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将下列书籍分类。
《古文观止》 《安徒生童话》 《朝花夕拾》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水浒传》 《格林童话》 《三国演义》
(1)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句子描写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动作描写)
B.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妈妈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外貌描写)
C.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环境描写)
3、课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变色龙的特点,激起我们对变色的好奇和兴趣。( )
A. 外形、捕食、数量少 B. 颜色、外形、变色 C. 外形、捕食、变色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
理直气____ 绝口不____ 同心____力 无____无尽
难以____信 负____请罪 ____调有序 理____当然
(1)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后成了好朋友,__________保卫赵国。
(2)年轻人背着老人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__________的事。
(3)面对对方的无理纠缠,他__________地站起来说:“请离开这儿!”
(4)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7圈多,真是令人__________!
5、按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描写动作的叠词:________肚子 ________屁股 ________眼睛 ________脖子
(2)形容人、动物的词: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汉子 ________的儿子 ________的老板 ________的鸭子 ________的员工
(3)关于“角度”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6、填写恰当的量词。
一( )美丽的图画
一( )有趣的图书
一( )扑克牌
一( )漂亮的帽子
一( )鲜花
一( )晶莹的露珠
7、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并说说表达效果。
1.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____________________
3.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
8、积累与运用。
(1)夕阳西沉,____________,那风声、虫鸣,听起来__________。
(选自课文《四季之美》,2分)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陆游临终前还叮嘱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向别人请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
(4)学校饭堂在征集珍惜粮食的宜传标语,你会想到朱用纯的这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9、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画“√”。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时,我们有许多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如:
(1)看到题目时,我会产生疑问:“___________?”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短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
(2)阅读第3自然段时,“____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我不懂,但是并不影响我理解短文,因此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
B.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特别窄小的特点。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十分窄小的特点。
【5】短文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致美文,形象鲜明。
笑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地。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微笑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节选自五年级课外必读书目《冰心散文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眼花缭乱:___________________
苦雨孤灯: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文中“﹏﹏﹏”的三句话,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这是典型的______句式。作者这样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冰心天真善良,世界充满阳光,对于人生愁苦,她用“爱”来解脱。作者循着心绪描绘了三幅“笑”的画面:第一幅:秋天雨后月夜,图画中_______的“笑”——______的笑;第二幅:五年前春天雨后月夜,一个赶驴的北方孩子的“笑”——苦涩的笑;第三幅:十年前夏天雨后晴天,一个南方海边_______的“笑”——______的笑。三幅笑影,传达世间美好,呼唤爱与美。
【4】文中“ ”句子,对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功效明显。请从短文中再找出功能类似的一句,用“ ”勾画出来。
【5】冰心散文,语言清雅,融情入景,以景拟人,诠释生命。泱泱华夏,千载文明,泰斗作家,不胜枚举。在唱响“全民阅读”的今天,相信你课外也阅读了不少名家名篇,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中国作家,结合文章内容和阅读感悟展开推介,让我们一起领略名家风范吧!
最喜欢的中国作家: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经典文章:《_____________》
精炼概括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
真诚表达阅读感悟: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断,完成习题。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选段所描写的是( )
A.拇指
B.食指
C.中指
D.无名指
【2】“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的“左右屏障”是( )
A.拇指、食指
B.食指、无名指
C.无名指、小指
D.中指、小指
【3】“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这句话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他”写得________。横线上应填( )
A.夸张 借物抒情
B.比喻 条理清晰
C.排比 点明中心
D.拟人 灵动生趣
【4】选段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来概括?( )
A.贪天之功
B.首当其冲
C.避让三分
D.默默无闻
【5】选段中描述的手指“养尊处优”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奶奶的竹提篮
春节回老家,无意间看见奶奶那油光闪闪的竹提篮,顿时心中一酸,眼前又浮现出奶奶那慈样的笑脸……
记得孩提时,奶奶总是把馒头和别的一些吃的东西放在她的竹提篮中,高高挂在厨房的中央,一方面是为尊重食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害怕孩子们不知节俭,一下把全家人一天的口粮吃完了。只有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奶奶才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点食物分给我们几个吃。我们双手捧住食物,轻轻地把食物掰开后放到嘴里,吃得总是那样规矩,那样香,因为奶奶每天都教导我们说五谷是有灵性的,糟蹋五谷会瞎眼。
平时,院子里总少不了几只走动的老母鸡,除了积攒几个鸡蛋填补家庭的开支,最主要的还是奶奶想让它们把好最后一关——啄食我们掉落在地上的饭食。
后来,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电冰箱代替了奶奶的竹提篮。赶上了好时光,奶奶总是乐呵呵地眯着眼笑,唯一有一点不顺眼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把五谷糟蹋得太厉害了。每当看到有人浪费食物或把一些吃剩的饭菜随意倒掉时,她老人家总是摇着头唠叨说:“糟蹋五谷,真是作孽啊!”随后就给我们讲以往的苦日子。
我们不敢怠慢,时常用奶奶的教海严格要求自己,且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从小养成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食物从不乱扔乱丢,吃剩的饭菜从不随意倒掉,虽然不像小时候吃饭后用舌头舔净碟碗,但时常用馍馍擦净或用开水冲一下碟碗后将残羮剩饭吃进肚里。有时,虽感觉不够雅观,但也坚持这样去做。
如今,奶奶去世了,但那只油光闪闪的竹提篮一直挂在我心中,因为它珍藏着我的童年和那个艰苦的岁月,承着一个老人对子孙的关爱和她的谆谆教诲……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慈祥_____________灵性_____________怠慢_____________雅观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两处具体表现我们受到了奶奶深刻影响的句子。
【3】奶奶高高挂起竹提篮的目的,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结尾都用了省略号,其作用是( )
A.为了节省文章篇幅而省略了部分内容。
B.表明想说的话还有很多,显得含蓄而引人深思。
C.首尾标点一致,形成照应。
D.故意含糊其辞,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章以“奶奶的竹提篮”为题目,你觉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小名
