过了些年头,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文,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皇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做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乳臭未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脍炙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高宗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看到王勃的《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时,惊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檄英王斗鸡文》时,怒而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滕王阁序》时,连声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唐高宗称为千古绝唱的是哪句诗?是哪篇文章中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泻了无限的父爱。(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甜甜想要写一首有关童年的诗歌放在校报的特刊栏目中,请你仿照格式帮她续写。

童年

童年,

是一首动听的歌,

我用细嫩的小手,

将一个个音符串联成一首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根据要求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是我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