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这幅对联隐含年龄是( )

上联: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A.121

B.141

C.151

D.157

2、“微风梳理着柳树姑娘的长发,等着燕子妹妹荣归故里。”下列句子和这句话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

B.大虫吼一声,振得那山冈也动。

C.迎客松张开臂膀,笑迎八方宾客。

D.你待人时灿烂的笑容,就是你递给他人的一张漂亮的名片。

3、安妮在阿冯利学校的老师是(    

A.菲利普斯

B.雷切尔

C.鲁比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看拼音,写词语。

1.全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紧急抽组精兵强将bēn fù(______)疫情防控第一线。

2.台湾是中国不可fēn gē(______)的一部分,shén shèng(______)不可qīn fàn(______)。

3.布满小广告的墙壁被 huī fù(______)原貌,院内车辆摆放有序,zhǎn xīn(______)的垃圾桶已“上岗”……创建文明城市让老旧小区大变样。

5、给下列广告词“消毒”,恢复这些成语的原貌。

1.某服装广告词:衣表人才—— 改为____________

2.某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改为_____________

3.某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改为_____________

4.某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改为_____________

6、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碧(   )里   )色(   )流   )飘(   )舞

  )黄一(       )(   )饱满 美(   )美(  

  )装素(     严(   )以(   始料(    

杯(   )车(   废(   ( )     )(   )如生

 

7、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________明月    汲取________    ________足球    束缚________

________扁舟    探索________    ________电话    陷入________

________      打听________    ________衣服    憧憬________

________轮船    扎根________    ________作业    约定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xiā nào nián líng háng xíng cù yōng shēng ch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凭着一颗火热的心

  1970年春天,张海迪随着下放的父母,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

  她多想迈开双腿,扑向那翠绿欲流的万顷麦田,劳动时,让汗水流进泥土,去滋养那饱鼓鼓的麦粒。但是,她不能!她只能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或躺在床上,留在静寂的小院里。有时不免黯然泪下……

  有一天,跟海迪比邻而居的一位大娘半边脸肿了,原来她牙疼病又犯了。又有一天,村里一个孩子病了,没多久却死了。海迪真想去探望患病的大娘和失去孩子的家长。

  我能不能帮助乡亲们干一点什么呢?十五岁的海迪想。

  她请求爸爸买来一盒银针,一本《针灸学》,一本《人体解剖学》。

  张海迪不管父母的劝说和医生的警告,总是日夜苦读,把两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她擎起一枚银针,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又在自己躯体上那尚有感觉的部位进行试验。

  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耿其之大爷半身瘫痪,六年不会说话,她给治好了;王怀栋患了神经性肌肉萎缩,连一只吃饭的匙子都端不起来,她给治愈了;一个叫小宝的六岁男孩,站都站不起来,经她数百次针灸,小宝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了。

  一个瘫痪的小姑娘,要给病人扎针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当海迪给病人治病时,上身的重量就全部压向那病残的腰部和臀部。时间一长,人就受不了,只得把右肋骨压在轮椅的扶手上。几年下来,她变得左臂细,右臂粗,脊椎骨也弯得变了形。

  但海迪的内心是欣慰的。数年来,她共治疗了一万多人次。她是个瘫痪的小姑娘,就凭着一颗火热的心,用一根小小的银针,给周围的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黯然泪下:

(2)填空。

张海迪有时不免黯然泪下的原因是(   )。

仅仅三个月后,她可以用银针为病人治病了。说明(  )。

张海迪给病人治病扎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是(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滋养(     探望(     警告(     简单(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静寂(     火热(     温暖(     欢乐(  

 

10、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随意—______ 自由—______

【2】读画线句子,这几句话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体现了这些事物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填序号)

A.愿意 B.美丽 C.自由 D.明亮

【3】这段话写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我能行。

心里的桥

窗外下着毛毛细雨。我被一道题难住了。唉!该怎么解呢?我坐不住了,就朝雨里走去。

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我遇到了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蹲在一摊积满了雨水的水 窝边,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身上,他的头发梢上不断地滴着雨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没觉察。

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呀?我疑惑地问。

造桥呗。他连头也没抬,只将手中的一叠小木头往水窝里排列开去。

造啥桥呀?我好奇地问了 一句。

造大桥。他边回答边将一块较大的木头往已造好的桥墩上放去。

哦,大桥造好啦!大家可以过桥了!小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的一声,他一脚 踩得泥浆四溅,大桥倒塌了。

男孩抓了抓头皮,不声不响地蹲下来,心疼地捡起木块,重新搭了起来,嘴里还嘟囔 :“这个木头桥不好,我长大了 一定要造座又大又牢固的桥。

我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木头桥虽然没有搭成可是男孩的心里已建起了 一座理想之桥他那种坚持不懈刻苦造桥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不禁自问难道我不能像他一样去解开难题吗

我转身朝回家的路走去。离小水窝越来越远了,可当我回过头来,透过蒙蒙细雨,我 隐隐约约看见小男孩还在认真地造着大桥呢!

