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字经》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七雄”位于最西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燕国
D.秦国
2、下列对科举制度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C.对邻国没有什么影响 D.打破了由世袭贵族坐断仕途的局面
3、观察“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4、“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材料反映了12世纪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征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
A.铁木真统一蒙古
B.忽必烈建立元朝
C.文天祥抗击元军
D.签订了澶渊之盟
5、明末农民战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针对的是( )
A.明代“屯田政策”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地主阶级的囤积居奇
D.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
6、某班学生表演《安史之乱》的课本剧,其中叛军首领的角色应该是
A.安禄山和史思明
B.陈胜和吴广
C.黄巢和朱温
D.李渊父子
7、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应是( )
A.吴道子
B.鉴真
C.房玄龄
D.魏征
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唐朝时创新的新式农具是
A. 曲辕犁 B. 翻车 C. 斗车 D. 水排
9、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 ②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③都城位于今天的北京 ④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玉米俗称苞谷、御麦、番麦等,是当今世界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的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后传入中国,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玉米传入我国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如下图所示印章可作为明太祖设立哪一机构的佐证材料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锦衣卫
D.东厂
12、“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这首七言律诗描述的应该是
A.宋词
B.元曲
C.昆曲
D.京剧
13、元朝政府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边疆地区加强管辖。下列机构与所管辖地区的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澎湖巡检司——台湾
B.北庭都元帅府——西域
C.宣政院——西藏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新疆
14、下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隋朝大运河,它的南北两端分别是
①涿郡
②长安
③扬州
④余杭
A. ④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15、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下列关于唐末黄巢起义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6、小时候曾被封为遂宁郡王的宋徽宗,他于哪一年被金军抓走?
A. 1127
B. 1234
C. 1125
D. 1115
17、2019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当年领导这场禁烟运动的是
A.李自成 B.林则徐 C.陈化成 D.关天培
18、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其反映的实质是
A.自给自足的封建小生产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明朝的大商人很多 D.明代一些手工业部门规模很大
19、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 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 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 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20、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鹘
B.藏族
C.回族
D.蒙古族
21、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是________、________。
22、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包括_______、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3、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格式: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________”。
(3)特点:内容空疏,形式________,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历史影响:应试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________”“________”,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4、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建设。
(1)秦始皇派人开凿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______,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25、 根据历史信息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活字印刷术__________________
(3)主持编写《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著有《梦溪笔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昆曲和京剧
(1)昆曲: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代表作有汤显祖的《____》、洪昇的《____》、孔尚任的《____》等。清朝前发展到顶峰,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京剧: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____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____诞生。
27、1644年 ______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________逃至煤山,自缢而死,明朝至此灭亡。
2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____________;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巨大的____________。
29、宋太宗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_政策
30、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______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1、将下列人物与其所处朝代及成就连线
郑成功 唐朝 收复台湾
鉴真 北宋 东渡日本
毕昇 明清时期 活字印刷
32、为中外友好交往或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1)不远万里,六次东渡日本________
(2)西游天竺,求取真经________
(3)隋唐最著名的书法家________、________
(4)史学两司马指的________、________
(5)宋朝豪放派词人代表________、________
3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完善制度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制度?创立于何时(朝代)?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3)结合材料三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三回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郑成功
(4)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