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骑常侍,古之官名。秦、汉皆有散骑,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 “待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 )
A.中枢权力机构职权的扩大
B.政府决策机制逐步专业化
C.官员间党同伐异现象严重典
D.唐政府重视决策的科学性
2、印加人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有
A.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B.用历法纪年和采用20进制
C.用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
D.发明“浮动园地”
3、下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中国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表中税率的变化( )
年份 | 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 |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 |
1928 | 4.1% | 5.5% |
1934 | 28.9% | 15.7% |
A.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B.体现了政府回收主权的成果
C.表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D.顺应了当时经济全球化趋势
4、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评价曼彻斯特时说:“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段话( )
①肯定了工业革命的进步 ②指出了英国社会的前景
③分析了文明退化的原因 ④反映了城市污染的情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如图所示为1844—1856年广州和上海进出口总值(万美元)和发展指数(1844年为100)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具有抵抗力
B.对外贸易由顺差渐转为逆差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政府已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
6、陈胜在发动起义时,借助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称“大楚”。 当农民起义军攻占陈县时,陈胜“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自称“楚王”,把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张大楚国)”。这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 )
A.存在一定局限性
B.群众基础广泛
C.欲恢复楚国统治
D.性质发生变化
7、在此前的人类社会中,大众收入微薄,服装并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18世纪的英国是第一个打破这一传统模式的国家。据此推知( )
A.机器生产改变英国传统产业结构
B.英国社会已经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18 世纪的英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消费观念变化
8、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 )
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9、《英国通史》中记载:“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秒为单位……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加强
B.促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C.使上层人士出行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变化
D.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10、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 “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
朝代 |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 (出仕) | 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
西晋 | 81 人 | 183人 |
东晋 | 130人 | 108人 |
A.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地方豪强出仕途径被拓宽
D.官员选拔封闭性加强
11、近年来,中国在伊朗、叙利亚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和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表明我国( )
A.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建设者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12、《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13、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等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 )
课程 | 修身 | 读经讲经 | 中学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课程 | 几何代数 | 植物动物 | 理化 | 图画 | 法制理财 | 体操 |
课时 | 20 | 8 | 8 | 4 | 3 | 10 |
A.改革具有民族特色
B.重在培养维新人才
C.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旨在提升国民素质
14、晚清时期,上海有竹枝词云:“鬼火攒星张亥市,番音掣电走庚邮;升天气足球形异,落地花开炮立遵。”这反映出( )
A.上海的近代科技从无到有
B.新技术发明导致近代思想传播
C.传统夷夏观依然根深蒂固
D.新事物的兴起使社会日新月异
15、松香是轻、化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据林业部统计,1980年各生产企业的松香产量远远超过国家制定的生产计划,但上交国家的松香数量却只完成了国家下达收购任务的76%。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经济建设重心转向轻工业
B.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急需转型
C.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16、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17、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8、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墓的青螭纹玉剑由新疆和田白玉打造,造型精美,作为装饰的玉剑璏(剑鼻)两端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仅打造这一部件就运用了切割、钻孔、磨抛、掏膛、高浮雕等多种工艺和技术。由材料可推知,西汉时期( )
A.民营手工作坊技术水平高超
B.丝绸之路贸易以奢侈品为主
C.官营手工业不计较经济效益
D.诸侯王国频繁挑衅天子威仪
19、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
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20、据统计,从1971年到1975年,英国人文学科的毕业生虽然只占申请人数的42.5%,但被录用为文官的却占56.7%。197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高级官吏(副次官以上的)在外交部占86%,在行政部占77%,在就业部占62%,在能源部占60%。当时英国出现的这一现象( )
A.说明文官制度仍有待完善
B.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推动了近代大学教育转型
D.保证了英国文官群体的素质
21、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22、1914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他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对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理性认知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
D.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民主政治道路
23、学者马孟龙指出:“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真正形成和得以稳固的伟大时代。从春秋时期的民族大家庭初步形成,到此时的真正形成,时间之流又淌过了七八百年,这时的‘中国’已涵盖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城内外以至粤江地区十分广袤的地域。”下列史实属于这一“伟大时代”的是
A.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再次实现统一
B.华夏认同的观念开始产生
C.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始设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
24、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5、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撰写了《________》,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他还在《________》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26、1987年政府提倡“________”,丰富了百姓的餐桌,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27、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
28、“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
(1)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与________。
(2)含义:①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反专制反特权的民主理念。
②科学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
29、《__________》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廷堕落为“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0、地方与中央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设立的制度和机构:
A.郡县制B.刺史制C.行省制D.内阁E.三省六部制F.枢密院G.军机处
问题:
(1)从历史看,其设立之初主要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是 (填入字母);为了强化君主权力的是 (填入字母)。
(2)结合上述选项,完成下列填空(填入字母)。
①其基本架构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 。
②由中央派遣官员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的是 。
③由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和创新出的制度是 。
④由军事需要增设的战时机构演变而来是 。
31、1982年_______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_______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____、____和____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33、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______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3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________和人民主权思想,其代表作是________
3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确立了党奋斗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又是什么?
(2)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走出了怎样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召开了“八大”,“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正确论断?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其后召开的中共“十四”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6、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请回答: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核心什么?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用之可以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并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修身:( ) 治国:(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37、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8、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正在失序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和新的行动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谋求共同发展有何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4)举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所作出的努力。
39、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