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反应一步制得的是
A.CuSO4
B.MgCl2
C.FeCl3
D.AgNO3
2、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加速变革”。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B.过滤能降低水的硬度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随意填埋垃圾会导致水体污染
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圆木劈成柴
B.西瓜榨成汁
C.粮食酿成酒
D.铁架涂油
4、如图1装置是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25℃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先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再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d段对应的操作可能进行了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20mL蒸馏水
D.实验说明:该条件下1体积水最多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
5、化学符号含义丰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H+ ③2H ④H2 ⑤
A.①和②所示微粒的质子数不相同
B.②和④所示符号都具有宏观含义
C.①和⑤表示的微粒相同
D.③和④均可表示2个氢原子
6、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设计 | ||||
实验 目的 | 收集二氧化碳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 净化河水 |
A.A
B.B
C.C
D.D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8、以下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 劳动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点燃木炭烧烤食物 | 燃烧放热 |
B | 用铅笔芯作电极 | 石墨具有导电性 |
C | 使用煤炉烧水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 | 使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 |
D | 用活性炭自制简易净水器过滤水 | 活性炭具有还原性 |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 CO与CO2 | 闻气味 |
B | 鉴别 O2与CH4 | 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 |
C | 除去 CO2中少量 CO | 点燃 |
D | 除去 FeCl2 溶液中的 CuCl2 | 加入足量 Mg粉,过滤 |
A.A
B.B
C.C
D.D
10、临夏州正向“绿”而行,打造生态优美的幸福之城。下列做法符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是
A.垃圾发酵制取燃料
B.露天焚烧垃圾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提倡私家车出行
11、通常状况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A.Fe3O4
B.FeO
C.Fe2O3
D.Fe(OH)3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气体验满
B.量取液体
C.倾倒液体
D.加入粉末
13、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
B.酒精灯熄灭
C.氧气的验满
D.铁丝的燃烧
14、乙醇 可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是混合物
B.医用酒精中的溶质是乙醇
C.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D.乙醇中碳原子、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5、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还能再分
B.原子均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6、下列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不一致的是
A.水结冰不能流动——分子不再运动
B.6000ml氧气通过加压可装在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C.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17、已知通过下列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发生改变
B.该过程中有1种单质,3种化合物
C.丙物质燃烧火焰呈蓝色,且点燃前需要验纯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8、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如图均为初中化学探究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红磷量不足,最终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管内液面高度:a>b>c
C.反应后玻璃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二氧化碳不宜从火焰上方倒入,会使二氧化碳受热逸出
19、为验证银、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洋洋同学做了如图所⽰实验,三⽀试管⾥的液体均为稀盐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丝浸⼊溶液前需要先用砂纸打磨
B.铁丝表⾯有气泡冒出,银丝和铜丝无明显变化
C.该组实验不能判断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D.b中发⽣反应的化学⽅程式:
20、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相关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B.物质的分类
C.空气的组成
D.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21、医疗上常通过静脉输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改善低血糖。社会实践小组配制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过程如下图,结合图表信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葡萄糖溶解度/g | 91.0 | 91.6 | 91.8 | 92.0 | 92.4 | 93.4 | 95.7 | 100.0 |
A.图1搅拌可使葡萄糖快速溶解
B.图2长时间放置,葡萄糖溶液会变浑浊
C.图2为葡萄糖的饱和溶液
D.图2升温至40℃会有葡萄糖晶体析出
22、试管是最常用的化学仪器。下列试管的使用中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
B.塞紧胶塞
C.振荡液体
D.加热液体
23、下列对主题知识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A.化学与安全 | B.化学与资源 |
①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②进行液体加热实验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 ①我们应该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 ②淡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应该节约用水 |
C.化学与环境 | D.化学与生活 |
①城市的公共交通改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②工业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持 | ①生活中通过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 ②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
A.A
B.B
C.C
D.D
24、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下列劳动项目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 劳动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 石墨有还原性 |
B | 用天然气作燃料生火做饭 | 天然气的成分是CO和H2 |
C | 干冰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 |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
D | 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
A.A
B.B
C.C
D.D
2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省略)可验证燃烧的条件是
A.需要可燃物
B.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需要与氧气接触
D.无法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2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车胎爆炸
C.面粉爆炸
D.海水晒盐
27、(4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氢气是我们未来社会最理想的能源。氢气作燃料除燃烧时产生较多的热量外,另一个优点是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焦炭的利用率,可将焦炭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③参加反应的A、B两物质的微粒个数比是1:3
④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3)经研究发现NH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蒸气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产物没有污染,释放大量的热,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写出NH3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8、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b点溶液中阴离子为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9、物质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中,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KCl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④。
(1)在四种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四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
(3)将溶液④降温至10℃,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氯化钠中的阴离子_____;
(2)2 个铵根离子_____;
(3)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
(4)如果用“●”表示一个氢原子,请用“●” 画出 H2的微观示意图_____。
31、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然而化学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个“水中起火”的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中白磷能在热水中燃烧是因为:
(1)白磷是_____物。
(2)白磷与_____接触。
(3)温度达到了白磷的_____。
(4)B图所示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_____。
32、据媒体报道,锶晶格钟是一种新型原子钟,其准确度高得惊人,它能在50亿年间不慢一秒也不快一秒。下图为锶元素的相关信息。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87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8
C 锶离子Sr2+有38个电子
D 锶属于非金属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2)从微观角度分析原理
①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水银温度计受热膨胀______。
(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①指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②写出锥形瓶内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画出方框内所缺的仪器______;
(4)木炭在高温下具有还原性,木炭在高温下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Fe2O3+3C 4Fe+3CO2↑,则:
①氧化铁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
②若有72克碳完全反应,则同时消耗氧化铁的质量为多少?_____(写出计算步骤)
33、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可以解决化石能源耗尽和环境污染问题。
(1)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氢能、生物质能、核能、_______等。
(2)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氢化锂在军事上常用于氢气的发生来源,它是无色晶体,熔点很高,导热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常温下在干燥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高温则分解为氢气和锂。其中属于氢化锂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______。
(2)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3)t2℃时,将30g甲物质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4)若物质乙中含有少量的杂质甲,可以采取______方法进行提纯。
(5)若将t2℃时150g 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甲的质量是______g。
35、用化学用语填空:
(1)1个氢原子___________。
(2)2个氧分子____________。
(3)氯化钠中的阴离子____________。
36、人们研究化学反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用的物质和能量,人们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氢气,也可以通过海水晒盐的方法得到食盐。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人类获取这两种物质的基本途径分别是 和 。
37、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想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1)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探究上述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______ | 稀硫酸过量 |
方案二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 ______ | 稀硫酸过量 |
写出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若请你再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38、(7分)草酸(C2H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仅分解成三种氧化物.某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氢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 .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已知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氧化铜,则 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讨论交流: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处理方法一: ,处理方法二.: .
(4)写出草酸在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39、将一定量的Zn投入到AgNO3、Cu(NO3)2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1)写出一定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2)若所得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什么?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单质是什么?_______
40、小强的妈妈要焙制面包,叫小强去商店买一包纯碱,小强仔细看了包装说明(如图),并产生疑问:这包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否如说明所标注的一样,不小于98%呢?
回到学校,小强取出从家里带来的一小包纯碱样品进行实验:准确称取5.5g样品放入烧杯中,向其中滴加盐酸至刚好完全反应(忽略CO2溶于水),共用去稀盐酸25g,得到溶液质量为28.3g,(注:杂质溶于水,且与盐酸不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 H2O +CO2↑求:(1)生成CO2的质量;(2)通过计算判断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说明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