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受热变为水蒸气,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铁水
C.纯净的空气
D.冰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热,有一定应用前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C、D分子个数比为1:3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发生改变
D.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4、用浓度和质量都相等的a、b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含质量相等)分别制取氧气,a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b中不加。当a、b均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实验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燃烧匙
D.烧杯
6、下列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中,与其它三种方法的原理不同的是
A.表面涂油
B.表面刷漆
C.覆盖塑料膜
D.制成合金
7、医疗上使用的氧气钢瓶体积较小,却能将大量的氧气压缩于其中,是因为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8、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班级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擦拭玻璃
B.打扫地板
C.教室消毒
D.花草浇水
9、为了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且表面积相同的Fe片、Mg片、Zn片,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HCl反应,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温度,向三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足量的Mg、A1、Fe粉末,同时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的有关图像错误的是
A.
B.
C.
D.
10、下列物质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A.C、CO、O2
B.H2、CO、C
C.C 、CO、CO2
D.H2、O2、CO
11、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归纳推理错误的是
A.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H2、CO、CH4都具有可燃性,都可用作燃料
C.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D.从Fe、O2、NaCl的构成来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12、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过滤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检查气密性
D.验满氧气
13、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2O:2个氧元素
B.氢氧化钙:CaOH
C.FeO的名称:氧化铁
D.2个氢分子:2H2
14、在① MgO,H2O,SiO2,SO2 ② C,Fe,S,P ③ AgCl,NaCl,HCl,H2O三组物质中,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它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A.SO2,Fe,HCl
B.MgO,C,HCl
C.MgO,Fe,H2O
D.SO2,S,H2O
15、《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中止血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田七氨酸(C5H8N2O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田七氨酸属于化合物
B.田七氨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田七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8:2:5
D.田七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16、炉甘石始载于《外丹本草》, 主要成分之一为碳酸锌(ZnC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CO3中的阳离子为 Zn+2
B.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ZnCO3中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D.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18、过氧化钠(Na2O2)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故可作为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从该反应获取的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A.碳酸钠为酸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部分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实验室可用这一原理制取纯净的氧气
19、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 甲 | 乙 | 转化关系 |
A | 甲 | ||
B | |||
C | |||
D |
A.A
B.B
C.C
D.D
20、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作为火箭发射的燃料
B.利用乙醇汽油可以节省化石燃料,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冬季取暖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铅笔芯
21、下列生活中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滴水成冰
B.雨后彩虹
C.铁锅生锈
D.车胎爆炸
22、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的气压变化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D.向一定质量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
23、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变化观:酿酒过程包含缓慢氧化
B.元素观:组成水和过氧化氢的元素种类相同
C.微粒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
D.守恒观:12g碳和3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2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少量杂质 |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
A | CuO | Zn |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
B | N2 | O2 |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
C | NaCl | NaNO3 | 加入AgNO3溶液,过滤 |
D | MnO2 | KCl |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
A.A
B.B
C.C
D.D
25、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26、下列对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金刚石坚硬、石墨质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C.用墨书写的字画可以长久保存——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D.水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27、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
(1)用化学符号和有关数字表示:
①两个四氧化三铁分子________;
②三个氢氧离子________;
③两个氦原子________。
(2)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①2Cu________;
②S2-________;
③________。
28、现有以下物质:A.氧气与臭氧 B.氧气与液氧 c.洁净的空气 D.二氧化碳 E.高锰酸钾 F.冰水混合物,其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9、厉害了我的国!我国在南海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在由烟台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通过对海底可燃冰矿藏进行降压使可燃冰分解,再通过沙、水、气分离技术获得连续稳定的天然气。
(1)可燃冰被科学家誉为“21世纪能源”。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和少量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煤、_______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
(3)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沙、水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30、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有助于快速清除装修时残留的甲醛(CH2O),有关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物质乙中元素的化合价是___。
(2)在上述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填“分子”或“原子”,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闻到甲醛的刺激性气味,能从嗅觉上说明微粒具有___的性质。
31、甲、乙、丙三种物质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1)t2℃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_,此时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t1℃时将30g丙加入到50g水中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
(2)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__。
(3)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提纯固体丙,结晶的方法是____。(填序号,下同)
A.蒸发溶剂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最多的是丙
B.用丙的饱和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丙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C.t3℃时,向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3℃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32、下列文字中左项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事项,右项为有关的原因解释。请在左项的题后括号中填入右项的合适字母,使之成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操作事项 | 原因解释 |
(1)制取装置,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______) | A氧气不易溶于水 |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______) | B刚开始时是空气 |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当气泡连续均匀时再把导管伸入集气瓶(______) | C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
(4)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住,正立在桌面上(______) | D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
33、(8分)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与硝酸银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氯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酸除铁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2)t1℃时,在100g水中加入45gA,充分溶解后形成A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3)t1℃时,将等质量的A、B、C物质分别溶于水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其中饱和溶液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
35、某工厂欲从溶质是AgNO3和Cu(NO3)2的生产废液中回收 Ag和Cu。实验员取样,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1)若所得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_______(填离子符号)。
(2)若向所得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
36、如图所示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子”“分子”或“离子”将如图空格处补充完整。
A_____;B_____。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37、小张在实验室进行了制取氧气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如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发生装置选择 ___________(填序号),你认为该装置中还缺 少 ___________,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选择 ___________(填序号),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
(3)①若用 F 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__________ 端进入集气瓶(填“a”或“b”,下同)
②如果用 F 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在瓶中装满水后,氧气从导管 ___________端进入集气瓶。
③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时,也利用类似装置,则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应与 ___________端连接。
(4)小张在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5)(拓展)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备硫化氢气体。已知硫化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制取硫化氢时,发生装置选择上图中的 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选择 ___________。
38、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加如图所示。
①将集气瓶装少许水并在水上部的集气瓶做好标记,分成5等份;
②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发现水进入集气瓶。
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
(4)该实验还可推出氮气的物理性质为______,化学性质为(写一条)______。
(5)将红磷换成木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______。
39、写出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1)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___。
(2)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___________。
(3)取用细口瓶中的液体,细口瓶的标签没有正对手心___________。
(4)取用块状药品时,试管直立___________。
40、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
将一块糖放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______,但是糖块溶化后发现液面下降了: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