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北京高三(下)期末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端午节,不少地方有在身上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灾难。

②他不听大家的劝阻,背起行囊 出了家门。

③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 ,谁能劝得了他?

A. 祛除 径直 不容置喙

B. 驱除 径直 不容置辩

C. 祛除 径自 不容置喙

D. 驱除 径自 不容置辩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武王,圣人也   此余之所得也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多于南亩之农夫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拘于时

D.都督阎公之雅望   长余佩之陆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游于三辅,入京师                    振声激扬,伺者此觉知

B.精思傅会,十年                    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C.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D.寻其方面,乃知震所在             衡常思图身

4、下列句中加点词按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得以使之 ②沛公霸上

③不能容于远近    ④相如进缻

⑤我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⑦既东 行露宿

A.①④⑤⑧///⑥⑦ B.①⑤⑧/②④//⑥⑦

C.①⑤⑧/②④/// D.①⑧/②④⑤//⑥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赵矣 间:名词做状语   悄悄地

B.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意动用法   以……为先

C.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   用乳汁喂养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名词做动词   为……祝寿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B. 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C. 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 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说服力。

B. 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严谨。

C. 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 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观中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 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 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________”,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________”,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日怅望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千里”与“片时”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速度之快。

B. 颈联以“远烧”之虚景喻“微阳”之实景,一虚一实,把夕阳落山时的情形描述出来了。

C. 全诗思路清晰,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是先写景后抒情,即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D. 本诗语言炼字形象传神,比如“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成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通长公主妻之,兵可无战以渐臣也。”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要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节选自《史记·刘敬权孙通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B.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C.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D.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B.周室即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由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共同组成。

C.山东指崤山以东,是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D.郎中是官名,在文中指的是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代中央部委里各司的司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善于把握时机,勇气过人。汉高祖五年,他到陇西戍守边寨,路过洛阳,适逢汉高祖在洛阳,就向同乡表示想拜谒汉高祖的想法,受到汉高祖召见。

B.刘敬建议定都关中,见解独到。汉高祖和群臣想要定都洛阳,但他从地利、人和等方面力陈定都关中更妥当的观点,汉高祖听后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C.刘敬揣摩匈奴想法,反对出战。他根据自己所见。断言匈奴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汉军出战将会凶多吉少,反对出兵。

D.刘敬具有远见卓识,提议和亲。为了帮助汉高祖解决匈奴之患,他直言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建议以和亲逐渐影响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作文

农民在二十四节气的旋律中读懂了春华秋实的意蕴,工人在春夏秋冬交替的节奏中读懂了时间就是效益的哲理,诗人在云霞雾岚的微笑中读懂了人世间的温馨与亲情。是啊!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真令人耐读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在大自然中读懂了什么?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耐读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