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乐业/音乐 哭丧/丧心病狂 断章取义/东张西望
B.教诲/教书 德行/言行相顾 佝偻丈人/伛偻提携
C.调和/调动 禅让/百丈禅师 发愤忘食/令人发指
D.儒门/孺子 厌恶/恶性循环 饱食终日/食古不化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晴朗的冬日,公园里有不少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在做游戏,其中有个小姑娘红装素裹,漂亮极了。
B. 我们要始终相信,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息的过程。
C. 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一定会柳暗花明,获得成功。
D. 他的晚年生活很幸福,老伴健在,儿孙们也都陪伴在身边,尽享天伦之乐。
3、某班围绕“细节决定成败”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甲:细节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成败,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通往成功之路。
B.乙:细节之处体现着我们做事的状态,积极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好细节。
C.丙:细节虽然平凡,一句话,一个动作……像砂砾一样,微不足道,却是我们成功路上必须重视的因素。
D.丁:“只管拉车不看路”,我们一样能够收获成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敢于承担责任,不要总找借口,把失败原因都归咎于别人。
B. 你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性格执拗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往往难以与人合作共事。
C. 初三(1)班能在全校首当其冲地获得这次篮球比赛冠军,证明了他们的整体实力很强。
D. 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合理,教育部广泛征询意见,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国,指国家
B.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宠辱偕忘 偕:一起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请再写出一句你积累的与此思想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孙热带雨林,而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一个个“染绿”“复绿”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年均新增造林逾 9000万亩,165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民共识。
材料二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杜甫《诣徐卿觅果栽》
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管仲《管子·地数》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荀况《荀子·王制》
(1)分析材料一、二,你从中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下面是一幅环保宣传画,请结合图案与文字分析其设计意图。
8、诗句默写。
(1)《沁园春·雪》一词中描写想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情表达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
(3)余光中的《乡愁》中把故乡之思升华为家国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
9、知白守黑
非鱼
⑴暖风刚吹到虢(guó)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⑵涂弦夫曾是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当然,那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了。这是见过他的字或者去过他的守黑斋的人说的。
⑶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要好友人,或者接到邀请,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⑷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⑸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吴一品。和涂弦夫一样,吴一品也是虢国老城的名士,但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着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⑹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每天早晚,人们会在城墙根看到他,左右手各两枚油亮的山核桃,哗啦哗啦转着,绕着城墙散步。
⑺那天晚上,转到南城门口,他发现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练的是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沁园春·雪》,到了“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⑻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这个老头还是有一些书法功底,只是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⑼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你懂个啥。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能,你是王羲之啊?
⑽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往回走的路上,他还有点愤愤不平:怎么可以那样写?简直是糟蹋字嘛,不能那么写的。
⑾涂弦夫把吴一品叫来,茶没泡,先跟他讨论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⑿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名的时候,叫守墨斋,叫了没两天,吴一品来了,看见守墨斋三个字,摇摇头:守墨斋,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①。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⒀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哈哈一笑: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⒁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⒂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⒃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果然都成了身外物,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⒄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遭,预知了生命的期限,那字,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吴一品说:这就对……对……对了!
⒅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沁园春·雪》,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⒆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⒇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涂弦夫说:怕丢丑。
(21)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22)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23)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意思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1】小说写涂弦夫看老头写地书,前后两次的态度表现有所不同(请用四字词语概括):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记叙的顺序角度来看,第(12)段属于_____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指出第(4)段中加点的词语属于什么描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4】简要概括 “吴一品”是个什么样的人?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说中“知白守黑”这一道理的理解。
【6】积累链接:“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诸葛亮曾是隐居隆中的名士。《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葵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葵花
①这是一个乡下女孩的名字。大麦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一个城里的女孩,怎么起了一个乡下女孩才会起的名字?
②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③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除了爸爸,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爸爸无论走到哪,都得将她带在身边。
④刚来的那些日子,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⑤好大一个芦苇荡啊!
⑥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
⑦她个子矮,看不到远处,就张开双臂,要求爸爸将她抱起来。爸爸弯腰将她抱起,举得高高的:“看看,有边吗?”
