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吉林松原初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狡(jié)       头(xíng)     语(yàn)       不知好(dǎi)

B.聪(yǐng)   (shāng)     (lún)       浮光影(lüè)

C.猎(shè)     (yì)          (ruò)       吹毛求(cī)

D.诡(jué)     (ní)          (chú)       如坐针(zhān)

2、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以水为师”的传统,其中体现的就是水赋予文化的哲学魅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中体现着人生的智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明君治国的参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水以朦胧的美感表达着诗情画意的古老爱情。古往今来,   水都曾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几千年文化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A. 不论是齐家治国的理念、人生智慧的哲理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抒情达意

B. 不论是人生智慧的哲理、齐家治国的理念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抒情达意

C. 不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抒情达意、人生智慧的哲理还是齐家治国的理念

D. 不论是人生智慧的哲理、古代文人墨客的抒情达意还是齐家治国的理念

3、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dàn(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hài(  )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春贺词(节选)]

A.诞 zài  fān

B.旦 zài  fān

C.诞 zài  fān

D.旦 zài  fān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 《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

C.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D. 《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等。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⑤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⑥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⑦,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⑧,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注释]筮(shì):占卜。蓍(shì):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丐:给予,给。青兕():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弃疾间与   则心不若余专耳

B.义端一夕窃印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弃疾受藏之   泉香酒冽

D.斩安国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与党怀英同学时,曾经占卜过自己的仕途,这一次占卜对他的人生选择起了很大的作用。

B.辛弃疾决心南下归顺朝廷,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后,他劝耿京也早做南归的决策。

C.在耿京的授意下,辛弃疾奉表归宋,受到了高宗召见,高宗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D.辛弃疾回到海州,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国安、邵进杀害。于是他带着统制王世隆等人,杀进敌营,直接杀死了正与敌军喝酒的张国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京益

因留

③安国方与金将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 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 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 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某班拟幵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文学社开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杨志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愁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杨志没有被劫生辰纲,他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宾至如归,稍安毋躁   B.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 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课内古诗文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2)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祖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颜色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   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

①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回首来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充满坎坷,令人感慨。发现之初,国家积贫积弱。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盛世修志,正当其时。今日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继往开来,将甲骨文研究好,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投入研究,争取有所突破。与此同时,甲骨文研究要走出“象牙之塔”,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体现出甲骨文独特的时代价值。活化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③其一,让甲骨文冒热气。毕竟甲骨文是古老文字,历经三千多年岁月,多半变得不可识。在已发现的5000多个甲骨文字中,明确被破译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3000多字,考释难度极大。要让甲骨文为更多公众知晓,要不断提高它的出镜率和热辣度,像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做好普及工作。

④其二,使甲骨文接地气。在应用中认知、在认知中应用,应用是活化文明的最好途径,甲骨文也不例外。甲骨文距离今天生活太久远,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妨碍它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应用。譬如,之前有人用甲骨文制作微信“表情包”,因其形象、有趣而颇受用户青睐,极富创意。

⑤其三,为甲骨文攒人气。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发出“辨识一字10万元”的“悬赏令”,迄今已有一人获奖;不久前,第二次活动开锣,依然“一字10万元”。可以说,普通公众赢取巨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志在参与,此举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甲骨文的认知,由此聚集起的人气对甲骨文研究也大有裨益。

⑥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既要有学者去研究,也要有文化人去推广,让它活在当下。

1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②自然段的画线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多用四字短语,概括力强,语言精炼。

B.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C.文字以说明为主,兼以抒情和议论。

D.文白相间,语言雅致,适应说明对象特点。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够成就人生。

②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③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④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⑤耐心是一种修养,耐心里有结果、有收获;耐心里有发现,有体验;耐心里有品质,有风骨。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我们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B. 第②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观点。

C. 第③段中“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成就过程之美。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呼应了开头。

2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上论据,下面不恰当的是(   )

A. 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两座大山阻挡出入,决定移山,最后感动天帝,命人将山移走。

B.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C. 邱少云在对敌作战中,被烈火焚身,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咬牙坚持,最后壮烈牺牲。

D. 《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对每个字。每句话,他都反复斟酌,细细思量,前后增删了五次终成稿。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妈妈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请以“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