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全州,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虚张声势,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教育部门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B. 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 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怀古伤今 喏喏连声 相得益彰 矫揉造作
B.面面厮觑 画龙点晴 走投无路 歇斯底里
C.起程转合 狼狈不堪 一望无际 间不容发
D.李代桃僵 形肖骨立 大发雷霆 细丝锭子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B.社会上有些所谓的文人胸无点墨,却偏偏附庸风雅,俨然一副学者的模样。
C.中国的伟大工程不在少数,而刚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D.元旦的盐城街头,人们红装素裹,载歌载舞,好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但见血山
吴楚材
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解)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帝 / 亦为假山 / 未成闻之 / 亟毁焉。
B. 是时帝 / 亦为假山未成 / 闻之 / 亟毁焉。
C. 是时 / 帝亦为假山 / 未成 / 闻之亟毁焉。
D. 是时 / 帝亦为假山 / 未成闻之 / 亟毁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王惊问其故
(2)父子兄弟鞭笞苦楚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2)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4】文中姚坦认为假山是“血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文章中姚坦的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溪①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②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1】“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中“隔”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分析“隔”字有何妙处。
【2】诗歌的后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月23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钱江潮涌”主火炬塔矗立一旁,全场观众屏气凝神与全世界人民一道满怀期待地等待主火炬被点燃的那一刻。视线转到会场之外,只见流光汇聚,超过一亿名“数字火炬手”在钱塘江上凝聚为一个矫健的巨形人像,“他”手持“薪火”(注:杭州亚运会火炬名称),踏着滚滚钱塘江水,奔着“潮涌”(注:杭州亚运会主火炬装置名称)而去。随着主火炬塔缓缓抬起,“数字火炬手”举起手中的“薪火”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一起,以“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大莲花”(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名称)在此刻沸腾。
作为亚运会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点火仪式,它让亿万观众沉浸式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融合、数字技术与文艺盛宴的双向奔赴。
【1】请试着为上面这则新闻编写一个标题:______
【2】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当晚,话题“数字人点燃主火炬”迅速登顶热搜榜,引发国内外媒体与网友的广泛好评。你获得了采访现场观众的机会,请结合材料,紧扣主题,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 |
采访对象 |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观众。 |
采访目的 | ①______ |
采访方式 | 现场访谈 |
采访问题 | 问题1: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问题2:②______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5)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默写完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沸腾的火锅,滋味绵长
彭薇
①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道:“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作为一种应景菜肴,火锅一直是冬日的最佳搭档。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你知道火锅的前世今生吗?不同流派有哪些各异的特点?
(1)_____________
②火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餐饮形式。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中国的火锅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凿考据,但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201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挖掘时,发现了类似火锅炉子的陪葬品。经过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唐代末年,中国岭南地区会制作一种羹汤叫“不乃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漉去肉,进之葱姜,调以五味”,类似今日火锅汤料,然后“贮以盆器,置之盘中”。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一道“宫廷菜”。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
(2)_______________
③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独特的水土,也养出了一方的地道火锅。
④川渝一带的火锅讲究鲜香麻辣。这种风味的火锅适合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麻与辣的交汇使得川渝火锅“很热血”。食材各色各样,仿佛一切都能涮进火锅里。川渝火锅调料一般选用最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这样才能搭配“重口味”的火锅味。烫菜也有规矩,先吃毛肚、鸭肠等食材,有个流传的“七上八下”烫法,这样烫出来的菜才最嫩。对于川渝人来说,火锅这种形式似乎是最好的朋友聚餐方式,符合川渝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⑤老北京火锅最讲究的是“涮”。吃老北京火锅,铜锅、木炭、清汤锅底、羊肉等搭配少不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涮”的效果。与川渝火锅的麻辣交替相比,老北京火锅的“涮羊肉”更讲究本味,肉片薄而匀,尤其是刚刚切好的手切鲜羊肉,在铜锅里一涮,鲜嫩的羊肉瞬间紧致。再配上麻酱蘸料、红腐乳等蘸料,以及现烤的芝麻烧饼,别有一番滋味。
⑥广东人喜爱海鲜火锅。对许多食客来说,它的汤底恬淡,口味平和,更显“素面朝天”,保留食材原味。有人比喻,广东的“打边炉”里,藏着海洋的壮阔。虾、蟹、花甲、鲜八爪鱼等各种海鲜,配上猪骨、枸杞等熬成的高汤,浓香而清鲜。
⑦上海作为“海纳百川”之都会,在餐饮方面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19世纪以来,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了各种饮食方式,其中就包括火锅。《申报》1893年12月13日刊发的一则启事提到了“什锦火锅”。1937年上海出版的《家庭》中就写道:冬至节边,松江四鳃鲈鱼最适合在火锅中烹食。锅中用鸡汤,另加冬笋片、火腿丝、冬菇、鲜蘑菇等作为点缀,待沸透,然后投入新鲜豆苗数茎以及刚剖杀之活鲈鱼数尾,一熟便吃,下酒尤佳。上海火锅改良南北两地火锅,形成了对上海人口味的风味。
⑧云南菌子火锅、贵州酸汤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大江南北,火锅家族日益兴盛。
(3)____________
⑨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火锅?学者易中天曾经这样解释:“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深刻意义。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_______”;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_______”: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一种“_______”。
⑩可见,沸腾的火锅中,盛着流动的中国味道。热气鼎沸之间,又多了几分人情来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些火锅爱好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生活的释怀。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读来,不失为冬日发出的一份火锅“邀请函”。
(有删改)
【1】第⑨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是( )
A.兼济天下 中和之美 以柔克刚
B.以柔克刚 兼济天下 中和之美
C.中和之美 以柔克刚 兼济天下
D.兼济天下 以柔克刚 中和之美
【2】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加点词“初步”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请说明理由。
【4】围绕“火锅”,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离非凡只差了一个“孤独”?
