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些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这句话中的“应该”可以去掉。

B.《飞向蓝天的恐龙》中“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句话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C.《琥珀》这篇课文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D.《千年梦圆在今朝》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排比)

B.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拟人)

C.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比喻)

D.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拟人)

3、读句子,完成练习。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1这节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2“它们”在文中指(  )。

A.小朋友 B.小白菊 C.作者

4、(多义字)“变化多端”中“端”的意思是(   )

A.端正 B.原因 C.方面 D.(东西的)头

5、(反义词)下列词语中,与“局促”意思相反的一项是(   )

A.慌张 B.从容 C.催促 D.狭小

6、在自己家没灯时,葵花每天在(  )做作业。

A.自己家

B.老师家

C.同学家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奶奶总爱回忆过去的往事

B.读了《格林童话》这本书,很受启发

C.北京的秋天真是个迷人的季节

D.新年到了,她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和一顶崭新的帽子。

二、填空题(共1题,共 5分)

8、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朝笑( )  颜语(   )  疲备(   )

刘览( )  防照(   )  朗颂(   )

兴高彩烈( )   慈详(   )

鼓厉( )   全神惯注(   )

 

三、古诗阅读(共1题,共 5分)

9、课内阅读。

卜算子·咏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雪迎春到。

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犹有______________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1将这首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是词的题目。

3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春到”交代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也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B.作者相信“春天”就要到来了,表现出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C.通过写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是为了以梅花的高尚反衬春天的美好。

4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梅花___________,体现出作者________的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 25分)

10、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这节诗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随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A.静态

B.动态

【2】诗中表现的“绿”不仅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受,即“绿”指的是(       

A.绿色。

B.绿色的景物。

C.生命的颜色,生命的活力。

【3】读完这节诗,我仿佛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__________之情。

11、课内阅读。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诉说 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了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 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从选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用“√”画出来。

【2】“如此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什么?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

【3】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是______的,从他们的表现“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来。他们无能为力,表面原因是_____,实际则指________。括号里填序号。

A.这个女人和外国人谁有道理还没有分清楚。

B.中华不振。

C.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

【4】魏校长为什么说:“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填序号)

A.因为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很满意。

B.因为周恩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志向十分远大。

C.因为周恩来学习认真,善于思考。

【5】想一想,你是为什么读书的呢?写清原因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男孩的座右铭(节选)

一个男孩生性怯懦,屡遭同伴们的嘲弄和耻笑。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做梦都想成为一个勇敢且受人尊重的人。

后来男孩应征入伍了,他原以为换个新的环境会给他的境遇带来改观,但由于秉性使然,不久,男孩便再次沦为大家嬉闹、戏谑的对象。男孩对此非常苦恼。

一天,教官教新兵们进行投掷训练,他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旁边掷过去,新兵们个个大惊失色,连滚带爬地纷纷溃散。教官的脸色顿时有点阴暗,他愤愤的说:“这只是一枚不会爆炸的手榴弹,我这样做是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心理素质,看看你们在突发事件前,能否保持镇定和勇敢——要知道,对一名军人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恰巧,那天男孩因病未能出练。第二天,当他出现在操场上时,教官暗示新兵们不要声张,做故伎重施,将手榴弹像昨天那样再次投掷。大家掩面窃笑,期待一场闹剧的上演。

同他们一样,男孩并不知道手榴弹不会爆炸。然而,在那一瞬,他却奋不顾身的扑了上去,用痩弱的身体把手榴弹压在自己身下,并伴以紧迫而短促的一声大吼:“快!快闪开!”

大家惊诧了!个个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男孩竟企图用牺牲自己为代价,来换取战友们的生命。男孩在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无畏、果断与勇敢征服了大家。

过了好久,男孩才明白过来,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羞臊地低下了头,等等同伴们的奚落。然而,这次没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无上崇敬和感激,化作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从此以后,男孩一点一点地从卑怯中走了出来,屡立军功,赢得了大家的无限崇敬。

想及少年的际遇与今日的辉煌,已是军官的男孩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忘掉自己,你就会变得勇敢;关怀别人,你才能赢得尊重!”

