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
A.不辍/拾掇 炽热/炙热 锐不可当/当家作主
B.歼灭/阡陌 懊悔/教诲 摒弃陋习/屏息敛声
C.连翘/翘首 瞥见/撇嘴 苛捐杂税/镌刻精美
D.脚踝/裸露 鬈发/蜷缩 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严峻 迁徙 消声匿迹
B.振撼 飘移 草长莺飞
C.幅射 致密 周而复始
D.枯燥 羁绊 人情世故
3、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______从此,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载入史册。
①如今这片美丽的绿洲上面,仍是青山绿水、红花金谷。
②直到六十多年前,后人才将这位熟睡的美人唤醒。
③但是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远远不及在地层下埋藏着的、良渚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无数宝藏更具有价值。
④良渚就像一位身穿绿衣头插红花的美貌少女,怀抱着许多无价之宝,沉睡了四五千年。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建军 90 周年大阅兵, 弘扬了国威、 军威, 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一些过去种群繁盛的野生动物,由于捕猎者的大肆捕杀,前几年逐渐销声匿迹。但随着《动物保护法》的颁发,这些动物族群又开始慢慢壮大。
D.推开他房间的门,便发现地上、沙发上、桌子上满是脏乱的衣物,随手丢弃的外卖由于太长的时间散发出味道,检察人员对房间情况叹为观止。
5、阅读杜甫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这两首诗都写于作者困居长安期间,比较它们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异同。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6、默写
(1)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吴均《与朱元思书》)
(8)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化用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是: , 。
(10)《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7、名著阅读。
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 △ 的住所,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滂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 △ 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拾得宽敞整洁,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 △ 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1)上面的文段选自被誉为“________”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文段中的“△”处指的是他笔下的________。
(2)法布尔的语言除了有科学的严谨,又兼具文学语言的特点。下面两则材料均描写螳螂的外形,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则材料的语言?为什么?
材料一:身体轻盈,淡绿的体色,长长的翅膀像纱罗一样。没有张开来像剪刀一样的凶狠的大颚,小嘴尖尖,前足腿节像个扁平的梭子,内侧有两行钢锯。
——《昆虫记·螳螂猎食》
材料二:胸部具翅两对、足三对;前胸细长,前足祖大呈镰刀状,其股节和胫节有倒构状刺,用以捕捉害虫。
——《辞海·螳螂》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冰为什么那么滑
①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②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
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
④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因扰了科学家多年。
⑤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⑥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
⑦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C,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⑧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⑨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C。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C,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⑩可事实并非如此。
⑪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⑫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倒的现象。
⑬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⑭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
⑮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⑯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⑰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⑱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
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
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
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能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B.文章从19世纪50年代说起,到今天的最新发现,采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文章第⑯段借助发表于权威杂志《自然》研究实验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第③、⑥、⑬段分别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3】结合内容分析第⑼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9、春天的风是有滋味的,其中包容着花的香;秋天的雨是有滋味的,其中蕴含着思念的苦;书是有滋味的,有人说“最是读书滋味长”;生活是有滋味的,酸甜苦辣样样都得品尝……品味多彩的人生,就是在感受生活丰富的滋味。
请以“______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全,抄在答题卡上。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