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德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英国的莎士比亚。
B. 《故乡》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作者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进行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小市民的痛苦生活,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艰辛,选自《呐喊》。
C.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游历。
D.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辉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促使他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D.琴江上架起的桥梁愈见其美,造型独特的桥身与两岸美丽的景色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3、下面一段话已打乱顺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③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④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⑤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A. ②①③⑤④ B. ①⑤②③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③②①⑤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临沂书法广场参观游览,一路上大家沐着阳光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B. 十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拥堵的车流、攒动的人头令许许多多的芸芸众生纷纷慨叹出行的困难。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令全国人民激动不已。
D. 北宋的苏东坡可是一代风流人物。
5、课外文言文阅读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②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③,周瑜、陆逊之所骋骛④。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②啸:长声吼叫。③睥睨(pìnì):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④骋骛(chěnɡwù):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1】请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划2处)
冈 陵 起 伏 草 木 行 列 烟 消 日 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2)举目而足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6、阅读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①宿别》,完成题目。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韩绅,诗人的朋友。②翻:同“反”,反而。③共传:互相举杯。
(1)这是首惜别诗,却从上次的分别说起,首联中的“_______”(时间)、“_______”(空间),两个词突出二人分别之久、相见之难。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颔联两句,尤其是“疑”字最为传神,请你结合诗句揣摩“疑”字的妙处。
(3)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7、初三年级正在开展“走进《水浒》的小说天地”的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选定情节最吸引你的一部(篇)小说,以流程图(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小说的情节梳理清楚。尝试用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小说的情节。
(2)[主题词]为这次活动拟一则标语。
(3)[评说人物]请你仿照下面示例,为你选定的人物写一段评语。
供选人物:孔乙己、杨志、刘姥姥、诸葛亮。
示例:孙悟空——你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你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你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你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你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你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
8、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成吉思汗, 。(《沁园春·雪》)
(2)《观刈麦》中写一家老小收麦忙的语句是:
, 。
(3)当表达“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的意思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 。
9、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领悟昨天 奋斗今天 拥抱明天
①一位友人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②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③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④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哲人有言:记住吧,如果说只有一个时间最重要,那就是现在!因为“现在”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作别“星辰”,沐浴“朝阳”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唯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唯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唯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⑤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⑥“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殷殷寄语追亿万追梦人。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将一腔热望化为奋斗激情,绚丽的云锦正等待着我们去织就。
(作者:马祖云。有改动)
文本二
找到自己的“燃”点
①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②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躺平”,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③“燃”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④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融入时代洪流,让自己“燃”起来吧。
(作者:宋威。有删改 )
【1】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和文本二论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都是励志燃文,激发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不负时代。
B.文本一第④段中 “作别‘星辰’,沐浴‘朝阳’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一语形象而通俗,启迪人们把握今天,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C.文本一第⑥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结尾,论证有力,说理鲜活,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而第①段引用友人的话开篇不够典型,弱化了论证。
D.文本二中的“燃”加引号反复出现,即富有“燃烧激情、迸发力量”的特殊内涵,又强调了“燃”的重要性。
E.“两弹元勋”邓稼先走入茫茫戈壁,隐姓埋名、鞠躬尽瘁、研制核武器的经典事例与人生更像一本五线清晰的钢琴谱,跟着谱子走,分清黑白键,不“离谱”不“跑调”,才能奏出圆满乐章的鲜活道理,都可证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相关论点。
【2】请说出文本一的中心论点,并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同是举例论证,文本一和文本二选取的角度明显有别,请结合相关内容对比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①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的源泉来自于人的内心,心存善念的人观世界,世界便是美好的。
②心中充满恶念的人,看别人的眼光就会变异,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便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欢乐。苏东坡一次与佛印和尚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苏东坡问佛印:“在你的慧眼看来,你觉得我像什么样呢?”对于朋友的询问,佛印只是赞道:“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却把话题转到了佛印身上,讽刺他:“你想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样吗?就像一坨牛屎!”说完,苏东坡哈哈大笑,而佛印只是笑而不语,似乎没有生气。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③善良,很普遍,却又很珍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命的品质会在点滴的善念中得以升华。
④善和恶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线之距。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录里面记载着一段关于他的恩师李叔同的轶事。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同学留下来,用很和缓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⑤在善面前,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一个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平等和应该尊重的灵魂。
⑥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一种选择。在排雷中为保护战友而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他本来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在大火中救出2岁幼童,却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的杨科璋,献出年仅27岁的生命。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兄弟。但是他们的选择却让我们钦佩不已。
⑦所以生而为人,愿你善良如初。“善良”“奉献”的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纵然岁月流逝,“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仍回荡在耳畔,我们的身边从不缺善良的人,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婆婆陈贤妹、最美教师张丽莉……
⑧法国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善良。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向善是一种信念,它会指引人们穿越黑暗的方向,纵使道路崎岖却依然心中有光。善良是人性中最光辉、最耀眼的一缕。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他人的基础和可能。“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向善而生,终会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善良。善良即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3】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中充满恶念的人和心中充满友谊、宽容的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B.当一个人心存善念时,他就是应该被尊重的,这与他的地位高低,身份背景没有关系。
C.善良比聪明更简单,因而我们身边从不缺像杜富国、杨科璋、郭明义等等这些善良的人。
D.向善是一种信念,纵使道路崎岖,它也会指引你遇见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11、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①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④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⑤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⑥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着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⑦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⑧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⑨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⑩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⑾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东京地铁客和芝加哥地铁客的风格。
【2】第⑤段划线句对黑人妇女的描写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至少写出两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推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4】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
【5】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
12、按要求作文。
请以“送你一轮明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