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缩句,与原句基本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原句:苏比对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颗纽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
缩句:苏比有信心。
B.原句: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
缩句:胡同很旧。
C.原句: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
缩句:我当伙计。
D.原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缩句:孔乙己是人。
2、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德之不修 修:培养
B.乃重修岳阳楼 修:修建
C.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修养
D.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高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望:满眼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4、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臣侍殿上者②则又何羡乎③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凌万顷之茫然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⑪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①⑤/②⑧⑨/③④⑦/⑥⑩/⑪
B.①⑤⑧/②⑨/③④⑦/⑪/⑥⑩
C.①⑤⑧/②⑨/③⑦/④⑪/⑥⑩
D.①⑤/②⑧⑨/③⑦/④/⑥⑩⑪
5、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寘诸橐以与之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上恤孤而民不倍 D.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半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 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 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 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 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 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 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 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 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 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诗人对家书的珍视及渴望。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由琵琶女的遭遇想到自己仕途的不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扬州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6)《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的残酷和破坏之严重,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战争痛恨厌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最能体现江南人民热情好客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上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
(4)《过零丁洋》中“________”一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漂泊。
(5)《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不忘报国之志的名句是“____”。
(6)在《赤壁赋》“______”一句中,我们不仅看不到逆流而上的艰辛,反倒读出了水月交相辉映的宁静与梦幻。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 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7)《夜归鹿门歌》中,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摹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隰则有泮。(《诗经·氓》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师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默写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不见复关,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 ,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3)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1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2】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 )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3】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14、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之能御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由知吾可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何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未之有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坐于堂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构怨于诸侯。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以衅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百姓之不见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老和年轻,旧与新是中国故事的两种原色。从始皇驰道到今天纵横万里的中国路,从赵州桥到今天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从张骞出塞到今天横贯中西的“一带一路”,从《本草纲目》到今天荣获诺贝尔奖的抗癌特效药青蒿素……它们无不散发着古老与年轻,旧与新交相融合的光彩!
作为一个“00后”,你亲历见证着这些中国故事。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体会?请你以“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