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D.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2、1997年6月30日,英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伴着《天佑女王》的乐曲降下了英国国旗。说明( )
A.祖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B.少数民族自治的优越性
C.伟大构想的成功实现
D.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性
3、下图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4、下面文物图片所展示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甲骨文
D.拉丁文
5、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B.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D.“九二共识”
6、下图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
7、新中国成立初期规定“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含义是
A.土地归农民所有
B.土地归集体所有
C.土地归国家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8、1958年8月,党中央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全国建起了上百万个土高炉。这年年底,钢产量达到1 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土法炼钢毁掉了大片山林,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上述情况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9、始创于清康熙八年、久负盛名的中医药企业同仁堂,在历经近300年的风雨历程后,掌门人乐氏响应中共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私有化
B. 公私合营
C. 分产到户
D. 中外合资
10、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这一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黄海大战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中不符合这一梦想的是()
A. 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 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 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D. 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12、英国作家马丁·雅克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国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这一决策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美建交 ②中日建交 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中苏建交
A.④③①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14、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往往以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元素以具有纪念意义。依此起名法,1999年12月20日出生的婴儿可供选择的名字是( )
A.跃进
B.回归
C.建国
D.抗美
15、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大事是
A.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B.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6、2014年8月1日,随着S8轻轨的开通,六合市民进入南京主城更加便捷,S8轻轨的开通主要得益于
A. 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17、这组词语:“华清池 兵谏 联共抗日 和平解决 统一战线”反映的是L936年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重庆谈判 D. 西安事变
18、“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但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主要有
①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
③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下列两面旗帜的出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有着重大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B.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C.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D.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20、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A. 进行了土地改革
B. 粉碎了“四人帮”
C. 实行了改革开放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制度。
23、到 _______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的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 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 __________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 _____________ 阶段。改造中的创举_________________
24、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25、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的方针。
26、新时代强军之路格局:形成_____________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7、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8、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2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类型的宪法。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新阶段。
30、新发展理念提出:
(1)时间:_____年10月
(2)会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容:创新、协调、_____、开放、_____。
目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_____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_____,增进人民福祉。
31、在学习完八下第二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个时期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取得的成就?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分别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与“宪法保障”有关的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3)“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
32、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中国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以及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美国的身影;经济上,美国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摩擦不断。
(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什么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请列举一例史实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主权完整与国家安全威胁之严重”?
(2)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非洲兄弟们跳起了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该场景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新中国成立时实行什么外交政策?1972年,什么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3、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富裕。
请回答:
(1)我国最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村子是?
(2)在中央支持下1983年哪种土地制度在全国普遍实行?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我国最早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5)今天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下面提示填空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
(6)上海哪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7)谈谈你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看法
(8)2001年12月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绩是加入什么组织?
34、画与书中的历史
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无声地诉说历史。
材料一:
——【法】詹姆士·提索《泰晤士河上》,1876 年
注:画面中浓烟笼罩泰晤士河,河上繁忙往来的汽船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污浊不堪。
材料二:“在喷了几年 DDT(杀虫剂)以后,这个城几乎没有知更鸟和燕八哥了;在我的饲鸟架上已有两年时间看不到山雀了,今年红雀也不见了。”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1962 年
【1】分别说明以上材料的时代背景。
【2】为材料一与材料二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并说明理由。
【3】在研究该主题时,以上材料具有怎样的证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