这句话成了男孩矢志不渝的座右铭。

1结合短文内容,完成练习。

(1)教官“突然把一枚手榴弹向着新兵掷过去”,是因为____________

(2)男孩哭了。这是他平生头一次为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而流泪。

①“如此厚重的礼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男孩做了什么事让自己受到了这种礼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下面哪个词语不是形容男孩的?(   )

A.生性怯儒 B.苦恼不已 C.大惊失色 D.奋不顾身

3进行投掷训练时,新兵们又怎样的表现?用“   ”在文中画出来。写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男孩的座右铭是什么?请用“﹏﹏﹏”画出来。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半边钱

大学学费每年要五千元。

“我连假钱都没得一张。”爹说。

吃饭时,爹不是忘了扒饭,就是忘了咽,眼睁得圆鼓鼓的,仿佛老僧入定,傻愣愣地坐着。“魂掉了。”妈心疼地说。

“在这边住茅草屋,去那边也住茅草屋算了!”突然,爹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和妈商量,但那语气又不像是在和谁商量。

说完,爹扔下筷子,放下碗,径自出去了。

我知道,爹准备卖掉为自己精心打造多年的寿材。在我们土家族聚居的大深山里,做寿材是和婚嫁一样重要的事情,老人们常满脸严肃地对后生小子们叮嘱:“宁可生时无房,不可死时无方(棺材)。”山寨人一生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便是有一副好寿材。

爹的寿材因为木料好,做工好,油漆好,在方圆几十里数第一。听说爹要卖,穷的富的都争着要买。

当天下午,一位穷得叮当响的本房叔叔以一千五百元的高价买走了爹的寿材——爹最后的归宿。

“不反悔?”叔叔又一次喜滋滋地问。

“不反悔。”爹咬着牙说。

当我离家上学时,加上叮当作响的十来个硬币和写给别人的两三张欠条,竟有“巨款”四千五百元!另外,三亲六戚这个十元,那个二十,学费算勉强凑齐了。

爹送我,一瘸一瘸的——在悬崖烧炭摔的。

四天过后,我们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给我报了到。于是,爹厚厚的“鞋垫”变薄了。他脱下鞋,拿出剩钱,挑没人的地方数了三遍,三百二十六元零三分,他全给了我。我老蜷在床上,像只冬眠的动物。生活费还差一大截儿,大学还有四年,我没心思闲逛。

八月的南京,三四十度,很“暖和”。爹和我挤在窄窄的单人床上,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又好像一整夜都没睡着。当我睁开眼睛时,天已大亮,爹早已出去了。

中午爹才回来。尽管他满头大汗,脸上却没有一点血色。

“给,生活费。”爹推推躺在床上的我,递给我一叠百元纸币。

我困惑地看着他。

“今早在街上遇到一个打工的老乡,问他借的。”

爹解释:“给你六百,我留了二百块作路费。我现在去买车票,下午回去。”说完,又一瘸一瘸地、笨拙地出去了。

他刚走,下铺的同学便问我:“你爹有什么病?我清早在医院里见了他。”

我明白了:爹在卖血!

下午,我默默地跟在爹后面送他上车。

买完车票,他身上仅剩下三十块。

列车缓缓启动了。这时爹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十块钱,递给站在窗边的我。

我不接。爹将眼一瞪:“拿着!”

我慌忙伸手去拿。就在我刚捏着钱的一瞬间,列车长吼一声,向前疾驰而去。我只感到手头一松,钱被撕成了两半!一半在我手中,另一半随父亲渐渐远去。望着手中污渍斑斑的半截儿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仅过了半个月,我便收到爹的来信,信中精心包着那半截儿钱,只一句话:“粘后再用。”

1当爹递给“我”一叠百元纸币时,“我”为什么会困惑地看着他?(  )

A.爹为什么要给我一叠百元纸币?

B.爹把钱都给了我,这钱是哪来的?

C.钱是找打工的老乡借的?

