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四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早已臭名远扬。
B.经过这个团队处心积虑的钻研,一种新型无人机终于问世了。
C.中秋夜,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美中不足的是天有些阴,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
D.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培植的花草让调皮的妹妹糟蹋了,她气急败坏地冲进了房间,准备找妹妹算账。
2、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博雅小学五年级(3)班制定了《班级公约》,以下公约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勤奋学习,目标明确,思想态度端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B.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或生病须提前向老师请假。
C.在校内、校外都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遇到老师或长辈要主动问好。
D.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习上相互切磋,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先抄同学的,过后再虚心请教。
3、“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正确理解是( )
A.诗人用“杭州”与宋都“汴州”(已被金人占有)对照,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滕投降的愤怒之情。
B.“杭州”与宋都“汴州”景色一样美,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杭州,哪是汴州。
4、按要求完成练习。(选做题)
【1】把下列景物与对应的季节连起来。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2】积累描写四季的成语,分别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写出一句关于四季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ùn iǎn d
驯良 苔藓 使舵
iá m j
狭窄 勉强 矫健
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的龙,在词中指_______。词句表达了红军战士即将消灭______,夺得最后胜利,抒发了将革命_____的壮志豪情。
7、积累填空
1.通过一二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_______的廉颇,_______的蔺相如,_____________的冀中人民,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还知道了许多事物,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_____________,精巧,像一首诗一样的_____________,活泼可爱的__________ ……
2.多少事,_____________;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________。
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饱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名言警句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是最快的。
5.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下,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斗争方式。
6.《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__,这一课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写法,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的作者是冯骥才。课文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作者养鸟的最大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鹭实在是一首____________,一首韵在骨子里的__________________。郭沫若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构置于三幅优美的画面中,这三幅画面可命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充词语,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流离(________) (________)民安 兵荒(________) (________)盛世
安居(________) (________)外患 哀鸿(________) (________)足食
在过去(_______)的年代里,在这片(_______)的土地上,人们受尽了侵略者的压迫和欺凌。这时一大批文人志士涌现出来,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才换来了如今的(________),人们(________),过着幸福的生活。
9、课外阅读。
父亲的画面(节选)
刘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父亲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bó bù)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yīn yān)红的血迹……
【1】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这句话中划线的词语“气候”的意思是( )
A.时令,节气。
B.天气。
C.结果,成就,前途。
D.人的神态风貌。
【3】短文一共描述了五件与父亲有关的画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四个画面表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________这个画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思念。
【4】父亲对“我”的宠爱,母亲不无抱怨,甚至认为“我”可能因为父亲的宠爱而成不了气候。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待父亲对“我”的这种宠爱的。
________
【5】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
10、阅读短文
敬重卑微
(1)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2)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3)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4)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 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5)(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6)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7)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8)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在(5)、(8)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3】读(4)、(5)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4)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相照应。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中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第(5)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答: 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两种精神。
【4】“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11、阅读理解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简单,明了),词汇(丰富,平淡),她心里非常(难受,后悔)。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读短文,选择(_________)里恰当的字和词。
【2】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 ; “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词汇贫乏”的“贫”: 。
【4】用“ ”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提升。
滴水穿石的启示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qiè)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zī)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他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联系上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不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一共写了三位有恒心,有毅力,最终成就事业的人物:
a.明代著名医药学家______,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______;
b.美国发明家______,毕生孜孜不倦,拥有1093项______;
c.现代著名书画家____,不教一日闲过,书画技艺达到______。
【3】“滴水穿石”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再做题(17分)
松鼠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数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的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它们好像怕强烈的日光,白天常常躲在窝里歇凉,只在树枝被风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才到地面上来。但是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叉中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数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她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
松鼠常吃的食物是松子、榛子和橡栗,有时候也吃鸟蛋。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常常直着身子做在树枝上,用前爪捧着往嘴里送。秋天,松鼠就储藏过冬的食物,把它塞到老树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冬天,它们有时候也用爪子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雪底下的食物。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画笔,皮可以做衣服。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小动物 ( )的小眼睛 ( )的积雪
( )的小面孔 ( )的日光 ( )的夏
(2)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带点的字或词,然后写出带点字的部首和意思。
敏捷:
玲珑
追逐嬉戏
(3)按文章的内容填空。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 ),再( ),然后( )。这句话写的是小松鼠( )。
(4)这篇短文介绍了小松鼠的( )、( )和( )。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躲在树枝底下。
②它们带着儿女住在搭好的窝里边,又暖和,又安全。
14、课外阅读
“牛嚼”与“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 )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像一座漂( )浮的小岛。它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这些小玩意儿是怎么填满它的巨胃的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 )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写在括号里。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丰富( ) 细嚼慢咽( )
3.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把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式比喻成“牛嚼”,把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式比喻成“鲸吞”。
4.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按__________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
2.长江三峡分为哪三个峡: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富兰克林的实验用到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片段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片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实验时天气环境的恶劣;“________”一词写出了富兰克林在实验成功后的欢喜心情。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拓展。
学溜冰
从前有一位体育老师,教我们溜冰。
开始时,我不知道技巧,总是跌倒。所以,他给我一把椅子,让我推着椅子溜。
果然,此法甚妙。因为椅子稳当,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而且,我可以推着椅子行进,来往自如。
我想,椅子真是好!