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隐隐约约  

(2) 坚持不懈

2在文中方框内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把短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男孩的什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最棒的玉米

1)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在屋后种了一大片玉米,眼看着(收获、获得)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2)玉米地里,那个最大的、颗粒(饱和、饱满)的玉米高兴地说:收获那天,老婆婆一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附近其他的玉米听了也都随声附hé hè huǒ)地称赞着。

3)收获那天到了,老婆婆拄着拐杖来摘玉米,她只是看了看那个最好的玉米,并没有把它摘走。可能是老婆婆(眼色、眼神)不太好,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那个很棒的玉米虽然有点失落,但还是自我安慰着。

4)第二天,老婆婆又唱着快乐的歌儿收走了其他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自以为很棒的玉米。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的。棒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5)第三天,第四天,老婆婆没有来。这以后的好多好多天,老婆婆都没有来,玉米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miǎo miào)茫……

6)直到一个漆黑的夜晚,棒玉米才突然感悟到: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我对自己的估量太高了。其实我是今年最差的玉米,连老婆婆都不要我了。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的颗粒变得干(biě biǎn)坚硬。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眼看躯体就要腐烂,我真是自作自受啊!它很绝望,也很悲痛,它甚至想自行(liào  le  liǎo)断,在这个暴风骤雨的凄凉夜晚,永远地消失掉算了……

7)不知不觉,一缕(柔和、温和)的阳光照在棒玉米的脸上,它抬起头来,睁开双眼,一下就看到了站在它面前的老婆婆。

8)老婆婆也在用一种柔和的目光瞧着它  她自言自语道  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  拿它作种子明年的玉米一定比今年长得好呦 

9)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不摘它的原因。

10)正当它想着的时候,这个突获殊荣的棒玉米被老婆婆轻轻地摘了下来……

11)相信自己,但有时候也需要耐心和韧性。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把文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3给文中的第(8)自然段加标点。

4根据要求转换句式。

①老婆婆唱着快乐的歌儿收走了其他的玉米。

字句:  

字句:

原本饱满而又排列整齐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

缩句:

棒玉米才突然感悟到: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我对自己的估量太高了。其实我是今年最差的玉米,连老婆婆都不要我了。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眼看躯体就要腐烂,我真是自作自受啊!

改转述句:  

13、课内阅读。

手指(节选)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1读读而线句子,这个句子是个(   )句。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除了选文中列举的,自己的食指还帮你做了哪些事情?(请举出3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描写了食指___________的外形特点,列举生活事例,表现了食指勤奋、___________、敢于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4、阅读理解。

丰碑

李本深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有改动)

【1】“丰碑”原来的含义是_______,用“丰碑”为题是因为“丰碑”象征了__________

【2】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环境描写

D.侧面描写       E.细节描写       F.心理描写

【4】简要概括将军发现死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发愣——( )——愤怒——震惊(发怔)——( )——( )

【5】为什么军长后来“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B.死者的表情泰然自若,小说作者叙述这段故事时也一样镇定自若,不缓不急。在死者出现时,叙述没有出现过分的惊讶,只是写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军长作了简要汇报。

C.军长看到死者时,小说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军长两个人物。

D.这篇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军长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军长把马让给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15、阅读

自由快乐的园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园子里的动植物们过着__________的生活。

仿照文段中画“_____”的句子补充下面的句子。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表现了园子里__________的生活。

3文段中“愿意”一词多次出现,这体现出园子中的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自由 B.无人管

16、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我不要转学!我不要!”弟弟像一个复读机似的不停地重复着,气急败坏,眼泪大滴大滴地滚落下来,连书包都被打湿了。他气鼓鼓地跑进房间,“砰”的一声,把门重重地关上,还反锁了。透过窗户,我们看到弟弟在床上滚来滚去。他扔枕头,踢被子,面目狰狞。桌子上的台灯被他狠狠地摔在地上,灯泡碎了,玻璃碴子落了一地。这只满脸泪水的小怪兽,甚至在使劲地撕扯着床单。整张床,整个房间,一片狼藉。

1这个片段表现的场景是:他________了。

2片段主要通过弟弟的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他当时的表现。

3用“   ”画一处在写法上值得学习的地方,之所以画这一处,是因为你从中能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林冲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呀?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劈劈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

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这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根据意思找到合适词语。

(1)形容恶毒到了极点。(______

(2)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______

【2】林冲到沧州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

【3】由于什么原因林冲来到山神庙?

________________

【4】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林冲进庙门和冲出庙门时的一系列的连续动词。

________________

【6】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说说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选文中多处描写了毛主席的神态,请摘录关键词语,并体会他的内心,回答问题。

眷恋→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图中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抉择。作为父亲,毛泽东想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作为主席,毛泽东不能见儿子,因为____________。最后,他选择______________

2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忠骨”指忠臣的遗骸,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D.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3“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夜深人静时,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内容。

2我国有56个民族如果各民族之间语言都不统一,将不利于______________,不利于______________

3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高塔上,浮云遮住了我的视线。

改为“被”字句:  

(2)这场交易实际上是两个老农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

缩句:  

(3)看不清山的样子,是因为人在山中。

改为反问句:  

21、按要求写句子。(11分)

(1)写出两句有关学习的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写出一幅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星期五下午我们在体育馆里体操大赛(修改病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实践。(3分)

我在本学期积累的一句歇后语是:

我还能用它写一句话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嘎子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作文。

把一件令你最感动的事写下来。

要求:1、感情要真实,催人泪下。

2、语句通顺,语言流畅。

3、中心突出。

4、字数不低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