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是记录 言行的,共二十篇。( )
A. 孔子 B. 孔子的弟子 C. 孔子及其弟子
2、太宗得回阳世,要用瓜果谢冥王,十王要的是哪种?( )
A.东瓜
B.西瓜
C.南瓜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B.失败,让我学会反省;挫折,让我经历磨炼;困难,让我学会坚强。
C.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成为内心的永恒。
D.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的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珍珠鸟》先写朋友送了一对珍珠鸟,作者为它们做了两件事: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其中,详写了_______的过程。
(2)《落花生》按________的顺序,围绕花生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其中着重写了_____,说明了人要做______,不要做______的道理。
(3)《桂花雨》以“_____”为线索,主要写了故乡童年时代______和_____的场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4)古诗《蝉》中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月光启蒙》是当代诗人_________的作品。作者以“_________”为线索,写了母亲给作者“__________”的故事。母亲的启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按照要求回答。
( )死如归 ( )羞成怒 不偏不( ) ( )手好闲
(1)贬义词有:
(2)( )死如归的意思是:
(3)仿写具有ABAC特点的词:
7、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暴】____( )____( )
【包】____( )____( )
【兆】____( )____( )
【荒】____( )____( )
8、补充句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
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戒奢以俭。
9、课内阅读。
四季之风(节选)
①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②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③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1】从选文中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具体美在哪里?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自然段运用到描写方法是(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在正确的方法上打“√”),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发现的。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选文②或③自然段中用直线画出一处动态描写的句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选文,用几句话写一写校园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致。要抓住校园中最美的时间段,用上动态描写,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开国大典(22分)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宣布 宣告 )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 奏起 演奏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正是这( 战斗 战役 )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 产生 诞生 )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
这庄严的( 宣布 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 欢跃 欢呼 )起来。这( 庄重 庄严 )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处,传到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 欢呼 欢跃 )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4分)
(2)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4分)
(3)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庄严( ) 宣告( ) 雄伟( ) 鼓舞( )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4分)
(5)读了划线句子,你读懂了什么?(3)
(6)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请你为这情景写上简单的介绍。(3分)
11、阅读理解。
搭石(节选)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责备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流水___________ 月光___________ 笛声___________
【2】请用“﹏﹏﹏”画出这几段话的中心句。
【3】用小标题概括这三段话,分别是: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表现出家乡人什么样的品质?
(1)动作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第2自然段,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再写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_______的美,我是从_______这个词知道的。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小狗
在我邻居家里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它的名字叫黑子。它浑身上下大部分都长着墨汁一般的黑毛,只有四只脚和尾巴带有白色的斑点。
黑子走路时尾巴总是翘得老高老高,神气得像“将军”。它那一双宝石般的眼睛闪着光芒,使坏人见了就提心吊胆。黑子虽然对外人很凶,但是对我却非常友好。它只要看见我,就会摇头摆尾地跑过来,围着我直转圈,有时还会调皮地叫几声,非让我抱抱它不可。等我抱起它时,它还会调皮地舔我的手,舔我的脸,和我亲热一番。这时,我会痒得笑出声来。它就会跟着我的笑声,轻轻地叫几声,作为助兴。
黑子不仅可爱、调皮,而且十分尽职。
黑子经常站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守门户。要是有陌生人走近门口,它就会“汪汪汪”地大叫。如果那个人要硬闯,他可就要遭殃了。黑子就会死咬着那个人不放,直到那个要硬闯的人掉头离开,或者主人出来招呼时,它才会松开嘴巴。 黑子虽然有时十分调皮,可是也非常尽职,所以它是一条好狗,一条令我喜欢的小狗。我爱小狗!我爱黑子!
【1】在短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胆战心惊——(________) 喜爱——(_______)
【2】用“~~~~”画出描写小狗外形的句子。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4】短文中加点的句子是一个_____句。
【5】短文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花的心
卫宜利
①春天,刚下过雨,母亲从外面回来,带回来一株细细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栽进门前的菜地里。问是什么,母亲说,不知道,路上捡的。
②这株幼苗,就这样在小菜园里安家了。它的叶子和茎都是暗红色的,很像红苋菜,我很怀疑那只是株被人从地里拔出来的野草,却被母亲像宝贝一样宠着。母亲喜欢花草,房前屋后,种满了她从田间地头或者邻居家移植过来的花草。花很普通,不像仙人掌、凤仙花、向日葵之类的,多数甚至叫不出名字来,母亲却很爱惜,浇水,施肥,松土,一点儿不懈息。从春末到晚秋,花儿姹紫嫣红,一串串的,将整个园子都衬得烂漫多姿。
③因为有母亲的精心照料,小苗开始飞快地长高,变壮。桃花开罢,牡丹谢了,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它只自顾自的往上长着;槐花落地,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风仙花包指甲,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像个绅士,从容地成长。淘气的小侄,每天都要跑去和它比个头,到膝盖了,到腰间了,终于有一天,小侄哭丧着脸跑去跟母亲告状:“奶奶,我怎么长这么慢啊,它都比我高了!”母亲笑了。
④我几乎断定,它不过是株不会开花的草,几乎都要拔掉它,却被母亲拦住。母亲说:“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一定要开花,难道你没发现,其实它的叶子也很好看啊。”
⑤忽然有一天,我早晨起床锻炼,经过菜园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有鲜亮的红色,一闪一闪地晃我的眼,走近,原来竟是那株草。啊,它终于开花了!待仔细看去,却不是花,只是它顶部的叶子全都变成了鲜艳的红色,十几片小小的叶子簇拥在一起,仿佛盛开的花瓣。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呢。
⑥我在心中止不住地惊叹:原来,原来花还可以这样开啊!慌忙叫母亲来看,母亲用手欣喜地轻抚那些娇柔的叶子,笑着说:“这草,它有一颗开花的心呢!”
