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折(zhē)腾 旋(xuàn)风
B.痴(cī)笑 大(dà)夫
C.脊(jǐ)背 把(bà)儿
D.袖(xiù)子 宁(nínɡ)静
2、鹦鹉螺号是靠什么来发动的? ( )
A. 水力 B. 风力 C. 电力 D. 海洋能源
3、下列带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闲散 散文 散步 飞散
B.禁止 不禁 禁地 情不自禁
C.匀称 别称 称心 称职
D.爪牙 鹰爪 龙爪 张牙舞爪
4、根据语段选择动作流程图,正确的是( )
奶奶先把干净的箬竹叶泡软,再把箬竹叶卷成漏斗形状,然后在中间放进糯米和拌好的馅料,用手把米压紧,再把箬竹叶折好,最后扎上细绳。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A.泡→卷→放→压→折→扎
B.泡→卷→拌→压→折→扎
C.泡→卷→放→扎→折→压
D.洗→卷→拌→压→折→扎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漆黑--( )犹豫--( )宽--( )
6、照样子,写词语。
1.翩翩起舞(AABC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摔得很重: _______得______ _______得_______ _______得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既有“________”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________,________”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________的情怀。
(3)《惠崇春江晚景》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一首________,诗中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的________之情。
8、读拼音,写词语。
suī rán yí jiàn mó gu gān shuǎng
hú lu làng huā bō nònɡ dǎ suì
fēi téng zhú gān rǎn hóng mò shuǐ
9、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
……
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各种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颜色各异的羽毛。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意思的递进
【2】植物生长的奇迹是( )。
A.花很漂亮 B.生根、发芽
C.由种子到开花的过程 D.种子极小
【3】我们怎样能够发现美?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个例子说说你发现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qán qián)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suān shuān)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kuā kuà)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bāng bǎng)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打捞铁牛的四个步骤重新排列。
① 搭架子 ②摸清铁牛的位置 ③捞铁牛 ④准备船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检阅台
黄山奇松(节选)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jìn jìng),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清脆 青翠)的枝干(gān gàn)斜伸出去,如同好(hǎo hào)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伴 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在正确的字音或词语下面画“____”。
【2】这段话描写得有详有略,其中详写了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依依不舍”在文中的意思是舍不得游人离去。如果你就是那棵送客松,在送别游客时,你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花舞飘香
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 )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翼翼地( )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双手( )着,然后疾步( )过田野,跑远了。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有些不知所措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摘花瓣做什么呀?”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忧伤地说,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1】理解字词。
①“疾”这个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__。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A.病,身体不舒服;B.恨;C.快,迅速。短文中“疾步”一词中的“疾”应选第______种解释。“积劳成疾”一词中“疾”应选第______种解释。
②“小心翼翼”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先写了我_____________,再写了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了解到她摘花瓣的原因,最后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捧、俯、摘、穿”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入第2自然段的( )里。这段话主要是对小女孩的_____描写。
【4】当“我”问到小女孩她的爸爸时,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请你运用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理解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文段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文段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制作过程。(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黄山奇松》片段,回答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姿态( )( ) 饱经( )( ) 郁郁( )( ) ( )( )不舍
【2】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快乐阅读。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周围怎么吵闹,( )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 )玛妮雅一动,凳子( )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仍然——( )专心 ——( )
反义词:分散——( )吵闹——(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只要……就…… 不论……都……
【3】“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时间过得很慢 B. 凳子竖得很牢固
C. 玛妮雅读书很慢 D. 玛妮雅读书很认真
【4】文中的小姑娘“玛妮雅”,因为从小就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
16、口语交际。
在你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奶奶问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老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会邀请我
我们班要举办以下主题班会,需要邀请老师、家长们来指导,你想好了邀请老师、家长时应该说些什么呢?
①约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周五到校参加主题中队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忆我的成长故事。
②约请老师来辅导同学们排练文艺节目
③约请老师来参加班级举行的“世界读书日”活动。
18、太空中有许多人造卫星,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到资料书中找一找,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一查。请把查阅到的资料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以便和大家交流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修改病句,在横线上写下正确的句子。
⑴语文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上课了,马上走进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个风景优美的大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红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提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判断下列句子的病因并修改句子。
A.成分残缺 B.搭配不当 C.语义重复
D.前后矛盾 E.用词不当 F.语序不当
1.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
风貌。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说话算数的孩子。
句子病因:(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六单元:家乡
题目:家乡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