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期末徐州五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爪飞扬     波光

B.地其黄     天翻地

C.奇花初     藓植物

D.美            三年五

2、《梅花魂》一课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式(  

A.未插叙

B.倒叙

C.顺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   )军匠们,叫他们故意(   ),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A.告诉  迟延  完整 B.通知  迟延  充分

C.吩咐  迟延  齐全 D.吩咐  拖延  齐全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光辉灿烂。________ 

2)形容做事机警敏捷。________ 

3)行为放肆,言语荒唐,没有礼貌。________ 

4)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 )不能像“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 )也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

(2)( )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 )飞回去了。

6、积累。

1.海内_______________,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燕归来。

3.别看五千年_______________,你就猜得透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变节,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文选自南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主要记载_________的小说

2本文反映了孩子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填空 

  )不自(       默(  )(  )声

  )尽脑(       随(  )所(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内语段精读。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   ),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将下列动词恰当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扑   剪   掀

2武松对付老虎进攻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3从文段中找出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段中了解到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三)小小说阅读(15分)

爱的延续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为什么留下了两行热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妻子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的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

B.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

C.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

D.“爱的延续”指文中的燕儿、大强、小良对母亲爱的延续。

【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B.在得知做手术需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11、(题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对同学们的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竟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甚至发生了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件。

    青春少年的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些沉迷于网络黑洞里的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脑前、手握鼠标时,请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利用好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所奴役。切勿让网络这张大网网住手脚,束缚心灵,不要被网吧里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埋葬自己的花样年华!  

(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铤而走险:________。

②憧憬:________。  

(2)仿照文中画线句,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________  

(3)网络对小学生来说,有哪些不利影响?请总结回答。________  

(4)小学生在上网时应具备怎样的良好心态?________

12、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来回穿梭(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剥豆(9分)

毕淑敏

一天,我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缲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断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

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

1“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文中“我"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我"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字)。(2分)

1)慢下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这几句都是描写人物的____________(1分)

4能否用“儿子的脸上仍是笑容"替换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田园诗般的荷兰乡村

小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牧场,小河湖泊。小屋两旁花园里显然没有经过特别的整理,随意长着稀疏的树木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在最大的一块地方,放了一个木质的圆桌和四把椅子,大概是想让来这里的人享受一下这里的空气和安静。一条小小的溪流穿过石桥,叮叮咚咚地流着。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溪流给看上去有些荒凉和寂寞的花园增添了生机和趣味,让人感觉到了它的纯朴和自然。小屋后面是长满青草的小小山坡,其间开着各色的小野花,还有一片片开着紫色花朵的灌木丛,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子里依稀还能看见有小木屋。环境童话般幽静而雅致。

站在小山坡上,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寂寂的田野,远远近近,层层叠叠,诗意盎然,清雅浪漫,接近一种童话般的单纯,一种田园牧歌的意象。眼前的景色完全成了文森特的一幅作品,我也成了画中人。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天空出奇地晴朗,一轮又圆又大的满月挂在天空,水洗般的清亮。洗去一身浮尘,躺进软软的被窝里。我的灵魂舞蹈着,扇动轻盈的翅膀,在银蓝色的云彩上飞翔,去寻找《小意达的花儿》里鲜艳的郁金香、蓝色的风信子,还有小小的白色樱草花……

1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小屋的,它先写了______,再写了______,最后写了______。其中写得较详细的是____________

2文末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荷兰乡村风光时,采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方法,让我们对荷兰乡村既有整体的了解,也有具体的认识。

4你怎么理解短文的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祖父的园子

①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②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③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④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⑤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⑥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⑦我说:“谷子。”

⑧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⑨我说:“是的。”

⑩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始我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祖父的草帽了。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1阅读文章,说一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概括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自然段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祖父是一个_____的老人。(  )

A.勤劳、开朗、对孩子教育有耐心、循循善诱

B.思念祖国,思念家乡,一心想陪伴孙女成长

C.无人照顾,生活凄惨,和自己孙女相依为命

16、课外阅读

给予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就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他失望到了极点。

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把水倒进去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他思索再三,决定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灌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又加了两 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1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字的正确读音是哪个? 