⑧一眼望不到边。
⑨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
⑩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⑪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⑫一群水鸟惊恐地飞上了天空。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⑬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
⑭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
⑮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大部分的门都锁着,偶尔有几扇门开着—或许是有人生病了,或许是有人干活的地点就在干校的院子里。那时,她就会走到门口,朝里张望着。也许,屋里会有一个无力却又亲切的声音招呼她:“葵花,进来吧。”葵花站在门口,摇摇头。站了一阵,她又走向另外的地方。
⑯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⑰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爸爸就让葵花枕在他的胳膊上,给她讲故事。屋子外面,芦苇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会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也会不时地用力搂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的惬意。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
【1】结合第④~⑩段内容,说说芦苇荡有什么特点让葵花充满了新鲜感。
【2】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讲述了葵花一天的生活,葵花的勇敢、乐观、热情令人感动。
B.作者的语言带有人物的个性和温度,朴实自然又清新灵动,具有散文的韵味。
C.文中的爸爸带着女儿从城市来到乡下,面对命运的起伏淡然而坚韧。
D.葵花常常与野菊花、乌鸦、瓢虫说话,表现了爸爸对无人照看的女儿特别放心。
E.小说采用儿童视角描写生活,描绘了一段特定时期的自然风物和社会人情。
【4】小说的结尾写道:“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周乾的《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完成后面小题
①法国时间4月15日傍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大火过后,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三分之二的屋顶遭到破坏,最具标志性的93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在大火中轰然倒塌。这次事件给全球的文化遗产防火工作敲响了警钟。
②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建造材料的使用上与巴黎圣母院很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木质建筑材料。这些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不仅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其内外檐还绘制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因此建筑防火极其重要。在近600年的岁月中,紫禁城古建筑曾经因为雷击、人为失火或纵火发生过多起火灾。但是历代帝王极其重视防火,建筑工匠在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的防火措施,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群至今基本完好。
③紫禁城内外均有河,城外有方正形状的护城河,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城内的内金水河围绕紫禁城主要建筑布置,其形状弯弯曲曲,尽量靠近部分宫殿建筑。其目的有二:一是切断火源的蔓延路径。文渊阁是乾隆皇帝专门用来贮藏精抄本《四库全书》的场所,建筑防火意义重大。为彻底切断可能存在的火势蔓延,乾隆下令将文渊阁建在内金水河的北侧,使得南侧建筑一旦着火,则受阻于内金水河。二是利用水源来扑火。紫禁城宫殿建筑众多,而仅有的70多口井不能满足所有建筑的灭火水源需求。所以,内金水河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及时就近取水灭火。
④太和殿是紫禁城最为重要的宫殿,其在历史上曾遭受过数次火灾。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名烧火的太监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内御膳房用火不慎,诱发大火。大火从御膳房直接向南蹿,跨过乾清门广场,然后从保和殿继续向南蔓延到太和殿,使得太和殿被烧毁。16年后,太和殿开始复建。为避免再次发生别的建筑火势蔓延到太和殿的情况,建造者将太和殿原有的两端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这样一来,别的建筑发生火灾时,就很难波及到太和殿。太和殿两端的卡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防火墙。
⑤紫禁城里还有不同材质的水缸,这些水缸平时贮满清水,宫中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水缸共有231口,每口缸可储水3000多升,储水量比一辆小型消防水车还多。为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
⑥为阻挡火源,紫禁城部分宫殿建筑的木质屋架还被石材取代。如乾清宫东侧的基化门与龙光门之间、乾清宫西侧的端则门与凤彩门之间,其建筑后檐墙上的木构件全部用石料雕刻而成,且上面亦有彩画,远观建筑表面与其他木质建筑无异。
⑦这些科学有效的防火措施,是几百年来紫禁城基本保持完好的重要保障。这些举措,不仅凝结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或修复的重要参考依据。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4月19日,有删改)
【1】除了修凿内金水河,紫禁城古建筑还采取了哪些科学有效的防火措施?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谈到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紫禁城建筑群需要防火的主要原因是:其核心受力骨架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内外檐的绘制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
C.紫禁城古建筑采用的防火措施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或修复的唯一参考依据。
D.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进行说明。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道路上,总有一段时光会让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快乐,或痛苦忧伤……剪辑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那段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