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得住各种( )考验。
(2)王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很( )
(3)对待工作我们要抱有认真( )的态度
(4)犯了错误以后我真不敢看爸爸那( )的目光。
2、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的文字发展而来,成为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
B.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
C.《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作者是英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介绍了小艇的特点,景与人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D.《刷子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充分表现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
4、用“坚”字组词,并依意思填空。
1.小金花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
2.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却(_______)不愿意使用麻醉药。
3.我(_______)地对老师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
5、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威尼斯的小艇》主要介绍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分别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牧场之国》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白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夜晚,把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由衷地_______之情。
3.《金字塔》一文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积月累,迁移运用。
1.在寂静的山谷中,我不由得想起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_”;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看到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我们会吟咏翁卷的“_________________,子规声里雨如烟”;故人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与我辞别,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回荡在我心间。
2.他人陷入困境,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仁之端也。”
3.这件事我们早己“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_______”,你可不能反悔。
7、阅读课文片段,填空或简答。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毛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额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这段话所写的人物是小说________中的__________,作者通过对人物__________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8、学过的,我知道。
①一玩儿起来,它不知要(______)多少跟头,但是(_____)倒了马上起来,再(_____)再(_______)。它的头(_____)在门上,桌腿上,(_____)疼了也不哭。
句中所填的词语都是______(词性),这段话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到刘三姐,你想到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神立刻(______)起来。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_______)。
读着以上两个句子,可以想象出老人当时的表情,还可以体会到老人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④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__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_____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后人广为传颂。成语____________的就是根据他艰苦生活而来的。
⑤“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年少时的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夏木阴阴最可亲
游黄河
①记得村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槐树,父亲从田地里回来,就先在树底下坐上一阵,拿下头上的草帽,边扇着,边朝树缝里望望太阳,然后对母亲说,这样的天气太好了,可以把田早早地耕出来,让太阳晒两天泥土,长出的庄稼收成更好。
②在浓浓的树阴下,牛被牵过来了,鸡和鸭子自己过来了。人坐在树下,鸡就在你的脚边双翅张开,紧紧地趴在地上。这时候的牛就更有意思了,你能看到它的舌头一卷,一大把草就进了口里。喜鹊、乌鸦、黄莺都在树枝上,一会儿从这根枝条上跳到另外一根枝条上,然后就飞到顶端,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又猛地飞了下来。最是麻雀,在地上跳来跳去,一会儿又飞到牛的身上,一会儿又跳到鸡的旁边,趁鸡不注意,吃着鸡扒出来的活物。
③老屋后面有一架葡萄,一到夏天,葡萄爬上木架子,满地都是阴凉。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大人说着家常话,小孩子围着木柱子玩着游戏,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远处的蛙声还有远处黝黑的树影,让人感觉夏天的晚上最让人富有遐想。
④夏天的雨说来就来了,农人从四面八方跑到树下,半路上跑不过雨的被雨狠狠地砸着,双手抱着头,跑到树下,猛地坐到草地上,然后躺下来,看天看云,也看密密的树叶。
⑤在田里地里劳作,阳光火辣辣地晒着,望望远处,对面纵横的山脉,一山的绿阴,忽然一朵两朵绿阴浮起来了,飘过来了,飘在你的头上,我的头上。
⑥北宋诗人秦观在《三月晦日偶题》中写道: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村子里,最多的就是树木,谁家里的屋前屋后,都栽了树,走在池塘边、菜园边,两排高大的树,竟然是一个长长的绿阴走廊,南风正可劲的时候,高大的白杨树,呼呼的响声,就好像手风琴的演奏曲。
⑦老屋靠正墙的西边有一棵高大的白杨,午后南风起,一团树阴映照在天井里,晃荡着如同戏班子在演着大戏,我有时候,躺在堂屋的竹床上,看着那晃动的树阴,外面风起云涌,而屋子里却是安静如水,偶尔几片绿叶飞来,好像告诉我,它们是夏天的信使呢。
⑧站在树阴下,看看儿童抓着飞舞的花啊叶子啊,夏天里的暑气竟然一点都没有了。
(文章有删减)
【1】(内容概括)文章第②—⑤段描绘了四个不同的场景,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第②段:树阴下人与动物共处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考法·做批注(句子赏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给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喜鹊、乌鸦、黄莺都在树枝上,一会儿从这根枝条上跳到另外一根枝条上,然后就飞到顶端,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又猛地飞了下来。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理解)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夏木”主要指村里的槐树、葡萄架、白杨树等。
B.第⑥段中引用诗人秦观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不舍。[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C.第⑥段中运用比喻,将风吹白杨的响声比作手风琴演奏曲。
D.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乡村度过的夏日美好时光。
【4】链接材料(主旨情感)根据选文最后一段,奇奇联想到了下面这两句诗,请你帮他分析这句诗与本文所表达的共同情感。[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 【诗句大意】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地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 共同情感:______________ |
10、阅读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8分)
_________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其实,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说完,郑重宣布(大徒弟、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接班”的“班”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部。(1分)
(3)在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上打“√”,师傅这样做的理由是(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 开好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是怎样的表情:大徒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徒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如果我是大徒弟,从此我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二徒弟,从此我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本篇短文,我的体会是:_________ (3分) ,
11、课外阅读。
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一不小心跌下河去,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我的毯子和被子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夜里没盖的,怎么办呢?