也许我的出生和水有关,于是外公给我起的小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于是,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莱端上餐桌时,同学们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连声称谢,打开蛋糕盒,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水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原来你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同学们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晩上临睡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不耐烦地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别叫我的小名!”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分别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喋喋不休地叮嘱我,妈妈则沉默着,表情显得很是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安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一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短文围绕“小名”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梳理“我”的心理和妈妈的表情变化,将表格补充完整。
A.短文主要抓住了母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B.第1自然段中,“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在文中起铺垫作用;第3自然段中,“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C.“咦?原来你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同学们的话中带着对“我”的嘲笑和讽刺。
【3】短文末尾“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中的“什么东西”,你认为指的是什么呢?运用“猛撞”一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飓风中的两个瞬间
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把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4个州变成了人间地狱,遭飓风袭击最严重的密西西比州90%的建筑被毁坏。
飓风虽狰狞可怕,但人们并没有退缩,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演绎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飓风袭来时,有六个人刚刚从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市的一个法院里走出来,他们是对簿公堂的原告和被告,情急之下他们不约而同地就近躲在一个立交桥的桥墩下。当时的风力达到12级,连小汽车也被掀到了半空,六个人随时都有被刮跑的危险。怎么办?危急时刻,一个声音突然喊道:“快把手拉在一起!”喊声让人们恍然大悟,他们抛却了所有的恩怨,围着桥墩把手紧紧拉在一起。那一刻,他们感到别人的手对自己是那么重要。结果,飓风也对这同心连手的六个人无可奈何,他们逃过了一劫。
强烈的飓风也使洪水泛滥成灾,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都被洪水淹没。八个市民坐上了一条小船,小船没走多远,就因负载太重,在水里直打转,并慢慢下沉。不幸的是,他们都不会游泳。眼看着一船人就要葬身水底,就在这时,一位体态较胖的中年男子站起来说:“让我跳下去!大家就可以得救了!”听了他的话,其他几个人也要跳下去,想把生还的希望让给别人。但中年人对他们大声说:“谁也别争,跳下去的必须是我,因为我是所有人里最重的。”说完,毅然跳下去了。小船停止了打转并开始上浮,船上的人眼看着这个不知姓名的人被洪水吞没,都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的飓风。不可否认,灾难常会带来惨不忍睹的毁灭,但每场灾难对人们都是严峻考验,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看到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
【1】飓风中的两个瞬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那一刻,他们感到别人的手对自己是那么重要”句中的“那一刻”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别人的手对自己是那么重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些考验中,我们看到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中的“美丽人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中年男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忙着。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时,一位30多岁的母亲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一个小男孩,模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的孩子想说的话吗?”她神情严肃地请求道。我立即迎上去,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巴紧闭着,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一双小手微微发抖,拿着当时深受儿童欢迎的机器人玩具。
“快点说!小姐没有那闲工夫等你。”母亲疾言厉色地命令道。
突然间,气氛变( )紧张。母亲不停( )掉眼泪,小男孩哭了起来。我顿时预感到,可能有什么要紧事,自己必须耐心( )听小男孩说出他要说的话。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 )利害关系,甚至会影响小男孩今后( )成长。
过了几分钟,小男孩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对……不……不……起。”他边说边伸开手,机器人玩具在被揉摸得皱皱巴巴的包装盒里露了出来。
听完小男孩的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随即要我把玩具部的负责人请来,她得把事情讲清楚。
她的行为很使我感动,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理解到教育子女的不易。我动情地说:“夫人,不必了,玩具钱我收下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既然明白错了,也就够了。”听了我的话,她赶紧付了玩具钱,并在离去前不停地向我鞠躬致歉。
从此,这个秘密永远藏在我心里,成为美好的回忆。而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1.请给这篇文章选一个合适的题目( )
A.感动 B.秘密
C.机器人玩具 D.鞠躬
2.请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的”“地”“得”。
3.文章第五段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4.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它”指的是( )
A.机器人玩具 B.小男孩
C.母亲 D.小男孩要说的话
5.在文中找出描写母亲语气、情绪变化的词语或句子,在下面画“ ”。(至少两处)
6.作者通过对一位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其__________的形象特征。请展开想象,写写文中“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当时内心的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处“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我”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几段课文,回答问题。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A.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B.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这几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龟裂”中的加点字读( ),这个字是多音字,用该字的另一个读音组词为( )。
【3】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A和B两段文字,“母亲的行为”和“工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从中你体会到“我”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两句著名诗句,请你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1)什么是闲书?联系上下文说说季羡林先生主张看闲书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也看过不少闲书吧!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为什么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这是乐高经典拼插积木在网上的宣传图。仔细看图,我知道了以下信息:
【1】这件玩具的原价是( )元,到手价( )元。
【2】商家设置了一个优惠活动,在( )月( )日到( )月( )日内抢购,可以获得( )元的优惠。
【3】看到这张宣传海报,你会让家人购买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文中画“ ”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末写到骏马和大牛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20、西门豹是好官。(改为反问句)
?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爸爸拍下了这张照片。(扩句)
2.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缩句)
3.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成称述句)
4. 金文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
22、根据“收获”一词的含义写句子。
(1)取得成熟的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心得、战果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生活中,你一定吃过不少美食。如果把你最喜欢的一道美食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哪一道美食?准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请写下来。
要求:写的时候,要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美食的不同方面,注意把美食的主要特点写清楚。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