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与括号里的词语是一对反义词的一项是( )
A.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仰视)
B.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昏暗)
C.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精力)
D.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经常)
2、下列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深沉的微笑 战斗时候 端正态度 炮火剧烈
B.深沉的雷声 战役年代 端正目的 竞赛激烈
C.深沉的哀悼 战争年代 端正作风 光线强烈
D.深沉的夜晚 战役时候 端正思想 疼痛猛烈
3、找出下面每道小题加点的字中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
A.昂首(áng )
B.闷雷(mēn)
C.驾驶(shǐ)
D.山崩地裂(bēng)
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做一只( )。
A.百灵鸟 B.纸老虎 C.领头羊 D.应声虫
5、《下次开船港》主人公( )是个老“玩不够”的小学生。
A.小梅姐姐
B.唐小西
C.时间小人
6、下面的词语中,不能形容勤奋、刻苦学习的一项是( )。
A.凿壁偷光 B.悬梁刺股
C.愚公移山 D.囊萤夜读
7、“天空还是一片浅蓝”中“浅”的意思是( )
A.(时间)短
B.(程度)轻;不严重
C.(颜色)淡
D.稍微
8、读句子,抓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1.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夜
[苏俄]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大河银星万点,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小溪银波微漾。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qiú)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情有独钟:_________________
饱经风霜: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短文第2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
B.作者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突出了它们姿态的独特。
C.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的联想。
D.作者详细描绘的是送客松,因为它是黄山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
【3】黄山松的“奇”不表现在( )
A.形态“奇”。
B.存在价值“奇”。
C.生长位置“奇”。
D.顽强的精神“奇”。
【4】短文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采用了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5】仿照短文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1】仔细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以前的课本中这篇课文开头“乡下人家”后面有“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的词句,推测一下,新课本为何删掉了那些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自然段说,“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这句话写得对不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的“肯定”一词表示的意思是否真的很“肯定”?应当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中加点的“即使”是跟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搭配使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1)纳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纳米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纳米机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用“ ”在文中画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用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红霞 ( )的鸟儿 ( )地吃起来
( )的微风 ( )的田园风景画 ( )地进入梦乡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个造句。
天高地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把纺织娘鸣叫说成是________,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喜爱。
【5】文中画“ ”句子运用________描写,“红霞”和“鸟儿”_______,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风”,也成了乡下人家的“______”,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边享用晚饭,边闲话家常,和周国的景象一起,构成了一幅 _______________的田园风景画。
【6】怎么理解乡下人家的“自然、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你从“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___________之情。
14、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蜜蜂的欢叫
有一天,一个11岁的小女孩来到养蜂场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扇动,却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她想起《十万个为什么》上关于蜜蜂发声的原理: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可现在蜜蜂的翅膀并没有振动,却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这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的呢?
她去问老师,老师认为书上说的不会错。于是,她决定自己弄个明白。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干脆用剪刀剪去它的翅膀,蜜蜂仍然嗡嗡直叫。就这样,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结果和书上的结论大相径庭。为了探求蜜蜂发声的秘密,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双翅的根部发现了两粒比油菜子还小的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它们的翅膀,只捅破小黑点,结果蜜蜂飞来飞去,居然没有一点儿声……
一年以后,这个11岁的小女孩撰写了一篇科学论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并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她,就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聂利。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集合,凑在一起。______
(2)探索追求。______
(3)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______
【2】读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是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上关于蜜蜂发声的原理:蜜蜂的嗡嗡声___________________。
【3】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聂利是怎样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聂利最终获得实验成功,读了她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呢?请用几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口语交际。
单元考试前,丽丽认真复习,很有信心。考试结束了,丽丽想自己考得一定不错。可等考卷发下来,丽丽看了,吃了一惊,还从来没考过这样糟糕的成绩。一连几天,丽丽一直闷闷不乐,上课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同学们都为丽丽担心,希望她能尽快摆脱这个阴影。假如你是丽丽的同学,你会怎样安慰丽丽?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这段话中有六处错误,请修改。
周六下午,华华和星星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演员们精致的表演,使他们不禁忍不住笑起来。他俩边看边谈。他对他说:“不讲诚信的人,是种极坏的作风。”华华听了,不住得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的病句。
1.龙一鸣的叔叔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他会三四国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
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公司开业广告说:免费赠送小礼品,送完为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1.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没追上。
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吃饭很爽朗。”带他的保姆这么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
3.青铜一家,老老少少,将几乎所有空闲都用在了芦花鞋的编织上。
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百草园。(25分)
不要说你没有别人那样天资聪慧,更别抱怨命运不公,有志者事竟成。个性张扬,理想放飞;快乐你就拍拍手,有梦想你就去追求。
你的梦想是什么?用你手中笔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