过了一会,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毛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了?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阵热,立刻坐了起来,急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
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叫我送来的,主席说你没有被子,夜晚会着凉的。”
被子!送给我?这怎么行呢?长征途中,每个人带的东西很少,毛主席也只有一条被子,一条毯子,现在毛主席把被子给了我,夜时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挡严寒呢?不管怎么说,警卫员还是硬把被子盖住了我身上。
我双手抚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流从手上直流到全身。这条被子是毛主席盖的,现在却盖在我身上,我越想心里越觉得温暖,就好像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一样。
【1】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文意,写在文前横线上。
【2】用“//”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3】第五段开头的“被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填空。
短文写了 、 、 的读书方法,分别是 、 、 。
【3】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这段文字中讲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___,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周瑜是__________的人,诸葛亮是__________的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却_______ 预计_______ 招待_______
【3】将划横线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周瑜听到后很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铁骨铮铮(节选)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爱国主义是其光辉灿烂的篇章,志士的名字如繁星浩瀚,壮烈的业绩与日月同光。民族英雄们以“铁骨铮铮”挺起了中华民族坚贞勇毅、自强不息的脊梁。
抗元将领文天祥,于国家危亡之际,竭诚全力,率兵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赴死。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遗言,成为激励后人、砥砺气节的千古绝句。抗金名将岳飞,以“还我河山”为铭言,为收复失地,率领岳家军精忠报国,冲锋陷阵,二十年金戈铁马,边关鏖战,英雄们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爱国诗人陆游心系国家的危亡,两鬓苍苍仍壮心不已,临终时仍在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苏武出使被扣,荒漠牧羊十九载,仍手持节杖,心向汉廷。史可法扬州死节,戚继光痛击倭寇,于谦、张煌言、辛弃疾、严常山……这些古代民族英雄一腔浩然气,耿耿忠烈心,历来被人们景仰和称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浇铸了后人的钢筋铁骨,鼓舞着近现代英雄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做拼死的抗争。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从农民的太平天国到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从起义改良到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多少英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
同学们,请注视国旗下笔直的旗杆吧!它迎风坚挺,岿然不动,那不就是中华英雄铮铮铁骨的象征?让我们继承前人的遗志,挺起钢铁般的脊梁,在进军现代化的路上续写中华民族灿烂的篇章!
【1】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2】(1)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遗言。
这句话中的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史可法扬州死节,戚继光痛击倭寇,于谦、张煌言、辛弃疾、严常山……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留下的爱国名篇?把它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一语未了(liǎo lē),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zēng céng)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xì jì)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zhāo cháo)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1】请在括号里用“√”给本文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从后门进来的人是( ),她的出场先是( ),后( )。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通过 和 两个方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 、 的人物形象。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节选)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_______地想,_______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_______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按原文填空我________地想,________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________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城南旧事》是一部________小说,主人公是________。作者是著名作家________。
(3)这两段内容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请把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句子用写出来________。
(4)作者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又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你是怎样理解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话的?
