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挪( ) 趴( )
娜( ) 扒( )
扭( ) 供( )
纽( ) 拱( )
2、理解诗意
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中,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立意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下面理解,写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细雨随着那微风悄悄地在夜间洒落,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现在人们往往用后一句来形容老师时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积累(3分)
通过本组课文及课外的学习,我认识了科学家: 、 ;我对科学精神有了具体的感受,我能用这几个词来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如:尊重事实、一丝不苟、 、 、 、 。
4、根据句意写成语。
1.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______)
2.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______)
3.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感情。(______)
4.私下里小声交谈。(______)
5.没有什么话可以对答。(______)
5、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公园开满了梅花,(______)花朵和叶子,(______)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2.(______)老爷爷满头银发,(______)行动十分利落。
3.今天上体育课,(______)打兵乓球(______)跳绳?
4.战士们(______)站着死,(______)坐着生。
5.秦刚关心集体,工作认真,学习努力,成绩优良,(______)能注意锻炼身体,(______)有希望成为优秀学生。
6、古诗阅读
春夜细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知_____ 乃_____
晓_____ 潜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春雨仿佛知道节气,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
7、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抖擞( ) 恃风雷( ) 万马齐喑( )
【2】解释下列同语。
九州: 生气:
喑: 抖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禁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想起了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马齐喑究可哀”深刻地写出了当时社会(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局面,表现出了诗人对此的强烈不满。( )
(2)“天公”在诗中的意思是天帝、老天爷。( )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计315首。广为传诵的这首诗联想丰富、奇特,比喻形象,含意深刻,言辞恳切。( )
9、读文段,完成练习。
妹妹转过头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1】文中的“马”指的是________。
【2】请找出文中爸爸说的话。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早”字说明( )
A.妹妹跑得很慢。 B.妹妹跑得很快。
10、阅读课文 《神奇的克隆》,回答问题。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把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 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衍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 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 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 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生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的 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 了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 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资料一:
资料二:
【1】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写出三条。注意语言简练、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检查灭火器时,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已失效。
B.取出灭火器后,应先拔掉保险销,再去灭火。
【3】消防演习中,王叔叔拿着灭火器对着火苗喷射,火一下子就被扑灭了,但是不久,火苗又燃烧起来了。请结合上述资料,说明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华盛顿说:“是我砍了你的树!”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1】划线句中的“我”指(________),变成转述句“我”可以改成(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复”字的音序为 ,部首为 。“复”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复;②恢复;③再;又;④答复。文中加点的“复”字应选择 种解释。
【2】文中画“ ”的句子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4】选文第一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 对比,提起下文 B. 排比,点明题意
C. 比喻,烘托气氛 D. 排比,引出联想
14、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围绕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两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
(2)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从“平静”和“慈祥”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中用“﹏﹏”画出原因。
【3】父亲“瞅了瞅我们”,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父亲这一“瞅”,是期望“我们”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描写,表现出他的____________。
【5】“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
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1)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小明对小强说:“明天我家有事,不能跟你一块儿上街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橘子真酸。(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仿写句子)
鲜花无语,却________;青春无语,却________。
(4)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第一部分是这本书的梗概。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仿照课文中的写法,给这本书写一个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