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 有俊鹘抟水禽 抓 进乎技矣 超过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接触
B. 廊腰缦回 曲折 闾里之侠皆宗之 尊奉 方山子傥见之欤 或许
C. 日益骄固 顽固 引之长丈许 拉 时座上有健啖客 善于
D. 批大郤 空隙 四海一 统一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于
2、阅读下边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
B.光是空想是没有用的,必须付诸实践。
C.不珍惜光阴,只能面对理想空嗟叹。
D.知足常乐,即使收获得很少,与理想有差距,也应该满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哥德、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拜伦。
C.高尔基,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1982年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D.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青年》,长篇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我们现在所指的“托尔斯泰主义”指的是他曾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不抵抗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三方面的内容。
4、阅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选出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图。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伤感、孤独、悲愤。
B. “忽到庞公栖隐处”的“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C. “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 “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
5、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要有尺度,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说的是“用人”和“纳谏”的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是近现代文化界几经讨论的重要问题。晚清的新学旧学之争,“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之辩,三四十年代的“本位文化”与“西化”、“工国”与“农国”的大讨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历史文化课题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这一时期有不少反传统的文章见诸报端和各种刊物上,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全盘否定传统。认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静态的农业文化”,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中,它只能被摧毁或扫荡,而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果真如此吗?
首先,把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在时代性、阶级性上难免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文化建设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完全对立的。因为传统文化除了有其阶级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据此,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对于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的积习(如农业社会的旧习和官僚政治的遗风)要加以彻底的否定;对于传统中的精粹思想(如天人谐调、刚健有为、辩证思维等)则不但不应否定,而且还要理直气壮地加以发扬。
其次,从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事实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并非是水火不相容的,相反,如果善于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那么,它不仅不是现代化的梗阻,倒是推进现代化的文化源泉。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建立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相反,不少材料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建设恰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学的积极内容。如新加坡不仅不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相反,政府把儒学作为国民教育的主导思想;日本也是一样,他们企业文化的一个特色便是“儒德商才”“《论语》加算盘”,甚至日本有人用《孙子兵法》来管理现代化企业的。韩国、港台地区的情形大体也是这样。总之,东亚地区“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的现代化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的障碍,相反,只要善于利用,它还可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
最后,西方现代化也是有深厚的传统背景的。反传统的人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往往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二者的矛盾、冲突,而不见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样是现代社会,英国不同于法国,西欧不同于北欧,欧洲又不同于美洲,其原因均可以在其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根子上找到说明。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晚清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历史文化课题多次引起近现代文化界的讨论。
B.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一种反传统的文化浪潮。
C.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该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发扬精粹。
D.反传统的人在对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认识上,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引出话题,指出反传统的人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事实等方面进行批驳。
B.文章第四段对传统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强调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文化。
C.文章第五段以日、韩、新和港台地区为例,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作用。
D.文章有破有立,针对性强,论证逻辑严密,最后以西方现代化为例批驳反传统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传统的人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全盘否定传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很难起到积极作用。
B.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是受其人类性和超时代性决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矛盾冲突是受其阶级性、时代性的影响。
C.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源泉,东亚地区的“儒学资本主义文化圈”,特别是新加坡和日本的现代化实践就是明显的例子。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有所不同,在现代化过程中建成的社会也有所不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写出百姓迎神赛会的场景,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内外两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_______,_______ 。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出下面空缺处。
(1)苏轼《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伶官传序》中,作者在总结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2)在《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清丽喜人的雨后荷花图,这两句也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3)李白在《桃花园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夸赞在座的各位堂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批判秦始皇暴殄天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诗中惯用各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如在《蜀道难》就运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蜀道开辟之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风雨的名句,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给人一种凄冷之感。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旨在咏叹终南山壮景.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终南山与天帝居所相连接,突显其高峻:与海角相连,彰显其雄阔。
C.颔联写诗人身在终南山中,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感受到了朦胧之美。
D.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作者设想投宿山中人家,隔着深沟大润遥望询问樵夫。“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藏书室记
苏辙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注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B.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C.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D.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先君”,在这里指的是前代的君主,“先”在这里表示尊称死去的人。
C.“古训”,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D.“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在这里是用为国家的代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
(2)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林语堂
向外奔走是一种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一种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未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林清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想?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