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音字组词。
[fǔ] (______)朽 (______)助 (______)身 (______)化
[chén] (______)土 星(______) (______)列 (______)设
[bāo] (______)皮 (______)蕾 背(______) 含(______)待放
[àn] (______)时 阴(______) (______)头 (______)例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我”因没盼到_____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仿写:春天来了,春风吹来了燕子,燕子_____________。
2.“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1)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通过描写“我”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描写,体现了“我”生怕雨停不能穿雨衣的心理。
3.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下呢!”
从“几步跑回家”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_______。
仿写一个夸张句,突出我获奖后喜悦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查字典要求填表。
要查的字 | 查什么部首 | 除部首外再查几画 | 在字典中的解释 | 应选第几种解释 |
要挟 | ________ | ________ | A夹在胳膊下;B依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使服从;C心里怀着 | ________ |
阻挠 | ________ | ________ | A扰乱;B弯曲;C骚,抓 | ________ |
勘测 | ________ | ________ | A校对,复看核定;B细查,审查 | ________ |
4、名著导读。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描绘温酒斩华雄的英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请再写出他另外一个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
(1)回想激烈的班级辩论会场景,你可用上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辩手们的表现?(写两个不同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动情吟唱。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___________________,如薄雾,___________________”中和朱自清一起感叹时光的易逝;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感受陆游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从“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3)提醒朋友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我们可以用“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导他们;小明做事拖拉,浪费时间,可以用“少年易学老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
(4)《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所写,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鲁滨逊。
(5)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欧阳修追字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著作很多,创作态度严谨。每写完一篇文章,他总是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宋朝的时候,每当亭台楼阁建成,总要请文坛有名望的人写文章记载。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曾建造了一座别墅,取名“画锦堂”。画锦堂即将竣工时,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欧阳修,请他写一篇文章。信中还特地言明,文章写成后,马上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时间,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写下了《画锦堂记》。写完就交给来人,来人立即骑马返回。
欧阳修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总要把白天写的文章拿出来,逐字逐句诵读品味,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就及时修改。这天晚上,他重读《画锦堂记》,当读到“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觉得这两句意思太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连贯。他用心推敲,在两句中各加上一个“而”字,变成“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这样,不但上下文连贯顺畅,意思也比原文深邃了。
欧阳修想到这里,马上牵出一匹快马,将家人从梦中叫醒,把添字的事向家人述说了一遍。家人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傍晚,终于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了。
从此以后,欧阳修快马追字的佳话不胫而走。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胫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为什么让家人快马追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追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诗人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精心选择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五个典型事例,表现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2】画线的诗句是围绕“_______”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第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第七、八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9、拓展阅读。
母亲节的礼物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每年的今天,我都会记住这个日子,可是今年的今天我却忘了。我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说的,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的心好痛,我说不出来那种滋味。我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有多爱您。我多想为您分担得多一点儿,再多一点儿。可是您这个不孝的女儿,一无所有,什么也不能为您做,却还要您整天操劳。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面对您,面对您的时候,妈妈,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别人家的女儿会围在妈妈的身后,说长又说短,把话说得比蜜甜。可是,妈妈,我不会说,( )我想到了,我( )说不出来。我也知道,您不会在乎某种形式,您的爱是无私的,它常常让我感动,让我的泪潸然而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 “我”的心为什么好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节,你会送给母亲什么礼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陕北的雪