(1)(pīn  bīn)               (2)(rēng  réng)

2在第②自然段中,用“____”画出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并分析人物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的小心翼翼一词说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三个这样的(ABCC)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画“___”的句子属于对人物_________的描写,它反映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

5请把第④自然段中如果把水倒进去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改为意思相同的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短文,说说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给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野生动物的天堂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野生动物活跃在这片广阔的高原上。

藏羚羊的腿细而小,全身的毛丰厚柔软,体态优美,矫健敏捷。母羊没有羊角,公羊有两条竹节状的犄角垂直竖在头上。它们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逃开,消失在高原深处。

相比之下,藏野驴的胆子就大得多。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高原上昂首遨游。这时你会觉得,它们才是高原真正的主人。有时,调皮的藏野驴还和汽车赛跑。藏野驴的速度真快!一般时速45千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60千米,可谓高原赛跑冠军。

野牦牛要在较高的山地上才能见到。它们全身呈黑褐色,体侧腹部和四肢都有柔软细密的体毛,几乎要挨着地了。它们喜欢结伴而行,组织纪律严明。当大队牛群静卧休息时,必定有一两个“哨兵”放岗站哨,一旦看见危险的情况,便发出信号,迅速逃窜。

藏雪鸡是高原上较古老的动物之一。它们并不是真正生活在雪地上,而是栖息于高山上裸露的岩石中,一般三五成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黄羊则是所有动物中最常见的。静止时藏黄羊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奔跑起来就两样了。它们屁股后面的白斑是非常醒目的标志。这块白斑成为猎人和其他捕猎者最好的瞄准点,使藏黄羊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危机。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可近年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藏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只有和它们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同一片蓝天下。

【1】藏黄羊的特点是( )

A.组织纪律严明。

B.赛跑速度很快。

C.屁股后面有白斑。

D.胆子很小。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一般时速45千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60千米,可谓高原赛跑冠军。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中的“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句标语,呼吁捕猎者不要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判断下列根据画横线的部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孩子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无法从横木上下来,可能会摔到甲板上。(_______

(2)如果人群中再有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就可能会吓得摔到甲板上。(_______

(3)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可能会失足摔到甲板上。(_______

(4)如果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可能会轻松地转身并从桅杆上下来。(_______

【2】有人说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为“孩子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认为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到水里。下面哪一项不是船长已经考虑到的?(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掉到水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4】以上反映出船长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19、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支地质勘(kān)探队正在向山里进发。这支队伍翻山越岭,已经走了好几天了。山里的路特别难走,悬崖陡峭、河流湍急。开始时,他们是用马匹驮着设备和食品,但后来的路马已经无法通过了,队员们只得把马留下,把所有的行李都背到了自己的肩上。

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处悬崖下,举目四望,四周峭壁林立,已经无路可走。

队员们筋疲力尽,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

队伍中有一个年轻的勘探队员,叫萨沙。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后,说:“我觉得这儿可以走过去。”

但大家都觉得眼前这座山根本无法翻越。于是萨沙决定自己先试一试,队长勉强同意了。萨沙一人艰难地往山上爬去。过了一会儿,上面传来了他兴奋的喊声:“你们都上来吧!有一块石头上有留言。有人从这里经过。”

所有的人都兴奋了起来。(  )有人经过,(  )说明他们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大家开始努力地往山上爬,(  )一路上险象环生,(  )大家都胜利地登上了山顶。等众人都上来后,萨沙指着一块石头说:“你们看,石头上有留言。”

大家一看,有一块大石头上果然写着短短的一句话:“8月15日到此。”这才是五天前的事。可到底是谁到这儿来了呢?他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队员们看到石头上的留言,都很高兴,信心倍增。

在山中长途跋涉,困难重重,难以想象,所以每当看到前人留下的痕迹,立刻就会感到轻松许多。由此可见,第一个登峰者将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和恐惧。

几个小时后,勘探队终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队员们吃了晚饭,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回忆这几天艰苦的行程。

石头上的留言到底是谁写的呢 大家又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这时,萨沙不好意思地坦白说 留言是我写的我是想让大家都有信心翻过那座山

1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在文中“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得而知:__________  险象环生:____________

4“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是______

5短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短文中的萨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7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填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8读完短文,你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题文)居里夫人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改写句子)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句子。

(1)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改为陈述句)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为肯定句)

(3)她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改写成比喻句)

(4)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缩句)

 

22、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2020年寒假,因为一场疫情,大家宅家的时间从未如此漫长。回想一下,这期间与家人之间发生了什么让你难忘的事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请把这件事写下来吧。题目自拟,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字数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