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2025届初一历史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这个讲话总结的是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

A.原因

B.结果

C.经过

D.影响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

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  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3、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歌颂的是(

A. 黄兴   B. 康有为   C. 邓小平   D. 孙中山

4、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台湾)相应也要作些调整。”1987年台湾政策的“调整”体现在(  

A.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C.实行“三不”政策

D.成立了“海基会”

5、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辛亥革命期间工 B.军阀割据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6、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这些数据表明(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A.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农村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迫切性

7、某班同学在清明节期间去烈士陵园参观,在主持人介绍烈士事迹时,提到了孙中山先生对这次起义的评价:……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评价的是黄兴领导的哪次起义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绍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8、平型关大捷结束后,蒋介石在1937年9月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由此可见,平型关大捷胜利原因是

A.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 官兵英勇善战

C. 采取正确战术

D. 国共两党密切配合

9、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

A.1970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     

A.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都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D.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1、2020年新冠疫情让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下列事件能够得出这一结论的是

①武昌起义②汉阳铁厂的创办③武汉分共会议④保卫大武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提出“两个凡是”方针

D.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民族求得解放的希望,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次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是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革命军》

C.《警世钟》

D.《变法通议》

1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15、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不满付诸实践的行动是

A.向中国走私鸦片 B.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D.发动九一八事变

1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的笔记的主题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开国大典

3.西藏的和平解放

4.国旗、国歌、国徽的由来

A.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B.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解放战争的初步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陈独秀

18、1938年,毛泽东发表(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论联合政府》

19、献身变法,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志士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杨锐

20、“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 顽固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洋务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等准备在________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22、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__________海军。

23、中国国民党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 ______

25、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3)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6、“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________”的口号,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27、国运兴衰,基于教育。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________

(2)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________

(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________,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________

28、意义:为争取________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9、农业合作化经历了由______、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78年,安徽______村村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30、1950年~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__成为了土地主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2、根据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提示,写出不平等条约名称。

(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2)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约是

(3)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条约是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年作。

材料三:2010年3月27日晚,经大陆著名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台湾台中市的洲际棒球场上演。目前,甘肃省有60家台资企业,包括台商投资建设的兰州正林农垦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企业主要加工瓜子,已成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请回答: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A、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能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选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

(1)材料一中“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其中图片显示的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材料二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影响?

材料三: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案文献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