①在陕北,初冬的雪,常伴点小风,轻悠悠的,像含羞的舞者。她们身着素衣,飘飘扬扬,晃晃悠悠,似带着醉意,纵论一方时空。高楼上、窑洞上、庙檐上、树头上、河流上……都飞旋着她们妙美的身影,精灵似的一朵一朵,都不忍落地。
②初冬落雪,谈不上壮观,但极为优雅。走在这样的天气里,谁都会神清气爽。一朵接着一朵,额头的一朵刚化,脸颊的一朵就来;鼻梁的一朵稍停,耳畔的一朵溜走;袖口的一朵飞来,鞋面的一朵就藏。藏了飞了,像个清新剂,眼前都是旋转的镜面,相互抚摸着,融汇着,映照着,原本朴素的世界,一下就敞开了,明清了,飞升了。
③但这样的气温里,雪不会落得太久,落着落着就慢了,落着落着就歇了。人们漫步雪中,耳边都是微轻的“咯吱咯吱”,好似生命叩问大地的回音。
④进入隆冬,天气的眉头锁得更紧,一副零下20摄氏度上下的表情。风总是紧紧地裹着人们奔跑,让人感觉无处躲藏,身上的热气也仿佛抽出了许多。盼着,盼着,大雪总会赶来,每个陕北人都会感受到雪的恩赐,感受到雪的雄阔、壮美。天阴着阴着,脸色越来越沉。雪的脚步近了,近了,窸(xī)窸窣(sū)窣的,像(1);飘着飘着,体形就大了,像(2) ;飘着飘着,像(3) ,呈帘状向大地坠涌。
⑤雪越下越大,宛如手擎巨笔的画王,一笔一笔,把榆林绘成一个紧抱臂膀、跨步东行的雪人。那前倾的头颈是府谷;壮实的躯干是神木、榆阳、佳县、横山、米脂;两条奔跑的腿,一条是子洲、绥德、吴堡、清涧,一条是靖边、定边。雪越下越大,一笔一笔,把延安绘成雄壮的手臂,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宜君……它们拔山举鼎,将榆林高高托起。
⑥陕北的雪,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声势;越下越大,就下出了神采。你看吧,红碱淖的湖面,翻越着年华,好似在奔跑中壮阔;傲雪凌霜的杨家城,挥舞着刀箭戟矛,喊出宋朝,喊出一个个王朝,喊出家国情怀;人头坑上的石峁城,不屈的先民们,扑上皑皑雪山,一副征战的胜姿。雪越下越大,在历史的冰河里,打开“塞上小碑林”红石峡;雪像运动健儿,攀上翘望长城的要塞镇北台,攀上巍巍道观白云山,望见睡梦中的黄河,望见神迹般的大姨谷;登上屹立于大漠的统万城,在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里尽情逛游。看吧,雪越跑越快,拥抱革命圣地象征的宝塔山,仿佛听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报时和报警的声音。看吧,越跑越快,跑到壶口,瀑布在龙漕里的凝重吟唱,都融化在大雪里。看吧,看吧!越跑越快,朝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人们仿佛看到历代帝王的盛大祭祀。
⑦大地像容器,在无边的容器里,雪帘加深着雪被的厚度。眼前壮美的景象,让人联想《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i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党中央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东征抗日。毛泽东率军从瓦窑堡出发,途经袁家沟,看着雪花素裹的壮丽河山,感觉朵朵雪花,就是身披银甲的战士,将荡平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可以说,雪是创作的诱因是精神的蕴藏,是陕北革命的催化剂,催生出豪迈、信念、光明。
⑧在这样的雪夜里,陕北人会聚在窑洞里、平房中、楼房上,斟满收获的喜酒,和美地畅聊家常,看着电视,玩着手机,吃着陕北特色饭,大烩菜、钱钱饭、油糕粉汤、洋芋擦擦……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拉拉二胡,弹弹三弦,吹吹唢呐,也会唱唱酸曲,扭扭秧歌,听听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
⑨雪落陕北,落出万千圣洁,落出一种精神。
(选自202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文章写了初冬的雪和隆冬的雪,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三个喻体填入第④段横线处,并说说理由。
A.漫天的花瓣 B.飘飞的柳絮 C.撕破的棉絮
【3】第⑤⑥⑦三段中出现了陕北众多的地名,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中“一种精神”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精神的当下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①jiǎo ②jiáo)。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①jìn ②jìng)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嚷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字正确的拼音并将序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1)更加——___________ (2)靠谱——___________
【4】把“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句话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
【5】“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八儿___________的心情。请仿照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写一写八儿吃得太饱的样子。___________
【6】请理解文中“叹气”的含义。___________
【7】请说说“‘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这一句中“那”字写出了八儿怎样的情态?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灾难是一所学校
崔铁民
①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难,无情地损毁我们的家园,夺走数万同胞鲜活的生命,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②然而灾难也以暴虐的形式,加深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以往对自然的态度,回顾走过的道路,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不仅是大灾难,也是一所大学校。
③灾难教会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灾难。虽然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就总体而言,在现时条件下,我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经验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灾害面前,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处置,在大灾面前学习抗灾。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调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灾民安置、设施抢修、物资保障、信息发布等方面全力以赴,科学调配,迅速控制局势,并展开防止次生灾害工作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在紧张复杂的救灾过程中,所有决策措施的拍板实施和各种方法的及时采用,都从灾难现场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救灾的实际需要作出。可以说,是灾难逼迫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我们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应对,保证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并向纵深发展。
