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本人享有“诗圣”的称号,他的诗歌有“诗史”的美誉。这个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魏征
2、宋太祖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采取设置文官分权以及完善科举制度等措施防止武将专权,偏重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这一政策称为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3、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哪一朝代建立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元朝
5、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子贵,尽是读书人。”与该诗反映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7、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并立,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下面能正确反映当时政权位置的图形是?
A. B.
C. D.
8、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D.规定了“岁币”的数量
9、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检索了以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绘传》唐招提寺,由此你确定他们研究的史事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日本创制平假名 D.安史之乱
10、《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的一个大臣死了,唐太宗悲伤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遂亡一镜矣!。”这个大臣是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姚崇
D. 魏征
11、某地要举办唐朝书画展,他们不能选择下列哪些人的作品( )
A.颜真卿
B.阎立本
C.吴道子
D.王羲之
12、12世纪前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金,并且迅速强大起来,于1125年灭掉
A. 北宋 B. 南宋 C. 西夏 D. 辽
13、江苏省长荣京剧院位于清河新区,它是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名字冠名,剧院始建于1960年,2003年经江苏省文化厅和淮安市政府批准,更名为长荣京剧院。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它诞生于
A.清朝 B.明朝 C.元朝 D.宋朝
14、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外贸易繁荣
B. 天朝物产丰富
C. 商品经济繁荣
D. 贫富差距缩小
15、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
A.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
B. 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
C.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D. 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16、大多数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宋初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说明当时社会( )
A.重武轻文 B.重视技术 C.重文轻武 D.重视商业
17、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郑和下西洋
C. 镇南关大捷
D. 戚继光抗击倭寇
18、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下列四项你肯定会排除
A.指南针用于航海 B.火药的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
19、宋真宗时,宋辽之间爆发战争,最终通过议和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之间战争状态。所产生的影响是
A.辽的国力不断增强
B.南宋辽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宋的国力不断增强
D.北宋辽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0、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读者百看不厌。我国的“四大名著”闻名世界,下列名著和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A.《三国演义》一—罗贯中
B.《西游记》—一吴承恩
C.《红楼梦》—一汤显祖
D.《水浒传》——施耐庵
2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12世纪时,部落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统一:_____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势力,于_____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______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_____。
知识点2 蒙古灭西夏与金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请思考:
(1)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地区。唐朝时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件是____________:西藏成为中国正式的行政区是在____________(朝代)。清朝1727年设立_____________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皇帝还制定____________制度。
(2)五十六个民族中的____________族形成于元朝。
(3)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台湾地区。该地区在中国古代史上曾被____________(国家)侵占了38年,后被民族英雄____________,在_________年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____________,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____________。
23、背景:辽太宗时,占领____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4、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文字狱:清朝大兴____,造成了____,摧残了许多人才;____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_____。
(2)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____;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篡改。
25、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______登上皇位,赵构就是______,后来定都临安,史称_____。
(2)岳飞抗金:岳飞统率“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3)岳飞被害:宋高宗和权臣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______”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4)宋金和议: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______,双方以淮水至______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金对峙:金迁都燕京,改名为______。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______一隅。
26、《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是 ____________ 。徐光启所著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树艺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该书是 ____________ 。
27、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_______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_______。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8、宋朝的______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息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巩固;清朝的______政策造成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9、明朝科举考试的文体是________。
30、唐太宗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实行________,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
3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2)材料二是对哪一机构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设立的?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3)材料三中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享誉世界。
(1)隋朝大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____________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3)北京的_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3、两宋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进步、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
——摘编自岳麓书社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冲突与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不同民族在斗争中走向交融。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材料三
材料四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1)材料一中“唐朝中期以来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2)历史上曾经与两宋达成议和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至少写出2个)。
(3)材料三说明了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那么中国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哪个地区?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4)材料四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完成于什么时期?
(5)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