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吉林吉林初三(上)期末试卷化学

一、选择题(共26题,共 130分)

1、微观认知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工业制取硝酸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40

C.反应前后金属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钠元素是金属元素

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g

D.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B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④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④⑤

4、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匠人智慧。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编东坡笠

B.陶器烧制

C.黎锦刺绣

D.雕刻椰雕

5、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学习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C.离子带电,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D.化石燃料燃烧易造成污染,应禁止使用

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中利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B.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

C.碳和一氧化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7、分子和原子根本区别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在运动原子不会运动

C.分子大,原子小

D.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

8、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旧衣服属于

A.可回收物

B.其他垃圾

C.厨余垃圾

D.有害垃圾

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B.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乘电梯迅速逃生

10、2023年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运载火箭的动力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液态肼()。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1种氧化物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2017年“3·15”晚会上曝光了某公司所生产的动物饲料中有喹乙醇(C12H13N3O4),长期使用会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下列关于喹乙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喹乙醇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B.喹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喹乙醇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3:4

D.喹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3

12、金属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冷水反应,应保存在煤油中、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3、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推断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硫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氧、硫元素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铜丝做导线

B.用CO冶炼金属

C.用液氮冷冻麻醉

D.用铁锅炒菜

1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过滤

1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反应过程中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17、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

B.给液体加热

C.引燃酒精灯

D.蒸发食盐水

18、2023年十一假期,新疆引来无数游客,走进山间,四处鸟语花香。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称量固体

C. 加热液体

D. 滴加液体

20、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主要是山泉水中含硅酸(H2SiO3)有益健康。用“细、馨、苦”形容茶汤色、香、味,其主要是含有茶黄素(C29H24O12)等物质所致。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检验山泉水是否是硬水

B.可采用煮沸的方法将江水软化成软水

C.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泉水属于混合物

【2】下列有关茶黄素(C29H24O12)的说法正确的是

A.茶黄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4g

B.茶黄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C.茶黄素中碳元素的质量量分数最小

D.茶黄素由29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和12个氯原子构成

【3】H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21、2023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 的办会理念,其中,“绿色” 被摆在首位。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垃圾分类投放,并露天焚烧

C.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

D.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22、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3、对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知下列对比实验中样品均等量,则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A.鉴别硬水、软水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C.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高低

D.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4、下列有关钛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Ti

B.原子序数是22

C.属于非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是47.87

25、钴是可充电电池的重要组成元素,如图为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符号为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7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26、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K+

B.Na+、 Ca2+

C.Fe3+、 Cl-、OH-

D.K+、Ba2+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7、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将收集到产生的炭黑。

(1)此实验说明,蜡烛的成分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元素。

(2)石蜡经液化、汽化变为蒸气后才开始燃烧。从微观角度看,液化、汽化现象是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分析实验中产生炭黑的原因___________

(4)碟底的炭黑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

28、“彩漂”是一种家用清洁剂,其有效成分为过氧化氢(H2O2),功能是漂洗衣物,使颜色更亮丽。

(1)在盛有少量“彩漂”液体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二氧化锰在这里起________作用。

(2)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试写出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_______

29、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不显电性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带正电荷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④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质量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

⑦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⑧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

30、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N 点对应的是物质 A __________ 饱和不饱和)溶液。

2t1时在 50 克水中加入 10 A,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要使该溶液中 A 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3)除去 A 中少量的 B 的方法是__________

4t1时,将 ABC 8g 分别加入盛有 5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5)用(3)提纯的 A 配制t1 50g 质量分数为 6% A 溶液。其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称量、量取、 溶解装瓶贴标签。下列情况会导致上述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所用 A 仍然不纯

b. 量取水所用量筒用蒸馏水润洗后有少量水残留在量筒中

c.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 配好的溶液装瓶后,烧杯内有溶液残留

6t1时分别在 100 克水中配置成 ABC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3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______

(2)如图为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这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

32、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 H3 + 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 +离子中含有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电子;

(2)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3)H3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单质或化合物)。

33、物质MnO2、Mn2O3、MnCl2、K2MnO4中锰元素化合价为+2的是______;物质ROm中元素R的质量分数为40%,已知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m的值为______

34、下图为ABCD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种原子中有三个电子层的是____

2)具有稳定结构的是____

3)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

4)属于金属原子的是____属于稀有气体原子的是____

35、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关乎百姓生命健康, 天然水必须经过净化达标后才能饮用。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常用______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是______

(2)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会使水面上藻类物质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某藻类含化学 式为 C106H263O106N16P 的物质,则污水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______

36、2021年12月份以来,新冠病毒疫情又一次紧绷我们的神经,消毒剂、温度计等被广泛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佩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口罩可以阻隔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基本操作_____

(2)疫情期间,有些水厂采用电解饱和的食盐水制得氯气对水进行杀菌处理,氯气的制法:,则R的化学式为_____

(3)测量体温的水银温度计是防控的重要工具。水银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显著特征是:_____

(4)建立“宏观一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反应微观过程如图所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 10分)

37、实验室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氧气时,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的改动是_______,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从图A—E中选)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导管口_______时开始收集,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后发现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写1条)

5)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_______

6)实验室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中为了得到平稳的气流,控制反应速率,最适合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从图F-I中选)

7)常温下,实验室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液体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从图A—E中选)。已知在常温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选择_______来收集二氧化碳。

38、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填字母),你认为该装置中还缺少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实验时应先放入的药品是____,它与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比较,主要优点是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4)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e”“f”)端进入,验满的方法是____

(5)装置E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收集满后,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且应__(正放倒放”)在桌上。

四、简答题(共2题,共 10分)

39、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

40、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甲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SO2)气体,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甲同学的探究活动可取得的结论

(1)_____

(2)_____

(3)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