④灾难教给我们与大自然打交道的本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在承受它所带来的伤害。人类在与自然和睦相处、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方面,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当自然灾害突然袭来时,能否有效防范和应对,取决于我们平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除了巨大的伤痛,还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抗震救灾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以我们最不愿意承受的苦难为代价,但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它让我们懂得,人类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时自然规律、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定位,建设美好家园,真正做到
。
⑤灾难告诉我们“多难兴邦”的道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饱经苦难而没有被打垮,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被不断赋予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愈发显现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一旦灾难来临,就会立刻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责任感,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闯过难关,开创新局面。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再一次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事实雄辩地证明,灾难面前形成的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就不仅可以克服一时的艰难困苦,更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1】作者认为“灾难是所学校”,请你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观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文章第③段为我们描述了这具体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本次救援过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第④段的“防灾减灾本领的增强,源于我们一次次与灾害的不期而遇”中,“不期而遇”一词用得巧妙。请你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将第④段划横线处补充完整,请把补充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模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第⑤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积极配合政府各项举措,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请你联系文章,并结合本次疫情当中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写下一个能佐证“灾难是所学校”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非连续性材料,完成文后的练习。
材料一:数据调查(摘第十七次全国国民2019年阅读调查报告)
人群 | 2018年听书率 | 2019年听书率 |
青少年 | 26.8% | 34.7% |
成年国民 | 26% | 30.3% |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到来,“听书”(有声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听书”的好处很多,它不仅解放了双眼,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而且朗读者有声有色的读诵还能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听书”是用耳朵读书,只要让书中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化为思想和精神动力就值得提倡。
材料三:专家提醒,“听书”时,听者会被声音裹挟前进,软件读到哪里只能听到哪里,不像看书,可以停顿、想象,意犹未尽时可翻回去细读。“听书”不适合深度阅读、反复精读,不利于培养思考能力。有声读物难以替代传统纸质读物。建议将“听书”和纸质读书相结合。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2018年青少年的“听书”率低于2019年。( )
(2)2019年青少年“听书”率低于2019年成年国民“听书”率。( )
(3)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与2018年相比呈现上升趋势。( )
【2】阅读材料二,完成填空。
从材料二中,我知道“听书”有很多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听书”可以替代纸质阅读吗?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在横线处补充句子。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或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A.人固有一死( ) B.精兵简政( )
【3】《为人民服务》一文是______同志为悼念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4】第②段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说说在这段中作者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说明“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一观点,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
【6】读到“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你想到了哪些人?请列举2人:( )( )
【7】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请你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
15、句型转换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乐园。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被字句)
变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具有这么多可贵品质,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缩句)
2. 平生还走过这么野的路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9、按要求完成习题
1.用关联词把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
海水呈蓝色。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落山了,小鸟儿全都不见了踪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到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改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改“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材料:
在元旦节前一天的早晨,我连蹦带跳来到学校,校园里已是热闹非凡,布置一新。各班都在为下午要举行的“庆元旦、迎新年”庆祝活动排练节目。我来到自己的教室门口,呆住了,只见班主任张老师紧皱眉头,同学们都用焦急的目光望着他……
要求:
1.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2.用第一人称写,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3.书写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恰当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