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化险为:( A. 古代称外国 B. 消灭 C. 平安 D. 喜悦

2左顾右:( A. 盼望 B. 用眼睛看 C. 眼睛黑白分明 D. 探望

3惊叹不:( A. 表示过去 B. 停止,罢了 C. 太,过 D. 后来

4所向披:( A. 无,没有 B. 浪费,奢侈 C. 倒下 D. 腐烂

2、 )来了,( )多住几天。(

A. 与其……不如…… B. 只要………… C. 既然…………

3、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熠发光

B.   手舞足

C.奔   有度

D.粗   神怡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课外阅读。

(1)《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_________________。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耕织:____ 稚子弄冰:_____

信口吹:____ 轻尘:_____

摩天____ 三万里河_____

6、猜字谜。

(1)一块士,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打一字)( )

(2)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打一字)( )

(3)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打一字)( )

7、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

③天行健,君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易》

④地满红花红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文联)

⑤君子之学必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程集》

⑥补充歇后语:孔明借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情节,识人物。根据下列原著内容片段,将表格补充完整。

①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

②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③孔明乃披鹤氅(chǎnɡ),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句子

出处

情节

人物

性格

句①

________

猴王偷蟠桃

___

___

句②

________

___

林黛玉

多愁善感

句③

________

空城计

诸葛亮

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

【2】在作者的心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都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你能找出吗?

_______________

10、《白杨》片段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 大孩子摇着他的腿 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 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给文段第2-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写出近、反义词。

严肃     坚强     粗壮     动摇  

             

(4)回答问题:

高大挺秀的身影在文中指

为什么称白杨树为戈壁滩上的卫士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

 

 

(5)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保卫者。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11、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______   清晰——______

5给课文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画去文中不合适的词语。

6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7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噼啪啪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 

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这个片段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丧尽天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的连续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短文,回答问题。   

(1)林冲为什么被发配沧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袁隆平23岁时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农校做老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发生的饥荒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当他决定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时,世界上已经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都没有成功,并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面对困难绝不退却。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云南发生地震,人们纷纷撤离,但袁隆平却泰然自若,在田间搭棚子继续研究。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袁隆平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②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2016年,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提供的粮食援助,他给中国26年的粮食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2018年。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溪成功实验种植水稻,获得大丰收,“荒漠变绿洲”,这是中国水稻的奇迹!

【材料二】

1964年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97 年袁隆平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公顷水稻产量

【材料三】袁隆平语录

①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②我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另一个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

我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③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1】【材料一】中介绍了袁隆平的哪两件事迹?请用简单的话加以概括。结合【材料三】

袁隆平语录,你感受到了袁老具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二】的统计图,你获得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

【3】读【材料三】中袁老的两个梦想,其中之一就是“禾下乘凉”。请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划线部分的句子呈现出的景象。100字以内

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三星堆古遗址位干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用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材料二】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发掘至器物层,出土金面具残片、乌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材料三】

在新发现的五号坑中,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大备黄金制品,其中包括一张独特的金面县。据介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的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比完整的金沙大金面具还要大。同时,这件黄金面具厚度非常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来。虽只有半张,但它脸型方正,与成年男性脸部宽度相当:额头平整、眉毛突出,大立眼、高鼻梁、阔嘴微张,神情肃稽威严,透露出王者之气。

目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具重量大约为280g,预计完整的总重量应该是超过500g,这比目前国内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如果能够完整发现,这件黄金面具将超过金杖,成为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

【1】阅读材料一、二、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世界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B.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发布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C.据介绍,所发现的半张黄金面县的高度约23座米,宽度约28厘米,比完整的金沙大金面县还要大。

D.目前为止,三星堆出土的半张黄金面具比已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会杖(重463克)的重量还要重。

【2】材料三中对新发现的五号坑的介绍时用语准确科学。请仔细阅读画波浪线的部分,将你认为表述准确科学的词语圈画出来(至少两处)。

【3】结合材料三,选取正确的选项为黄金面具进行基本信息登记。

名称

____

出土坑位

____

是否完整

____

尺寸

____

重量

____

制作材料

____

外形

脸型方正,与成年男性脸部宽度相当:额头平整、眉毛突出,大立眼、高鼻梁、阔嘴微张,神情肃稽威严,透露出王者之气。

A. 黄金       B. 五号坑        C. 黄金面具          D. 是       E.否

F. 超过500g        G.约为280g        H.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

【4】近日,红领巾广播站将为同学们讲解“三星堆”的相关知识,请你结合给出的资料,不适合列入讲解提纲的是(     

A.三星堆的考古发现

B.黄金面具的研究

C.三星堆的考古人员

D.三星堆的概况

15、自己建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员工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好木料,做出的却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děi de)住在一栋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 )积极行动,( )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jǐn jìn)最大的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mā mǒ)平重建,( )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 )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消极应付_______ 粗制滥造________

3“无地自容”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木匠无地自容的原因是_________

4给画线的句子加关联词。

5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哈尔威船长(节选)

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声和嘈杂声,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1选文写了“_______________”这件事,把船遇难后人们的__________和哈尔威船长的__________进行了对比。

2文中“伟大的灵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喜欢给别人下命令。

B.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时的沉着和冷静。

C.表现了哈尔威船长非常有自信,认为灾难也要听他的。

4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运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岸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对毛主席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3】“岸英!岸英!”当毛泽东喊儿子的名字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

A.这次,你怎么回不来了呢?

B.你为人民献出了生命,值得!

C.你在哪儿?我想你啊!

D.你是志愿军战士,你尽了一名战士的义务。

【4】能形容选段中毛泽东心情的成语有(   )(多选)

A.忐忑不安

B.肝肠寸断

C.心烦意乱

D.悲痛欲绝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 )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

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 )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   ),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 );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 )

1在括号里填入正确的词语或句子。

2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

3“——”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19、课外阅读。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 ,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

A. 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B. 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C. 江河发源的地方。

D. 事情的起源。

2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B. 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C.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D. 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3根据文意,不属于春联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 烘托新年气氛。 B. 驱妖降魔。

C. 嘉节喜庆。 D. 统治者提倡。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描写一位在车站焦急等待亲人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弟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声不吭,这和平时活泼爱闹的他可是截然相反呀,他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吧。(仿写句子,表现出人物前后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志敏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能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又软又烂的淤泥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成陈述句)

2诺贝尔把自己巨大的财富献给了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缩写句子)

3在这棵高大的松树林上,有几只蜘蛛在爬来爬去.(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小练笔:

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模仿丰子恺先生的写法,写写自己熟悉的手机。

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