于是,我一直推着椅子溜。
溜了一个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师来到冰场,一看我还在那儿推着椅子哪!这回他走上冰来,一言不发,把椅子从我手中搬走。
失去了椅子,我不觉惊惶大叫,脚下不稳,跌了下去,嚷着要那椅子。
老师在旁边,看着我在那里叫嚷,无动于衷。我只得自力更生,站稳了脚步。我这才发现,我在冰上这样久,椅子已经帮我学了很多。但推椅子只是一个过程,真要学会溜冰,非得把椅子拿开不可﹣﹣没有人带着椅子溜冰的,是不是?
不要以为你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更不要使你自己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
世上没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别人可以在你必要时扶你一把,但是别人还有别人的事,他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来永远支持你。所以还是拿出力量来,承认“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吧!
【1】读拼音,写词语。
nuò ruò | _____ | jué jiàng | _____ |
zǔ náo | _____ | kǒng bù | _____ |
【2】根据文章的内容,用“‖”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_____
第二部分:_____
【3】故事中,在我初学溜冰时,老师为什么给我一把椅子?
_____
【4】当我能推着椅子自如溜冰时,老师为什么又把椅子搬走?
_____
【5】你怎样理解故事中“椅子”的含义?
_____
【6】文章结尾“坚持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
18、课外阅读。
芭 蕉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的茎高达三四米,不分枝,丛生。芭蕉叶大,呈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芭蕉叶的表面呈深绿色,有着对称而又细密、匀称的纹路,光滑得如同打了一层蜡,叶背呈浅绿色,略有粗糙感。入夏,芭蕉的叶丛中便会抽出淡黄色的大花。
芭蕉的生命力很强。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古以来,芭蕉就以孤独忧愁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她借芭蕉这一意象,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
芭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捣烂涂抹患处,对消除肿毒有很好的疗效。芭蕉的用途可真大呀!
我欣赏芭蕉那颀长秀美的身姿,欣赏它那素淡可爱的黄花,更佩服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
(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春天的意味正浓。________
(2)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________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来介绍芭蕉。
【4】为了强化读者对芭蕉的认识,作者还引用了著名女词人__________的词句,使全文显得内容丰富。
【5】作者为什么会欣赏芭蕉?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芭蕉成为古人笔下咏诵的对象,你还知道哪种植物也曾经成为古人的情感寄托?请写出两句与它相关的诗句跟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学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成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按要求填空。
“功”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 。
字义有:①功劳;②功夫;③成就、成效。“成功”应选____________。
【2】造句。
坚持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炉火纯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___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_____。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____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____________的。
【5】文中举了哪几个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失败”是成功的反义词,想一想,你又该怎样面对失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下面语句的主要意思。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提示写句子。
(1)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改成反问句)
(2)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题目:给 的一封信
要求:介绍自己新学期的打算,学校开展的活动等,语句通顺,语言流畅。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