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2025届高一历史上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2、孔子对古时的音乐进行评论,认为周武王时的《武乐》虽然很美,但不够善;而舞时的《韶乐》更好,优美、祥和,一派圣人垂拱治理天下的样子。孔子的这一评论,反映出他(     

A.擅长音乐评论

B.喜欢点评先贤

C.反对西周制度

D.主张以德治国

3、姚莹在《康輶纪行》中,阐述了英法历史、英印关系、英俄关系,以及印度、尼泊尔入藏交通要道等,并建议清政府提防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这表明姚莹(     

A.积极寻找救国救民良策

B.主张摒弃传统华夷观

C.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对西方民主有所认识

4、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北京,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联署。这反映出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B.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共识

C.学习西方进入思想层面

D.变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6、周幽王宠爱褒姒,废掉了原配申后及其子宜臼的太子位,而以褒姒及其子取而代之。被废的宜白不得已出奔其母舅之国申国。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据此,西周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周幽王(     

A.实行内外服制

B.推行了分封制

C.破坏了宗法制

D.强化礼乐制度

7、东汉光武帝时,钟兴受诏“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汉明帝也曾御制章句,史书中有记载:“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这些做法(       

A.强化了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B.宣扬了国家政治主张

C.规范了儒学经典章句研究

D.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

8、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A.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9、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南朝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到:“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反映了词的特点是(     

A.音乐文学

B.抒情文学

C.婉约兼具豪放

D.追求辞藻的华美

10、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中,最能体现其改革意图的措施是(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B.按田亩缴纳地税

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D.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11、下面为近代《纽约时报》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时局的报道。与之有关的事件应是(     

事变后,这个国家被分裂为南北两个部....除非获得充分的安全保障,否则北京当局不愿接受任何东西。就北京当局而言,时局走向取决于目前正在滦州(北直隶永平府,今属河北唐山市)集结的这支北方军队的态度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12、宋代规定屡次应举不中者达到一定年限时,可凭借“特奏名”获得一官半职,在年龄上也无限制,以此表达朝廷对考生辛勤应考的体谅,大大缓和了应举者可能落榜的心理压力。该规定旨在(     

A.完善科举制度

B.增加录取人数

C.引导向学风气

D.保障社会稳定

13、下图是1913-1919年中国民营纱布机的发展情况(1913年的指数为100)。促使这一时期民营纱厂布机指数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14、苏轼在《读〈开元天宝(713年~756年)遗事〉三首》中曰:“潭里舟船百倍多,广陵铜器越溪罗。三郎官爵如泥土,争唱弘农得宝歌。”据此可知,唐开元天宝时(     

A.科举制造成了官员的冗杂

B.两税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C.交通便利使商品贸易发展

D.社会风气受到佛教的影响

15、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菜

C.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D.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16、成书于13世纪的日本小说《平家物语》中记载,在一次源平合战时,一个叫奥州佐藤三郎兵卫嗣信之人,于赞岐国屋岛之海滨,为保主公性命而死。坚不可摧的关系得到极高的评价,为保护主人而英勇战死的佐藤,更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象。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B.日本文学的写作特色

C.日本古代的战争水平

D.武士阶层的权力关系

17、三星堆青铜器在合金成分、铸造方法和装饰工艺上,均表现出与中原地区商文化青铜器基本一致的趋势,但器物种类、器形、纹饰等又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青铜器风格迥异。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领域广泛

D.影响深远

18、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该言论(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彰显了强烈的道路和文化自信

C.指导了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9、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A.城市商业的发展

B.市民文化的丰富

C.经营模式的突破

D.音乐艺术的革新

20、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21、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学名著是(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孙思邈《千金药方》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22、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出现邦国林立的现象,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等。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礼乐等级制度形成并发展

C.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3、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2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其意在强调(     

A.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B.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君主执政理念应是以民为本

D.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_________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6、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________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7、重庆谈判

(1)重庆谈判历时_______天。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____》。

(3)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中国。

28、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____人,在我国的____省。

29、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________学习以求________的主张。

30、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_________》,规定平均分配土地。后期颁布了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_________》。

 

31、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_______阶段。

(1)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_______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_______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_______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2)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3)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_______战役。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______________

(4)毛泽东在河北平山_______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_______的完全胜利。

(5)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_______,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_______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2、背景:①北宋中期后出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大臣范仲淹发起以________为宗旨的改革,史称“________”。但因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失败

33、这一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各界人士和爱国团体纷纷发表通电,斥责这一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这成为________爆发的导火索

34、国民革命

①目标:_________________

②成立与东征: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__成立,通过两次_______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③北伐:______年国共两党开始________。使革命势力从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基本上推翻了____________反动统治。

④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__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_______”。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___________,国民革命失败。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辽宋夏金元时期城市兴盛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6、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结合史实分析“春天”到来的原因。

(2)列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并简析这一“短暂春天”的历史影响。

37、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合作。请回答: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发生在民主革命的哪一时期?取得了什么革命成果?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发生在民主革命的哪一时期?取得了什么革命成果?

(3)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期望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合作。请回答:今天的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4)你认为我们如何做才能解决台湾问题?(至少写出4点)

39、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有人认为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