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2025届高一语文下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押题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师,感谢你百忙中抽出时间,洗耳恭听我的倾诉,郁闷了好多天的心情,终于开朗了。

B. 我的同学王华博览群书,文思敏捷,不到半小时,一篇作文就一挥而就,真让人久仰。

C. 我正和老孙聊天,家里来电话,说来了客人,我忙说“失陪,失陪”,起身向老孙告辞。

D. 中国是深受文物盗窃和非法贩运之害的国家,国人强烈要求西方把中国文物奉还中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B. 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 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D. 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异常勇敢,自以为只要敢拼就能实现梦想,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忠告,常在现实的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3、依次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华民族做出了__________的贡献。

②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所以说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革命家。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需要无数的基层单位与工作人员将精准扶贫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取得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________胜利。

A. 卓越  职业  伟大   B. 巨大  专业  最终

C. 历史性  职业  最终   D. 历史性  伟大  全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②姚明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很多人如过江之鲫,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活动中去。

③我们如果只是欣赏《赤壁赋》的华美辞章,而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进而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④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问题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努力,不要节外生枝。  

⑤河畔新区违建之风抬头,部分业主占用公用场地非法搭建,或楼顶加层,或凌空搭建,这些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⑥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A. ③④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熟悉的《鸿门宴》《项羽之死》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B.古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城镇文化。其中,“锦城虽云”中“锦城”指成都,“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中“长安”指北宋都城汴京。

C.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其中《论语》和《道德经》都收录在“经”部中。

D.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下列诗句按产生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于嗟鸠兮” “长 太息以掩涕兮"“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力拔山兮气盖世”“云青青兮欲雨””望美人兮天一方”。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国学的焦灼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第①段加点词“特定语境”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列举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

【4】对第⑥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特色需要人们对其的加工和宣传。

B.民族特色由人们在不同场合自然而然地形成。

C.民族特色不主张外来文化的参与。

D.民族特色是指只限于日本人的艺术特色。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谈笑之间使得“_______”的儒将气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一句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3)王勃在《滕王阁序》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野鸭高飞、傍晚天边一片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刘义隆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草率北伐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

(2)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有此效果的“_______”句,就是借此反衬作者独自借酒浇愁的落寞之情。

(3)《离骚》(节选)开篇处,屈原用“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愫;结尾“______”句,用反问句式,表达即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在战后总结中向鲁庄公说明自己做出追敌决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回到家时的情景,其间包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

(3)《赤壁赋》中写苏轼夜游赤壁,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忘记自己是凡夫俗子,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从而增添了浪漫气息。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并且还能够“_______”,因此才会达到世人都毁誉他他却不为所动的境界。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绘莺和燕的动态将春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出来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或根据语境填写名句。(只选3小题)

(1)子曰 :“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

(2) 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3)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

(4) 《琵琶行》一诗中,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精彩之至,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写出了大弦小弦和鸣的美妙。

(5) 《雨霖铃》一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近景远景连成一片,有实有虚,恰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契合。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

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1】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2】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3】欹,玉搔斜,酒初醒。

注释:【1】隐几:靠着桌案。【2】嚼花:指赏花。【3】绀云:头发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窗外”一句写词人雨夜静坐,听窗外的溪声雨声混成一片。

B. “映窗里”一句写词人借冷冷的灯光欣赏当窗摆放的水仙花。

C. “香苦”一句写香气浓郁的水仙受到了雨夜寒气的侵袭。

D. 词人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只有在梦醒后才感觉到温馨。

2本词借人写花,写出了水仙花的特点。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

B.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C. 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徐夤《牡丹花》)

D.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夜游宫》一词与下面的诗在运用意象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有性,生于明,居太湖中洞庭山。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江苏上元人,诸生。好学强记,尤精于医。所著伤寒、杂病诸书,及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凡十余种。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子瀚,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

霖,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霖谓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后数年,至京师,大暑,疫作,医以有性法不尽验。鸿胪卿冯应榴姬人呼吸将绝,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论与有性有异同,取其辨证,而以用达原饮及三消、承气诸方,犹有附会表里之意云。

奎,山东诸城人。乾隆末,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松峰者,奎以自号也。多为穷乡僻壤艰觅医药者说法。有性论瘟疫,已有大头瘟、疙瘩瘟疫、绞肠瘟、软脚瘟之称,奎复举北方俗谚所谓诸疫证名状,一一剖析之。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取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B.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C.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D.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为人疗病/不受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文中指一个朝代的末了,明季即明朝末年。季在文言中还可指一个季节的末了,如季春指春天的最后一个月。

B.崇祯辛巳岁,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二者兼用,这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之一。

C.本文中的“证”,是中医对病人若干症状体征的总称;变证:指症候变化;辨证,是说看问题眼光全面。

D.自号,很多古人在名、字之外有“号”。自号一般寓意旨趣抱负。称人之号,表尊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有性潜心研究,颇有创见。山东、浙江等地大疫,用医治伤寒的方法治疗无效,他推究疫病的病源和传染途径,著成《温疫论》。

B.吴有性对后来的医家影响颇深。戴天章和刘奎在其基础上对疫病证候分析更加详细,余霖用药虽与吴有性不同,在理论上却完全继承了吴有性之说。

C.余霖医术高明。桐城疫病流行,他认为病因是热邪过盛,用石膏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到京城行医,治疗疫病也颇有成效。

D.刘奎爱护百姓,济世救人。他自号“松峰”,经常为穷乡僻壤的贫苦百姓寻求治病之法,他治病的药物常见易得,著作还流传到了日本。

4(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②;(2)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回答问题③。

① 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② 霖与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吴有性的《瘟疫论》取得了哪些成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按要求写作。

战士冲出重重封锁,获得胜利;科学家在研究中拨开迷雾,发现真相;文学家穿越现实的荆棘,抵达心灵的彼岸;哲学家思考摆脱蒙昧,启迪智慧……人类总在不断摆脱困境,进行“突围”。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以“突围”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