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喉咙 脑髓 搓捻 菡萏 花团锦簇
B.盔甲 斑敄 胳傅 蟋蟀 人声顶沸
C.祷告 姊妹 决别 譬如 淅淅沥沥
D.静谧 仿善 抖擞 竦峙 翻来复去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苏联作家普里什文通过诗歌一样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 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B. 《画山绣水》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课题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的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D. 《<庄子>一则》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春秋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在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项是( )
A.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 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核条接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C. 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 (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D.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运用排比,气势磅礴,高歌了伏尔泰与敌人的“战争”。)
4、班上准备举办“音乐带我飞”的主题晚会,院会拟用一副对联来演染气氛,现已确定好了上联,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上联:笛音飘声声传情 下联:选( )项
A.丝竹韵悠悠绵长 B.琴音起首首入梦 C.鼓点响阵阵送暖 D.琵琶响嘈嘈切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苏轼《艾子杂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岁苦支备(________)
(2)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________)
(3)臣怪之(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 利 耶?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异日不复有征成侵虞之患
A.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B. 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2)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5】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你认为此处的“兼”能否删去?为什么?
【2】请写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包含的情感。
7、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十一黄金周,武汉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超过1100万。在热门旅游目的地排行榜上,武汉超越一众传统旅游强市,成为全国第二火的目的地。一直给人以客源地印象的武汉,成了人人争相来打卡的网红城市。
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我眼中的网红武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通过研究,发现武汉具有不少成为网红旅游城市的优势。请列举至少三点。
【2】小组讨论时,有同学这样说:“武汉有什么好游的?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多年都没发现有什么值得游玩的地方。”请你写一段反驳他的话,不少于200字。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让你的心多装一些东西
吴非
①有同学和我谈《海底两万里》《气球上五星期》《鲁滨逊漂流记》,我说自己也是少年时读的,学生反问: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②我说不上来,我如果说“有趣”“引导我幻想”,他也许会觉得我闲极无聊甚至低幼。当年能有书读,我很开心,根本没有想过要“用”。我少年时起,读书很杂,什么都喜欢。但是这些开眼界的书,我特别喜欢。当时根本没有外出旅行的条件,我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世界。直到我们有条件到处走走时,有些书籍介绍的见闻,仍然在指导人们。很多少年爱读漂泊小说、流浪小说,我们那代人好像特别向往“到远方去”,很可能和当时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有关,旅行是极为奢侈的事。所以,那些能把人们带向世界的文学作品特别受欢迎。现在信息丰富,交通便捷,很多青少年却比较“宅”,接触社会反而比较少,甚至没有阅读的愿望,很可惜。
③很多同学到了中学,仍然没有开始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问题,他的心装不下需要思考探究的大问题。他们总是沉浸在某个学科测验超过均分多少分,自己的班级排名上升了几位等等,以此为奋斗目标。这样的追求,可能无法养成什么好习惯,也不可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因为过于功利,没有趣味,一旦目标达成,马上便茫然失路。
④他只有那么一点可怜的心事,即使也算“真情实感”,写出来又怎么可能有感染力、说服力?
⑤少年时代,要让自己的心里多装一些东西:人间,世界,万事万物……人们从哪儿来,他们要到哪儿去,人们怎样选择合理的生活态度,人们怎样应对不同环境,人们怎样和谐相处,人们怎样认识自己等等,这是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⑥万事万物皆有发展变化的可能,事实往往超出一般人的认知。2021年夏天有一则新闻,有位大学二年级的唐同学从上海利用乘公交车的方式到达北京,总共换乘54辆公交车,经过1291个站点,耗时6天5夜,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如果从经济学的眼光评价,这位唐同学多花了时间,没能省钱,也没有得到休息,“不合算”。这件事成为新闻,就在于唐同学认为这样的选择有意义:6天5夜的旅程让他感受到风土人情,学会了规划设计,了解了交通系统的状态。这种特立独行,有可能对他的一生,对他的世界观产生作用。我不确定唐同学以后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但我相信,他能选择这种特别的近于冒险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能从人们认为“无意义”的行动中了解社会,接触不同的人,这已经是有意义的人生了。
⑦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关注人间,关注万事万物,不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更是为了生命的质量。
(选自2021年10月14日吴非博客,有删改)
【1】作者开头从自己少年时的读书经历谈起有什么好处?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3】吴非说“让你的心多装一些东西”,结合文章谈谈心里应该装什么东西?
【4】文中举唐同学乘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本文是语文教育专家吴非老师跟学生谈阅读和写作的,你觉得他的哪些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是促成旅游者怀旧情怀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是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等事物的情感意向。这些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乡村旅游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缓解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怀旧。乡村旅游是“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乡村性和现代性有效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慰藉中国人乡愁的最佳途径。一般我们谈到乡村性,主要是指乡村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和乡土文化。与乡村性相对应,乡愁文化载体则具有传统村落、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几个元素。
②传统村落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落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村落要彻底消失。一些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代表着几辈人浓浓的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景观映像方面如地形地貌(山、水、气候、植被),这是乡愁文化元素孕育和发展的根脉;二是建筑风貌格局上,如建筑材质、建筑风格、民居形式、营造技艺等。如荻浦村保存着典型民居、古井、古戏台、古树群、古造纸遗址和猪栏、牛棚,以及祠堂庙庵、族谱牌匾、孝子牌坊和生活用具、农耕器具等,正是记录和延续乡愁的好方式。近年来,全国各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对老物件进行修复和收藏,恢复了多处文化古迹。
③乡村记忆是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中体验和活化的主要对象。乡村记忆主要寄存于生活方式、实景收藏和实物遗存上。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方言、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童年回忆;实景收藏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乡人生活、农耕文化、劳作和乡间习俗等;实物遗存则指将农耕生产的犁、耙、锄等农具老物件及乡村风貌等实景记录下来,配以图片,还原先人们的生活场景。
④乡村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学和民俗风情中。乡村文学主要是由当地乡绅、乡贤撰写的反映时代变迁的散文诗歌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乡人用大量文字记载甚或是流传于乡人口中的乡愁信息。这些内容既广泛又丰富,有散文、诗歌、传说、方言、俗语、音乐、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散传于民间。民俗风情是以乡风民俗、乡土故事人物、乡村逸事及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记录古村里及流传于民间的民俗风情。
(摘编自顾雅青、郭聪《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
【1】从论证结构看,第一段和其余各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回答
【2】加横线的地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答。
【3】嵩山铜峪村规划乡村旅游,请你负责乡村记忆项目的规划,请结合本文阅读,简要回答将作出哪些方面的调查?
【4】本文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
A.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
B.“乡愁”文化应该保护
C.乡愁文化是乡村旅游之魂
D.乡村文学是乡愁文化的核心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批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③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了,对我们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
④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心生抗拒,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我们深受触动。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⑤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⑥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⑦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满心期待地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⑧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⑨这个季节,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⑩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我们欢喜雀跃。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⑪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摘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选文中孩子们与“树”的故事环环相扣,梳理脉络,补充完整。
A,心生抗拒;→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B____;→回忆山下胡杨树,C____;→ D____,欢喜兴奋。
【2】选文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胡老师也笑了,对我们说:“三而竭了,没事。”
【4】选文第⑦段胡老师“眼眶有些红”的原因是什么?
【5】《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宗璞见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选文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2、按要求作文
请以“总有 让我回想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作。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