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吉林四平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绿色建筑项目在我国呈几何式增长,各种节能、低碳建筑比肩接踵,评价标准也层出不穷。

②答对了,就手舞足蹈;答错一道题,与奖金失之交臂就情绪崩溃,哀鸿遍野,其实我们应理性对待直播答题游戏。

③他们急于回家。于是放弃熟悉的路而另辟蹊径。直接穿越山林,不料中途迷路,只好等待救援。

④与家人团聚看春晚是许多中国人的幸福记忆,许多节目金句频出,每到精彩之处便常引得围坐的家人拍手称快

⑤一位专家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推荐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屡上消费黑榜,这位假专家被揭穿后,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⑥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中国这些“创新奇迹”让世人刮目相看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阿拉伯学者阿卜·法拉兹的这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启发。

②藏羚羊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对藏羚羊绒巨大的市场需求及其昂贵的价格让盗猎分子前赴后继,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

③关于公司的改革方向,大家议论了好长时间,讳莫如深,最终没有结论。

④法布尔的《昆虫记》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平易近人,受到很多中学生的青睐。

⑤《朗读者》中,无论是专业主持人、表演艺术家还是普通人,朗读技巧都可谓炉火纯青,让听众心潮澎湃,深受震撼。

司空见惯了为利益不择手段,他却始终能够保持初心,淡泊名利。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社会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传媒行业将会很快将其淘汰掉。

B.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快递小哥夺冠的例子,我们明白了热爱诗词和身份职业无关。

C.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以摩拜单车创始人套现15亿的故事为中心,向读者传递了学会改变敢于拼搏的道理。

D. 各国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放眼全球发展,进一步扩展合作格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   时自成风景、   ,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   、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A.畅快   各领风骚   养精蓄锐 B.畅达   各领风骚   韬光养晦

C.畅快   各行其是   养精蓄锐 D.畅达   各行其是   韬光养晦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 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 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C.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C.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 “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莹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2016年4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梅葆玖先生逝世,《北京青年报》以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诗句“______”为题,刊登了回忆梅先生教授青年演员传承京剧艺术的文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遭受肢解的酷刑也不改变心志的坚定信念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_____”和“_____”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认为的“好学”,除了生活方面不过多讲究,还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那些启蒙老师的做法及其不足。

(3)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借暮春景色感叹流年易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___________,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8)_________________,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2)韩愈在《师说》中将两种人的做法加以对比,先说巫医乐师百工这些地位低的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③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④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⑤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⑥凤阙:汉代宫阙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⑦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此处指匈奴的首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B.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C.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D.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

B.宾佐,指幕宾佐吏,也就是指一些出谋划策之人,相当于古代的“宾客”。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要去职回家守孝。

D.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余庆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吕兖,任横海军节度判官。他的父亲吕琦,在后晋任兵部侍郎。他也因先代官爵补任千牛备身。

B.吕余庆威力震慑恃功骄纵的军队。吕余庆派人把醉酒持刀抢夺商人货物的军官捉来砍头示众,军中因此畏服。

C.吕余庆被太祖信任。太祖曾任命他为从事;太祖历任藩镇节度,余庆任元僚;他曾与宰相交替执掌政事印,可见太祖对他的倚重。

D.吕余庆敢于为人辩解。赵普曾忤逆圣旨,大臣们趁机倾轧赵普,只有他替赵普辩明,太祖怒气渐消,被当时人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

(2)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三月,窗外的世界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很多孩子却隔离在家,无法出门。为了引领学生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困境,深圳光明区东周小学美术科陆续推出12节线上微课,给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的线上美育课程。这些课融合绘画、文学、科普、手工、平面设计等多种元素,对学生进行非说教式的生命教育,在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2)近日,在教育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防止学校美育功利化倾向,“取消艺术特长生加分,是美育真正面向人人的前提条件”。王登峰表示,美育功利化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学生的成长、升学的评价体系里美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考在即,树人中学就高三后期是否应该继续开展艺术课教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经历见闻,以一名本校高三学子名义,给校长写一封信,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态度明,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