⑦此后,它新长出的叶子,全都是灿烂的红色,如同经霜的枫叶,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倒让园子里其它的花都失色了。每一个从门前经过的人,都会停下来,惊讶于它的开花方式。
⑧是啊,如果一株草有了开花的心,它的叶子也会变成灿烂的花啊!它终于用了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美丽,虽然,我仍然不知道它的名字。
⑨相信自己,只要有一颗积极向上、追求梦想的心,即使是野草,也一样能让生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1】文中“我”对母亲从路上捡回的那株幼苗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断定是一株不开花的草,几次要拔掉它——______
【2】请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⑧自然段中“这样一种极致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节选)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稚,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个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服……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我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 ① 又 ② ,你 ③ 又 ④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摩这种橙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有些深奥,也需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1】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应该填入的词语是( )
A.混沌天真 狡黠异常 我行我素 漏洞百出
B.我行我素 混沌天真 狡黠异常 漏洞百出
C.狡黠异常 漏洞百出 混沌天真 我行我素
D.混沌天真 我行我素 狡黠异常 漏洞百出
【2】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打她的孩子?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母亲认为对哪一类孩子可以动用轻微的武力?(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母亲教子的一片苦心?请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有不少精妙语句,请选一句写下来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中母亲惩罚孩子的几条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象
象在陆地动物的王国里是所向无敌的,但人却将“兽中之王”的桂冠戴在狮和虎的头上。
人为什么不说象是“兽中之王”呢?
分明的,由于象( )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却非是最凶猛的动物。
通常情况下,象是温和的,具有绅士风度的。象从不攻击其他动物。
狮在象的眼里又算得上什么“王”呢?如果它们不自量力,惹恼了象,象是可以用鼻子将它们卷起,抛出去摔死的,也可以用脚将它们踏死。一头象或一群象来了,狮往往识趣地退避三舍。
故我们发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意识特点——那就是:人是特别地习惯于将凶猛作为“王”的资格。
( )人惧怕的,人( )慑服之,视为“王”。象既不屑于称霸为王,象身上也就毫无霸气。
大草原遇到了干旱之年,仅剩下了一片水洼,是动物维持生命的水源。
瞧,狮子来了。其他动物一发现狮子,都迅速逃开了,狮子来得大摇大摆。仿佛它或它们是在回家,那水洼一向是它或它们的神圣领地。如果干旱的时日很久,狮群就往往会将水洼霸占了,昼夜凶踞周围,不许别的动物靠近。
倘若象或象群接着来了,狮子的“王”者模样便不自然了。它也想发出威吼,但又明白自己的吼声对象不起什么作用,也就没吼。它实在不情愿因象的到来而离开,大概觉得那是很失“王”者风度的。但它内心里又很怕象,没勇气继续凶踞在那儿。几经犹豫,最终还是讪不搭地起身,装出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离开了……
象来了,其他的动物纷纷又回来了。它们知道象不是霸悍的动物,没有霸占欲,不会伤害它们。
在动物的王国里,如果说其他动物对狮、虎是惧怕的,那么对象的态度则体现着一种尊重的意味。它们也会躲开象群,但那可以认为是“礼让”。与躲开狮子群不一样,后一种情况,显然意味着逃避。
当然,象也有大失风度的时候。比如它饮足了水以后,往往还会踏入水洼,扑通一躺,打几个滚儿,搅得水洼成了泥浆一片,别的动物想饮也没法儿饮了……
而更多的情况是,象群总是比其他动物走出得更远,不辞疲劳地去寻找新的水源。它们仿佛明白,一小片水洼,对于解决一群象的热渴问题是不够的。与其影响了别的动物的利益,不如自己辛苦点儿,另去发现更充分的水源。所以某些食草类动物的群体,往往也尾随在象群的后面。它们信任象,明白象能将它们引领到水源更充足的地方……
【1】把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仅限填两字。
(1)人认为有资格称“王”的条件是________。
(2)其他动物对狮、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对象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3】“但人却将‘兽中之王’的桂冠戴在狮和虎的头上”一句中,“兽中之王”加引号是表示 ( )
A.引用别人的话
B.着重指出或强调
C.讽刺或否定
D.专用名词
【4】作者在这段短文中的态度是( )
A.不赞成“人”把狮、虎称为“兽中之王”。
B.认为象是“兽中之王”。
C.崇尚温和,反对凶残。
【5】你认为象是“兽中之王”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文段,做做练习。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照样子写词语。
例:人影绰绰 ______ ______
【2】这两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把它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用横线画出表现“给人画一般美感”的句子。
18、阅读《最后一课》(选入时有改动),做题。
1941年,大半个中国被日寇侵占,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内,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郑振铎拿起讲义夹,快步走进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①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做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②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描写郑振锋先生外貌的句子。
【3】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①,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②,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郑振铎先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郑先生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
B.郑振铎先生在即将和学生分别的时候热泪盈眶,显得有些儿女情长。
19、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竞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 )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是看那个地方,无论多久都不懂的。( )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鲜明。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 )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读文章填表。
姓名 | ____ | _____ | _____ |
读书法 | _____ | ______ | ______ |
【3】联系上下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其他的)
________________
20、今年的全国两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改成感叹句)
21、用两种说明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这座电视塔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调换语序换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手写我心。
以生活所见的景致为内容,写一篇写景文。要求:(1)从自己亲自游历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中选取一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它的景致。(2)注意观察景物的变化。(3)题目自拟,不少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