D.爹满头大汗地回来,钱是打工赚来的?

2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父亲满怀心事,那么父亲为什么会“傻愣愣地坐着”?(  )

A.因为母亲说他的魂掉了。

B.因为他想着“去那边也住茅草屋”。

C.因为“我”的学费没着落而发愁走神。

D.因为烧炭摔伤身体,感到不适。

3短文最后一段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

A.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长了文章的篇幅。

B.强调了“那半截儿钱”可以改善“我”的生活。

C.与题目相呼应,交代了半边钱的来历。

D.体现了“全给了我”,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我连假钱都没得一张。”“我”是怎么理解父亲这句话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月的南京,三四十度,很‘暖和’。”这句话中的“暖和”用上了引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在“我”收信后戛然而止,“我”当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根据故事情节,在故事的结尾处补一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孩子,读书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

最近,朋友圈里来自湖北五峰的一张照片热传——7岁女孩案板下网课照。

集贸市场的一家卤肉店里,一张案板,隔着两个世界。

案板上,是满满当当、香喷喷的卤肉,是父母忙碌的生活气息。案板下,狭窄而又昏暗的空间里,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正在努力学习。原来,复工后,父母就带着女儿在市场上卖卤肉。因为一家人都是从外地来的,老人不在身边,只得自己看着孩子,而店铺仅仅8平米,孩子就只能在案板下学习。就在这样一个时常会碰到头的地方,孩子默默坚持了一个多月。她不想出去玩吗?很想。但她说,自己长大后要当医生。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实现这个梦想。所以即使读书苦了点,难了点,也还是有毅力去坚持。

不禁想起另一则新闻。疫情期间,在湖北荆州,因为学校要上网课,家里信号又不好,女孩只能在吃过晚饭后搬个小桌子,带上台灯上山学习。冬天的寒风凛冽,满地的落叶,配上孩子埋头读书的姿势,让人看了为之震撼。不是不怕苦,不是不怕累,只是更怕错过读书的时间,错过改变命运的机会。出身贫寒的孩子心里最明白:读书,是人生最好走的一条路。

有人小小年纪就知道即使环境艰苦也要努力读书,有人明明学习条件优越却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有些人可能永远不知道。当你抱怨网课枯燥时,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拥有过一部手机;当你抱怨父母唠叨时,有的孩子多么渴望能与父母见一面;当你在嫌弃在家学习烦闷时,有的孩子正在凛冽寒风中找寻一处藏身之所。而你,却那么轻易地就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你弃之敝履的学习生活,是多少人眼里无法触及的梦啊。

读书实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别在该读书的年纪选择安逸,别在该奋斗的时期选择逃离,每当你觉得读书苦的时候,去凌晨的街道上走走,到忙碌的工厂里看看……你才会知道,比起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无力感,读书这件事是多么轻松。

1请你在第4、第5自然段中,找出下面两个词语的近义词,填在括号里。

震惊——________ 安闲——________

2文中是怎样描述照片中小女孩的学习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女孩不去玩,在案板下默默坚持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在第3自然段中找找,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下面正确的是(   )

A.排比  增强语势 B.比喻  生动形象 C.拟人  富有神采

5这篇文章,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读书实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要好好读书。______

(2)360行,行行出状元,成功不仅是读书这一条路。______

(3)珍惜读书学习的机会,别在读书的年纪选择安逸。______

(4)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易,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 5分)

15、“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体会一下,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改病句(共3题,共 15分)

16、修改病句。

1.语文对我产生了兴趣。______________

2.大街两旁五颜六色的红旗迎风飘扬。______________

3.他大概用了一小时左右做完了作业。______________

17、读一读,完成修改病句练习。

例: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改正后:我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1、接到三好学生奖状,高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修改病句。

①老师讲的知识,我全部完全都懂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打扫教室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了《雷锋的故事》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提高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19、习作。

题目:《_________的我》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写出自己的一个特点,如诚实、马虎、乐于助人、爱动脑筋、爱看课外书……再通过具体的事例介绍自己的特点,字数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