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新疆巴州三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写词语。

jīnɡ yínɡ     hōnɡ kǎo     kǒnɡ bù     yōu lǜ

( )       ( )        ( )       ( )

2、请在横线上填写诗句。

1.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2.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___。

4.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齿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不绝

浮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笑风______

惊心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汉字。

大雪zhòu____然降临,shùn____间把一切都封住了。飞qín____也不再chěnɡ____能飞翔了,____树、bǎi____树仿佛穿上了银装。万物都在zhù____存力量,áo____过这一冬,就会迎来美丽的春天,又可以ménɡ____发新芽,繁yǎn___生命了。

5、补全词语

燋金________ 郁郁________ ________充数 ________今世

奔流________ 雷厉________ ________安安 ________不同

根深________ 比比________ ________法外 ________地厚

宁折________ 冰寒________ ________大做 ________意乱

夏树________ 人声________ ________一世 ________素餐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港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对诗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朝雨一词写渭城一大早就下雨,让送别者感到很苦恼。

B. "轻尘写雨后道路泥泞,送别者行走艰难。

C. 客舍青青是说客人住的房间墙壁被涂成了青色。

D. 柳色新是说柳树被雨水洗过后叶子更加青翠。

2下面关于劝君更尽一怀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的诚恳。 B. 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次数多。

C. 字表现了送别者的感情真挚。 D. 字表现了送别者敬酒数量少。

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神秀,阴阳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割:分割。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会当:一定要。

1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入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阅读。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 朝代 )诗人____________

2找出本诗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尤天晨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物时,发现儿子的衬衣袖口,也就是他用于掌握鼠标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很高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儿子在对着电脑写作,他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意飞扬,如醉如痴。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中看出,他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她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嘘了一口气。 其实儿子从未说过她妨碍自己写作,不过,她很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这时连针也穿不上了。一年前她还能穿针引线缝.(fénɡ fènɡ)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去。  

她不相信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线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不经意间侧脸看见专心致志给针穿线的母亲,突然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chǔ  chù),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经找不到进出的,可母亲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自己在母亲心中的形象模.(mó  mú)糊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思想,更遑论照料她的衣食起居。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一瞬间,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dīnɡ  dìnɡ)起纽扣,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个纽扣的 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fénɡ fènɡ)被子   朝夕相chǔ  chù (mó  mú)   (dīnɡ dìnɡ)一颗纽扣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天赋_________惟恐_________

反义词:妨碍_________相信_________

3成语中也有生动的比喻,如:文思如泉。照样子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守口如____  惜墨如____  易如_______ 势如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__________》,请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填空。 

1)第①句中换位思考的意思是 _______   母亲此时的思考  _______ ;从文中, 我们可以看出,儿子后来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儿子的思考 _____  

2)第②句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的含义是 _________ 

6文中已用“//”分成四段,请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火车上留下的一吻

列车轰隆隆地向前行驶,车厢内拥挤着疲倦的旅客。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离开他的父亲,无所顾忌地在大人们的腿间穿梭了一阵。靠窗口坐着的人(极、级)不情愿地挪出一点地方,刚够这个四五岁的孩子把身子嵌进去。他的父亲在我们后面靠车厢门的地方坐着,而小男孩儿则独自留在显得并不太友好的陌生的大人们中间。“勇敢的孩子!”我心想。火车哐铛哐铛地继续向前进,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来得那么突然,使你在一刹那间完全不知它的含义。

一脸正经的男孩儿滑下座位,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膝盖上,“我感觉他是想从我的腿前挤过去,所以我缩回双腿,并用手把他推了一下。可是我的(判、叛)断错了,他并没有往前走而是把他的脑袋朝向我。他想和我说什么?于是低下头想听听陌生的小男孩究竟想告诉我什么事情,又错了,我得到的是脸上重重的一吻。

小男孩若无其是地回到他的座位上,舒适地往里靠了靠,(漫、慢)不经心地看着车窗外,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而我却被震惊了,怎么回事?一个小男孩在火车上亲一个素不相识的成人,有谁会愿意吻我们这些像皱巴巴仙人掌似的老人的脸呢?

没过多久,所有的邻座都被他亲了一下。不知所措的大人们只能充满疑虑地着着他的父亲,做父亲的感觉到了大伙的疑惑,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活着是多么高兴啊!”这位父亲说,“他病得很(历、厉)害,他自己已经知道……”

终于,父子俩随着拥挤的人流在出口处消失了,车门重新关上,火车轰隆隆地向前驶去。

在我的脸颊上,我仍然感觉到那个小男孩留下的亲吻,这一吻在我的灵魂深处激发起一股热流。有多少成人会因为活着的喜悦而互相亲吻?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一层,活在世上实在是人的一种特权。

这个陌生的小男孩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甜(蜜、密)的道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爱,在他播洒爱的同一时,也得到了爱的回报,至少,我会永远记着这一吻的。

1给下列汉字注音。、

____________

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

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内容要点提示把文章分成三段,用① ② ③标在段首,并指出哪一段写得最详细。

①车厢拥挤。 ②男孩亲吻。 ③我的感受。

5“用一一”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按下列要求填空。

作者在这个比喻句中把 比作   。这样比的好处是

6“活在世上实在是人的一种特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男孩的“亲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________。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________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

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12、阅读理解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炙热: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①和段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描写的。

【4】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直线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1)耽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看似是写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天色渐晚;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____,烘托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感受。

【3】你是如何看待选文中的这位母亲的?尝试从两个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有省略)

【1】文段中,作者引用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形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读来“京味儿”十足。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作者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布谷鸟在树枝上鸣叫,树下有一丛花。

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大的困难不都解决了吗,我们还能被这点小事吓到?

改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小心地说道:“我没有开玩笑,请救救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我今晚加班,回家会晚一点儿,你先睡觉。”(改成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春风吹绿了田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她喜欢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选材·构思·表达

轻松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习作,不要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可以用A或B等字母代替校名和人名。

题目一:《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提示与要求:1、六年小学生活中,我们独立攻克过难题,搞过特色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语文实践活动……每逢我们成功的时候,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请把你做某件事或参加某项活动的经过及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2、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500字左右。

题目二:阅读下面一幅对联,结合后边的提示内容完成习作。

上联: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下联: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众捐纷来达通途。

横批:中国必胜。

鼠年开春,疫情席卷各地,在此期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呢?请选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