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B.林黛玉:绛珠仙草转世,性格孤高傲世,《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出了她的悲剧人生。
C.薛宝钗:举止端庄,天资聪慧,博学多才,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都有广泛涉猎。
D.晴 雯:风流灵巧,口齿伶俐,自幼因父母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晴雯撕扇的故事就写出了她的任性。
2、下列各句中,特殊句式类型和“予羁縻不得还”相同的一项是( )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激昂大义
C. 谁为哀者 D. 死生,昼夜事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游于是乎始
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4、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干谒 B. 周以缭垣,约以危栏 危:高
C. 纵一苇之所如 如:像 D. 日渐稔,亲爱如己出 稔:熟悉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C.《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毎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湿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怒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仲向天空一一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展望。
B. 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C. 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形成对比,突出表现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D. 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2】请结合上下文,解释划线句子“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的含意。
【3】有人认为文章的标题“祈求”不太合适,因为文章主要写了鹰的不幸遭遇,且文中并没有出现“祈求”二字。你认为文章标题恰当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____________,但却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2)在《离骚》中,屈原这样诉说自己的芬芳与光彩同时具备,而且美好品质也没有亏损:“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谪居浔阳时居住环境地势低洼潮湿又杂竹丛生。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敬酬李判官使院①即事见呈
岑 参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②。
饮砚③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注①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②门关:门闩。③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日无事”揭示“闲”的原因。
B.颔联描写公府内景物。“侵”“上”写出草根、青苔逐渐变化的发展形态,体物精细。
C.尾联紧扣标题,写诗人白天吟诵新诗仍不满足,夜晚在梦中还想着写诗“敬酬李判官”。
D.此诗是诗人赴北庭任职时与李判官的酬和之作,写出了任职期间闲静的生活。
【2】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B. 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C. 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D. 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2】下列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仕”,也作“致事”“致政”“休致”等,指交还官职,辞职归家。但不可以提前退休。
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为进士。
C. 明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缺、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
D. 《明史》记载,督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
B. 程信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后来又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孙镗,以致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
C. 巡抚程信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想置人于死地。
D. 成化元年,程信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佥都御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2)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未雨绸缪:原指天没下雨就先把门窗捆牢。现多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居安思危:处在安全的环境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以上成语触发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写篇文章,试想把这篇文章放在“朋友圈”,给你的同学和朋友阅读,对他们有一定的启迪和警示作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