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科举制度,其作用不包括( )
A.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B.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巩固了世家大族地位
2、"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该文出自
A.戊戌变法法令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革命军》
3、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开元通宝 B. 刀形币
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
4、下列有关该部落联盟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
①他与炎帝在阪泉展开大规模战争,打败炎帝后两部落结成联盟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 ④他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5、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题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处应填写( )
A.唐朝末年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6、我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秦始皇下令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的真实目的是( )
A.抵御匈奴的进攻
B.炫耀武力
C.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
D.防止内乱的需要
7、隋朝和元朝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它们的相似点有( )
①都是一统的大王朝 ②都有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
③故都皆在今北京 ④都实行了文字狱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8、有人评价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liumian借指帝王)。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位“帝王”是指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元世祖
9、589年,一举灭亡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使南北重新归于统一的是
A. 陈后主
B. 杨坚
C. 李渊
D. 李世民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仁者爱人
11、《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12、明朝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机构的管理权限
B.解除民族压迫
C.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D.监视官民
1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中记载的“天下为家”的“家”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下列是反映我国古代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图片。其中,完全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生活的一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指的是( )
A.武王伐纣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16、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如图中①所示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战胜匈奴 C.设立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1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方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甲骨ト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西周历史
18、马克思曾评价中国古代某种政策:“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种政策指的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文化专制
D.加强皇权
19、“通过丝绸之路,西方的舞蹈、绘画、音乐、雕塑、杂技等传入中国。”上述材和传递给我们的历史信息是
A.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的商贸之路
B. 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C.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D. 张骞通西域最初就是为了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0、西汉初年,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汉军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汉对匈奴政策的调整反映出( )
A.汉朝国力已由弱变强
B.汉朝统治者已转变思路
C.匈奴势力已走向衰落
D.张骞已成功通西域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开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朝代是_____朝。
22、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关历史人物。
(1)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齐民要术》的作者——
(4)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
23、(_____)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24、根据提示列举相关城市。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2)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
(3)北宋的都城——
(4)西夏的都城——
25、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6、公元前60年,________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中央管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________
27、隋朝杰出工匠______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8、根据信息,写出人物。
(1)“神品”——
(2)《牡丹亭》——
(3)画圣——
(4)《本草纲目》——
29、唐朝 ___________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深受大众欢迎;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______;元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著作是《___________》。
30、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创立____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31、请对下列著作与作者进行搭配。
《道德经》 | 老子 |
《伤寒杂病论》 | 钟繇 |
《宣示表》 | 张仲景 |
《洛神赋图》 | 司马迁 |
《史记》 | 顾恺之 |
3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1)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2)商朝迁都到殷的国王——
(3)周武王时期著名的贤相——
(4)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字之源】
材料一: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摘编自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探索》
【思想之光】
材料二:春秋末年,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设计出一套治国方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和以民为本。儒家思想虽在动荡的
形势下显得举步维艰,但到新形势下又被统治者所尊崇。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文史之萃】
材料三:
信息卡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
【科技之光】
材料四:到公元3或4世纪,书法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楷书和草书,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那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改良的纸张已经广泛用于书写,并得到发展。与竹、木、石相比,纸更易于吸收且书写流畅。
——摘编自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和孟子所处的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儒家思想“到新形势下被统治者所尊崇”与董仲舒提出的哪一主张有关?
(3)材料三信息卡中的“他”指的是何人?结合材料分析“他”为何被称为“中国史学之父”?
(4)写出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关键人物,根据材料四概括改良纸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