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州2025届高三语文下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百年深重的民族忧患、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使文学艺术逐渐  ①  现实主义到功利主义,  ②  堕落为政治的附庸。当中国艺术沿着愈来愈实用主义的路子走去时,西方兴起了夸张、抽象、隐喻的潮头,汹涌而为现代派。到80年代后半叶,中国画家蓦然回首,发现汉代画像石、敦煌壁画早具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精意.把《羿射九日》原原本本拿出来加些色彩,可看作现代派作品。

 

A

/

终于

假若

/

B

进而

/

因为

所以

便

C

/

居然

竟然

如果

D

最终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

B. 奥菲莉亚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

C. 《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

D. 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查理,却等来了查理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查理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事业,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E. 《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碰触即付”式的智能手套,将省去消费者购物时繁琐的支付程序,用户只需“动动手腕”,就可便宜从事

②从青蒿到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科学的进步让更多人获益,可对科学家来说,每前进一小步都步履维艰

③“阿尔法围棋-零”具备了无师自通的能力,在没有人类围棋知识输入与对决训练的情况下,依旧战胜了“前辈”。

④近来,教育部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对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⑤近来,一架运载药品的京东无人机,降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解决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

⑥诸多历史学者为厘清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的渊源,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往来于新疆、西安等地,收集资料。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欣闻母校百年盛典,本人忝为校友,定当与会,也敬赠一幅涂鸦之作,以谢母校培育之恩。

B. 同窗20年后再聚首,非常高兴,承蒙各位的抬爱,我先讲几句以作垂范,请大家洗耳恭听。

C. 王校长您好,我收集了校文学社社员的一些力作,诚请您不吝赐教,加以斧正。敬祝编安!

D. 明天是令嫒新婚大喜之日,可我身体一直欠安,实在是无法躬临,万分抱歉,还望兄长海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臀。如头顶两角。

B. “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 “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 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写了屋外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的景象,与室内温暖如春,梅兰幽香、花盆间的五彩石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厂作铺垫。

B. 小说塑造一位巡夜老人,对老人每晚巡夜的吆喝声运用了侧面描写,对老人的部队离休干部身份运用了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 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D. 小说用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的“贝尔门”与本文的巡夜老人作对比,反衬出巡夜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小说中的“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试从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两大方面探究标题“冬夜的歌”的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渔父》)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4)爱其子,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惑矣。(《师说》)

(5)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叔敖举于海。(《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肇锡余以嘉名。(《离骚》)

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

⑦凭君莫话封侯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岁二首》曹松)

⑧不失其所者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经》)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句)

(1)仰之弥高,__________,瞻之在前,____________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5)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社会生活中,有些人面对高官厚禄时不管是否符合礼义都接受;而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他对这一做法表示否定。

(2)《短歌行》中,曹操对酒当歌,感慨人生苦短,写到“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也对人生短暂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描绘了大鹏乘着旋风奋飞直上九万里高空,之后又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为赤壁怀古诗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杜牧的《赤壁》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成功是因为侥幸。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态度,并且指出因此而产生的令人奇怪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制木为轮为喻,表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表明作者韩愈对当时社会不学师的风气喟然长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之后,产生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裴将军宅芦管歌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释】①芦管: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1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2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 “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 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 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 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大年初一播出后,改编自清代袁枚的诗作《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由经典传唱人、支教老师梁俊演唱后,一夜之间刷屏。

评委康震说,“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二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二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善、美的梦想种子。”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上线就获9.3分的高评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