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吉林通化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课外古诗词积累。

(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

(2)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3)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知不足,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礼记一则》

(5)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

(6)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所期诺,_____________;有所期约, 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于寒尽觉春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

2.谁知______,粒粒_______

3.一粥一饭,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

4.《三黑和土地》是一首______,作者是____。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三黑,_______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通过写三黑对待土地的方式及看法,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农民_______,以及_________

4、辨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把自己比作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_______

2.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极大。_______

3.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_______

4.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赏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原文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喜踏岷山。

【3】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7、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 )的手法,第一首明写( ),实质要表达自己( )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 ),赞扬了它们( )的精神。

2.《石灰吟》的在这儿是( );的意思是(   )。

3.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本学期在百花园中学过一首陈毅的《青松》,请你把它写下来。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的“排闼”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下面对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文学阅读。

京腔的韵味

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的还是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了。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至今,那几个老北京在秋雨之后的对话我还能脱口道出。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呆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于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足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几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的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坐春风。

京腔冶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

【1】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的是( )

A.京剧 国画 中医

B.黄梅戏 国画 中医

C.国画 京剧 中药

【2】梅兰芳是著名的______演员,严凤英是著名的______演员。

A.黄梅戏 B.京剧 C.豫剧

【3】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意思,在序号上打“√”。

(1)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直是醉煞人了。

A.迷信的人指凶杀神 B.指不喜欢,非常反感 C.指令人沉醉、喜爱

(2)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坐春风

A.十分陶醉,被感染打动 B.十分得意,非常自豪 C.期盼春天的到来

【4】用“ ”线画出描述“京味儿”特点的句子

【5】“京腔冶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头写喜欢京剧、爱读《故都的秋》,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为下文做铺垫

B.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C.领起下文

10、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于是日日盼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将上文分为3层,并写出各层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句中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曲线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并写出这些外貌描写表明闰土是个怎样的农家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在线

甲  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shān)学步,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  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  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1) “蹒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月端阳”是指什么节日?“敖包会”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一定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一个英雄和有关他的一个故事。

“水浒”中的英雄人物__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国”中的英雄人物________,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填空。

这两节诗中提到的神话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

现代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5) “枫桥的钟声”是指________写的古诗《__________》;“大漠的孤烟”是指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古诗《__________》。

6)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民俗丰富有趣!生活中你对其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写一写你对它的了解或者它给你的感受。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面(节选)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跳,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   )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变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   )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   )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   )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圆,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特,我咬繁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用“ ”画出短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一句即可)

3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说明鲁迅(   )

A.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

B.对旧社会充满憎恨

4“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绿色”浅层地温能

(1)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2)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 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3)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4)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 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 瓦以上的能量。

(5)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

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给加横线字注音。

________   咄逼人________

2第6段用“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写出了生命的延续,请你试着仿写表达这一主题的一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9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请你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2句关于古人对“时光”有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写成一句话。

(1)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2)晴天雨天。 老人每天来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将句子换一种说法,使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头上的那一摞碗突然摇晃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笑着对我说:我教你毛笔字的写法。(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同学们下了决心,非要登上山顶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画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读了以上两篇短文,相信不怕困难的红军战士、军需处长都令你感到敬佩。在和平年代,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们也同样可敬。试着写一写发生在你身边某个人的事迹,和大家分享。注意事情经过要记叙完整,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