17、课外阅读。
敢说实话的人
1941年底的北京,那个时候是叫北平的,一位48岁的学者被日本侵略军抓进监狱,押到了审讯室里。翻译是个韩国人,当这位学者被押进来之后,这个韩国人对他说:“请向日本军官鞠躬。”
面对赤裸裸的暴力,文弱的学者不得不照做。但是他说:“我是向武力鞠躬。”
日本军官问:“你是不是抗日分子?”
“我是。”学者平静地说。
日本军官又问:“你为什么抗日?”
学者说:“这个问题我有两种回答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我细说的话,请你给我20分钟,不要打岔。”
日本军官说:“可以给你20分钟。”
在这20分钟里,学者告诉日本军官:“我是研究历史的,我研究的结论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国家用武力占领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的人民当作奴隶,削弱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有效果,最后一定会得到报应。当报应来临时,压迫者有时会比被压迫者更惨。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要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这是骗人的。看看韩国的历史就知道。日本吞并了韩国,现在韩国人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被征入日本军队,做着卑微的工作。你们是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
那位刚才还扬扬自得的韩国翻译听了学者的这番话后热泪盈眶,而日本军官则脸色发白,不等翻译译完这段话就把学者带回了监狱。
再次审讯的时候,照样需要先给日本军官鞠躬,学者照旧说,自己是向武力鞠躬。没想到那个日本军官这次站了起来,向学者鞠躬道:“我向一个不怕死、敢说实话的人鞠躬。”
(有删改)
【1】“扬扬自得”是AABC式词语,我能照样子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特意交代翻译是个韩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国翻译先前还是一副“扬扬自得”的样子,后来却“热泪盈眶”,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一共有三次鞠躬,含义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后,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
(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
(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规格)每袋装14g(剂型)颗粒剂(是否处方)非处方
(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g,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
(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阅读上面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 作法或看法 | 对错(打“√”或“×”) | 说明理由 |
1 | 9岁的王智食欲低下,腹胀腹痛。家里刚好有“醒脾开胃冲剂”,妈妈给他服用了1袋。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 | 奶奶不让有糖尿病的爷爷服用“醒脾开胃冲剂”。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 | 纪清经常反胃,腹部胀,不想吃东西,面黄肌瘦的。医生建议服用“醒脾开胃冲剂”。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19、延伸阅读
身陷囹圄,宁死不屈
①1935年1月中旬,为接应红十军团主力部队,方志敏毅然重返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②1月29日,方志敏被俘。
③一天晚饭后,敌人的一位军官亲自提审方志敏。他推心置腹似的对方志敏说:“方先生,我忠告你,你们已经一败涂地,你又何必钻牛角尖?像你这样杰出的人才,国民党会给你高官厚禄的。”
④方志敏打断他的话,说:“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
⑤“方先生,信仰要实现得几百年。何必当傻子,识时务者为俊杰。”
⑥方志敏站起身来厉声说道:“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也绝不投降,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⑦劝降不成,敌人没有马上将方志敏处死,而是把他转入所谓的“优待号”房,幻想以此来“感化”方志敏。
⑧方志敏针对敌人想从他身上得到革命根据地情况的心理,将计就计向他们提出要纸和笔写东西。敌人一听方志敏要写东西,喜出望外,以为方志敏真的要写“口供”呢,所以赶紧准备纸和笔。
⑨就这样,在遭受囚禁的几个月中,方志敏以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牢房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十几万字的壮美篇章,展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的革命意志。,对于宁死不屈的方志敏,敌人已无计可施,秘密下了处决令。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窝为国捐躯,年仅36岁。
【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主要讲了他被俘之后,__________,最后为国捐躯的故事。
【2】第④自然段中的“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中的“功名利禄”指的是_____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方志敏( )的品质。
A.刚正不阿 B.艰苦朴素 C.自强不息
【3】为了让方志敏归顺国民党,国民党使用的手段有哪些?在正确的后面打“√”。
(1)利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 )
(2)将方志敏转入所谓的“优待号”房,打算以此来“感化”他。( )
(3)无计可施,秘密处决了他。( )
【4】从方志敏以身殉国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他有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该写句子。(6分)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引起人们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缩句)
(2)《白杨》的作者是袁鹰写的。(修改病句)
(3)李老师对珊珊说,珊珊的作文有两处错误,让他讲给珊珊听。(改为直述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她的笑容很纯洁。(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眼睛显得可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杰克无奈地去柴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要求:1.重点介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
2.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