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围魏救赵 B. 破釜沉舟 C. 得意洋洋 D. 调虎离山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装饰 甜密 详细 照例
B.指浑 藤萝 脱离 迟钝
C.墨绿 枪栓 谎忙 岗位
D.始终 规矩 劫难 践行
3、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任凭谁怎么互换,他也不肯回来!
B.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C.不是你向那个女同学承认错误,而是我请求她原谅你。
D.即使遭到敌人的毒打,雨来也绝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4、下列比喻句中,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
B.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
C.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D.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括号里。
感激 感动 感情 聪明 高明 精明
(1)普罗米修斯的不屈行为( )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2)人类非常( )普罗米修斯冒险拿取火种的行为。
(3)读了《扁鹊治病》一文后,我知道扁鹊不仅是一个绝顶( )的人,而且他的医术也很( )。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只有……才……
(4)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 )为了自己,( )为了地球上的人类。
(5)( )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世界并不太平。
6、“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中“捧”的意思是( )
A. 用双手托 B. 奉承人或代人吹嘘 C. 绽放
7、选出和例句句意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A.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
B.不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
C.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D.难道还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吗?
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痛快(________) 珍贵(________) 照顾(________)
酷爱(________) 骄傲(________) 鼓动(________)
骚扰(________) 震撼(________) 珍惜(________)
寂寞(________) 辽阔(________)
9、阅读与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解释古诗文中加点的字词。
平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画出下列诗句的停顿。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3】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语句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告诉了我们,诗人的朋友要去的地方。(_______)
②诗的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_______)
【5】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
10、课外阅读。
“从窗户里是出不去了。”埃米尔说,“门也不行,喊人帮忙是我一辈子从来不干的,那怎么才能出去呢?”
说着,他瞅着远处的壁炉思索起来。木工房里有这么一个壁炉是为了冬天取暖,另外有时埃米尔爸爸也需用它热热胶。
“可以从这个烟囱里试试。”说着他就( )过炉栏圈,( )进炉膛。去年冬天生火时剩下的灰烬,立刻四下飞扬。积灰淹没了他那双赤脚,并灌满了他的脚趾缝。
埃米尔顺着烟囱往上望,看到了一幅好看的景象:头顶上一轮橘红色的七月圆月在望着他。
口你好口月亮口埃来尔说口请你看看一个善于攀登的人口说完后,他用脚( )着黑黑的烟囱壁开始向上爬!
要是你曾经试过从一个窄窄的烟囱里往外爬。你就会知道那有多么难了。你浑身上下会变得那么黑!可是你不必担心这些困难会挡住块米尔。
这时李娜恰好拾起头来赏月。刹那间只听见她大叫一声,把整个伦纳贝亚都惊动了。
“一个精灵!”李娜惊叫,“在烟囱上坐着一个小精灵!”ー一精灵是传说中的一种小妖孩,以前斯毛兰人特别害怕这东西。李娜当然也听卡罗萨・玛娅讲过那些可怕的小精灵的故事,所以当她一眼看到烟囱上坐着一个漆黑的鬼怪似的东西时,就吓掉了魂,发疯似的大喊起来。
阿尔弗莱德也抬头望去,但是他却大笑起来。
“我认识这个小精灵。”他说,“下来,埃米尔!
埃米尔站了起来,身上的衬衣一团漆黑。他像一个战士那样勇敢地站在屋顶上,朝天举起他那黑黑的拳头。他的喊声传遍了整个伦纳贝亚。“从今天起这座木工房必须拆掉,我再也不要坐到那里面了!”
这时侯,阿尔弗莱德跑到木工房的山墙下,伸出双臂叫道:“跳,埃米尔!
