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牛是听着音乐、做着按摩长大的
②当然大家如此奢侈地养牛还不现实,但神户牛的饲养过程8传达了一种新的环保理念
③这样成长起来的牛身心健康,其肉质不但鲜美无比,而且没有任何毒素
④日本有一种牛叫神户牛
⑤产品的真正环保是要从源头、从生产的第一个环节环保
⑥是为肉中精品,风靡全球
A. ⑤④⑥①③② B. ④⑥①③②⑤
C. ⑤③⑥④①② D. ④①③⑥②⑤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危乎高哉 危:高
B. 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 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D. 可以横绝峨眉巅 绝:越过、渡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失向来之烟霞
C.古来万事东流水
D.门前冷落鞍马稀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张老师病了,同学们在教室里闹得 ,乱成一团。
②虽然他的学习成绩跟好的相比还有差距,但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 了。
③我正 着怎样对他说这件事,他却把我拦住了,似乎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A.沸反盈天 同日而语 踌躇
B.纷纷扬扬 同日而语 徘徊
C.沸反盈天 相提并论 徘徊
D.纷纷扬扬 相提并论 踌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 于是相如前进缶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战十人五人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玹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C.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D.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残酷。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川、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3】环境描写具有多重作用,文中画线句对风雨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4】有人评价《东藏记》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即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琶琶行》中侧面描写琶琶女演奏,用江心月白突出音乐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动物经常出现在古代作品中来表情达意。《赤壁赋》中写到动物名称的句子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此人凭吊英雄,以酒祭月,感慨个人壮志未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传统意象自比,表现游子思乡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用该意象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情感。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平定叛乱,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他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醉花阴》中表现李清照与丈夫别后深感日常难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蔺相如避匿廉颇,是由于心怀国家,不记私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定风波》中描写雨后天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凄凉之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问苍茫大地, ?
(2)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
(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惨象, ;流言,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兰亭集序》中,针对魏晋名士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现状,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的批判和抗拒。
(2)中央领导人多次谈到,党员干部要不仁之情不为,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清之事不干。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不取不义之财的意识,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3)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刻画“一世之雄”曹操的伟岸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
12、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晚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膀,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好在哪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息;消息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C.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D.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广阔的天,漂浮的云,飞翔的鸟,徐徐吹过的风以及路上行走的匆匆扫视”,一切转瞬即逝;定睛“凝视”,精微之处,深藏大意。未经凝视的世界,无意义的。朱自清凝视父亲蹒跚的背影,正明白了爱如山的真谛;沈从文凝视纯美的边城,写出了茶峒人和谐淳朴的生活;朱自清凝视月色下的荷塘,得到了片刻的宁静;郁达夫凝视故都的秋天,生出了无尽的热爱;苏东坡凝视赤壁的清风明月,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王安石凝视褒禅山的后洞,明白了“尽吾志”的人生真谛;我们凝视父母的身影,会发现他们的沧桑与不易;学生凝视老师的眼睛,会看见他们的热诚与纯粹……用心凝视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细微处深藏的大意,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内涵。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用规范汉字书写,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