崔妍
①“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无聊的日子和孤独的我真是绝配”“我试着销声匿迹,最后真的无人问津”……我们身边,总是有些人以孤独自诩,展示着孤独、向往着孤独,甚至沉溺于孤独。今天,我们来聊聊向往孤独。
②市面上,有太多的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非凡者是孤独的。不信你看,音乐传奇贝多芬是孤独的,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天才乔布斯是孤独的……这些故事都有着统一的叙事框架、煽情的文学语言和雷同的底层逻辑:因为孤独所以不凡。故事中,他们选定了自己的道路,没人理解、缺少支持,甚至迷茫无助,最终却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成就了自我、收获了成功。仓促中,有人得出结论——凡人离非凡就差了一个“孤独”。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
③应该说,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感觉“孤独”的时刻。社会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当社会联系变弱、社交出现问题时,孤独感难免会相伴而生。尤其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更容易放大这样的感受。而那些非凡之人的“孤独”,可能来自于“走在前面”而不被认可、思考深邃而不被理解、背负沉重而不被接受。孤独,与其说是原因,不如说是结果。当然,能够不顾世俗眼光、陈旧套路束缚,独自上路去追求真善美,也可能欣赏到更奇绝的风景,但这样的孤独,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剥去“非凡孤独者”励志故事的外衣可以发现,孤独并不是非凡的必需条件,非凡也不是孤独的必然结果。
④因此,为了成为非凡者而踏上孤独的道路,也许只是徒劳。肤浅地追求孤独,并不能在本质上改变什么。在空白中游荡不会摘得成功的果实,沉溺于孤独更容易陷入“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困境之中。那些伟大的孤独者们,往往是在坚持中获得力量、在执着中坚定前行,在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热烈的灵魂。更何况,不少人向往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孤独滤镜”,用以标榜出一种与众不同而已。
⑤在奋斗的过程中,有人喜欢独自探索,也有人喜欢团队协作。成功没有定则,但如若没有内心的向往、没有向着梦想持之以恒的奋斗,却肯定不会成功。王国维曾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第一境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摹的是迷茫与孤独;但是,只有继之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上下求索,才终能有“蓦然回首”的了悟。不被理解的梦想,可能会成为起点;但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绝不是孤独,而是内心的渴望与不竭的奋斗。
⑥在敏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张扬、个人情感丰沛,更容易产生孤独之感,甚至向往孤独之感。这可以理解,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作为一种情绪,我们需要学会与孤独相处,适当的孤独也未尝不是在喧嚣中沉静下来的一种选择。不过,最终或许需要意识到,个性并非来自标榜,而是来自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学识见识、观察视角;成功也并不一定需要特立独行,与更多的人群、更大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连结,才能拥有更开阔的人生。
(《人民日报评论》)
【1】阅读文章,完成思维导图。
【2】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并说明理由。
19世纪,巴黎印象派还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画家梵高在世的时候作品除了唐吉老爹以外没有一家艺术品商店愿意接受。但梵高却并不在乎,并没有因为世俗的不理解而失望,也并不因为商业世界的排斥而灰心,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探索着艺术的奥义。
【3】本文第②段所引用的“市面上的命题”在论证上有怎样的逻辑错误?请你结合命题与论证材料进行分析。
小贴士: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
【4】本文被选录在学校公众号“心灵之窗”栏目,需要配上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提示:①要贴合情境;②可以从论述手法、语言表达、主题思想、阅读启示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撰写。)
11、故乡(节选)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啊!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⑥“老爷……”
⑦我似乎打了一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⑧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⑨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⑩“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⑪“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⑫“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供,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⑬“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⑭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⑮“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⑯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⑰“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⑱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不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⑲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⑳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2】选出文段下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
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C.迟疑:有一点点怀疑
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3】选出对本文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
B.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C.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4】文中的①②③处用到三个“辛苦”,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辛苦”的不同含义。
【5】潘长姜的同学赵本珊职大毕业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潘长姜从选文中摘抄一段合适的话,给她希望与鼓励。
12、题目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他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作文要求:
(1)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