【1】在文中的“口”中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A.蹬
B.爬
C.跳
【3】文中加点的“这个小精灵”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短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工房里的壁炉是为了冬天取暖。
B.埃米尔喜欢木工房。
C.埃米尔喜欢站在烟囱上看月亮。
【5】读了短文,你觉得埃米尔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接下来埃米尔会发生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颐(yí)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á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1】作者浏览颐和园的顺序是( )
A.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十七孔桥
B.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C.长廊 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课文写长廊主要写了长廊的______、______等特点;写万寿山时先写从_________往________看到的景物,再写从________往________看到的景物;写昆明湖时重点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表达正确的打“√”,错的打“×”。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
(2)这篇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相照应。(____)
(3)从“进颐和园的大门”“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移步换景的浏览顺序记叙的。(____)
12、阅读答题。
野牛趣闻
野牛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山腰或山脚下。
野牛怕热,夏季早晚出来活动,中午躲在森林里睡觉。野牛也怕冷,冬季就到山顶上去吃竹叶,晒太阳。野牛喜欢群体生活。头牛在前,按大、中、小排列,很守纪律。万一有伙伴失散,不管跑多远,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野牛的警惕性是十分高的。稍有风吹草动,就一起站着不动,发现敌情马上散开。遇上天敌豺(chái)狗子,它们就马上靠拢岩石或大树,一起对付敌人。野牛多团结呀!
(1)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在文中用“/”标明。
(2)野牛有哪些生活习性,简要写下来。
13、阅读题。
白鹅(节选)
①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②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 居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 居然)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 ,不亚于狗的狂吠。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④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根据词意在文中第3自然段找出相应的成语。
形容举止拘束,因心中不安而不自然,不放松。( )
A.毫不相让 B.局促不安 C.大模大样
【2】这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
A.并列 B.分总 C.总分
【3】选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鹅的傲慢的特点,依次是( )
A.叫声 步态 吃饭 B.步态 叫声 吃饭
C.吃饭 叫声 步态
【4】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鹅的叫声大、凶的特点,用了三个表示叫声的四字词语,下列排序最合理的是( )
A.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B.引吭大叫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C.厉声叫嚣 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5】第2段中括号中带”然“的词运用合理的是( )
A.居然 必然 B.果然 必然 C.果然 居然
【6】“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是( )
A.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可以让人感受到白鹅步调中透出的傲慢 。
B.作者观察鹅和鸭的步调非常细致,对比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白鹅的欣赏喜爱。
C.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突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鹅的厌恶之情。
【7】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A.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B.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C.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14、阅读理解。
心 窗
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在车祸中不幸撞断了腿,住进了医院。她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泪洗面。与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的腿病已经快好了,每天能够坐起来观赏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么想看看窗外的景色啊!可她的腿上装着夹板,高高吊起,身子不能坐起来,又远离窗口。每当老太太推窗观景时,小女孩羡慕极了。
有一天,老太太又打开窗子,小女孩情不自禁地问:“奶奶,您看见什么了?能不能讲给我听听?”老太太爽快地答应:“行,行!”从此以后老太太每天给她细细地描述窗外美丽的景色,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有……
一个月过去了,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终于可以起来了,她迫不及待地起身,伸长脖子,朝窗外一望,她惊呆了:窗外能看见的只有一堵黑墙!这时,小女孩的心豁然开朗,原来老太太为她推开的是一扇心窗!
以后,每当小女孩遇到挫折,感到悲伤时,她就会想起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她为自己描述的窗外的美景……
【1】“苦不堪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小女孩“苦不堪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小女孩车祸后情绪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苦不堪言——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B.度日如年——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C.心旷神怡——以泪洗面——豁然开朗
【3】小女孩边听边想象,不由得心旷神怡,心中的郁闷渐渐化为乌有……此处省略号表示( )
A.引文的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语意未尽
【4】为什么小女孩觉得同病房的老太太是一位可敬的老太太?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 长长的堤岸旁有数不清的倒垂着的杨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一会儿,乌云和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能买到书,但不能买到知识;钱能买到________ ,但不能买到___________。
(仿写句子)
5. 雨来浑身光溜溜的,怎么也抓不住。(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样的天山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这段话。
本学期已经即将结束了。在这学期里,我们班同学经长阅读《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国少年报》等报刊。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认识。我们班还被评为“读书活动先进集体”,这多么值得我们自满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面的语段。
在我做家庭作业时,被一道数学题难了,我想来想去反复思考,总是找不到思路。我忽然想起了老师说的画线段、列图表的方法,赶紧振作精神,动手做起来。原来,只有方法得当,难题就不难。
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左右。
19、习作。
从你读过的书里,挑选一本喜欢的,推荐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