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你结合所学的节日诗词或文化常识,补充下面传统节日的风俗,完成第三章节“节日风俗展示”板块。
七夕节:__________________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
元宵节: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根据描述准确地写出词语。
1.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_____)
2.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_____)
3.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_____)
3、积累填空。
1.《采薇(节选)》中表现道路难行,戍卒又饥又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2.《春夜喜雨》中有两句诗描写的是春雨,现在常被人们用来比喻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等。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江上渔者》中描写捕鱼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恶劣环境中捕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到了,春草萌生,一派生机,令思乡的游子不禁发出“______、_____”的感慨
5.《游园不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体现了一切新生美好的事物都是封锁不住的,它必将冲破束缚、蓬勃发展这一道理。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词人将送春与送人联系在一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7.《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8.《ト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ト算子”是______“送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_,词一般分为两部分,分别叫_________和________。
9.《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描绘的是_______的山间景色,从“_______”这一句中,我们体会到苏轼乐观奋发的精神。
4、根据提示填空。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是唐代诗人_____所写的《_______》的诗句。
(2)“良药________,忠言________”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3)毕业在即,请你用学过的一句古诗表达和同学依依惜别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苟利于民,_________;苟周于事,________”出自《________》。
5、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吮( ) 琅( )
允( ) 狼( )
汲( ) 砌( )
级( ) 切( )
6、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风景旧曾谙 C. 江南好
【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A. 欣喜若狂 B. 信赖和骄傲 C. 非常坚定 D. 绝望和悲痛
【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_______。”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_______,天涯若比邻。”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代的_____。
【2】“独”的意思是_____,“倍”的意思是____ 。
【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是农历__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_____和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喜欢秋天。 B.思念亲人。
8、课外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四时”指_______,从画“ ”的诗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_____季。
【2】此诗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 对偶 B. 比喻 C. 拟人 D. 夸张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映日/荷花/别样红 B. 映日/荷花/别/样红
9、(一)端午(4分)
材料一:
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
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据有关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③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草等。香囊做成不同的形状,以五色丝线缠绕,结成一串,玲珑可爱。如今,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1】(本题1分)在学校端午节文化活动中,丁丁想去观看歌舞表演,他应该去____________。
【2】(本题1分)材料二是从历史、________、 _________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
【3】(本题1分)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端午节还有“中元节”这个别称。( )
(2)芳芳根据活动安排来到实验楼,为朋友制作了香囊。( )
【4】(本题1分)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及风俗?选一个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校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默读这句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恐怕”在这里是恐惧、害怕的意思。 (______)
(2)句中的破折号是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 (______)
【5】读文段,说说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说你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1.通过一个“闯”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2.用“ ”画出伯诺德夫人意识到情况万分危急的语句。
3.画“ ”的句子描写了伯诺德夫人的 和 ,表现了她应对德军时的 与 。
4.“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中“似乎”一词说明了什么?
5.从这一片段中,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1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②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②段看,“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现在,他们兄弟俩终于都过世了——一个画家和一个医生。
画家一直自以为有绘画的天才。他自大、骄傲而且易怒,向来看不起他兄弟那副庸俗、多愁善感的德性。然而,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才气,如果不是他兄弟的接济,他早就要三餐不继了。
奇怪的是,尽管他的画从技巧、内涵各方面看来都是极粗俗、拙劣的作品,他还是持续地画着。偶尔举办几次画展,总是刚好卖出两幅画,每次都是如此,一幅不多一幅不少。终于,医生也绝望地认清他兄弟的“天分”了。在不断地接济和支持之后,医生发现自己的兄弟天生就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心里着实十分难过。可是他一直隐埋在心里。
医生去世的时候留下所有的遗产给他的兄弟。画家在医生的房子里发现了二十五年来他卖给那个匿名者的所有作品。起初他疑惑不解,最后他给自己找到了解释——这狡猾的家伙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投资。
【1】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支持—( ) 骄傲—( )
持续—( ) 正确—( )
【3】画家的特点是 ,医生的特点是 。 靠 的接济度日。
【4】二十五年来医生为什么一直匿名买自己兄弟的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喜欢这俩兄弟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教室,接受他们的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 致)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轮 伦)次的故事记了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又画了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象 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 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以及“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的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1】用“/”将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划掉。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语无伦次:___________ 浅显:_________
【3】“老师把那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句中的“书”与前面作家的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1.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对我说,星期天他要去郊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花开得很旺盛。(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游峰的扫路人不但热情开朗,但是乐观自信。(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为肯定句。
(1)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靠扇动翅膀保持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柔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一个人不为姑娘们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爸爸:“小红,告诉妈妈,今天爸爸不回家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青石说:“这样安静的生活,我讨厌了。我倘若能和蝴蝶和蚱蜢一样,要到哪里,就到哪里,那多好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抹不去的东西留在记忆深处。请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字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