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期末洛阳六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为是其智弗若与?

(3)孰为汝多知乎?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_________ 倒霉_________  衰弱________  目不转睛_________

单调_________ 保护_________  敏锐________  司空见惯_________

鄙夷_________ 保密_________ 惬意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__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按鲁滨孙历险的_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情节。

2.漫步文学名著中,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广阔的世界。《骑鹅旅行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小男孩尼尔斯;《汤姆索亚历险记》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小男孩汤姆;而在高尔基的《童年》中又让我们了解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小男孩阿廖沙。

3.乾隆五十大庆时,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参加者有位百余岁老人。乾隆以其年岁为题出句云: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道: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聪明的你知道这位老人是_________岁。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保护——________  清除——________  ——_______

干净——________  美丽——________  ——_______

5、写出与下面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

王羲之(__________   刘备(__________ 

曹刿(__________     匡衡(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_____________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1将诗歌补充完整,写出题目的意思。

2写出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代的__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__诗,诗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竹子_______的精神。诗中表现竹子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咬”和“立”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借物喻人,表面在写___,其实是写_______,表明了诗人________的精神。

8、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塔

在甘肃省张掖()县古城的西南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木塔。木塔是隋代开皇三年建造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两百多年了。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在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可见,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木塔就享有盛名了。

木塔的地基是一座大约十五米见方、一米高的土台。塔的外形是一座正八面体,内径大约一丈。塔高三十一米,共分九层,由下而上,一层小于一层。塔顶呈伞形。

除塔身是砌成的以外,木塔从上到下是一个完整的木架。塔底由二十根粗大结实的木柱支撑着。从第三层开始,每层四周匀称地支撑着八根木柱。另外,每层还有八根横梁,指向八个不同的方向。

木塔里面是空心的,三层以上,东西设有假门。最低一层的墙上,书写着工整的文字,雕刻着飞禽走兽的图案。每层的八个角上,还各有一个用细木雕成的龙头,张着大口,含着圆珠。整个木塔,给人以庄严肃穆的印象。

一千二百多年来,________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________木塔仍旧安然屹立,没有遭到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对木塔做过多次维修,使它更加坚固美观,

宏伟壮丽的张掖木塔,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每当看到它,总会激发我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自豪的感情。

1给第5自然段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一千二百多年来,________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________木塔仍旧安然屹立,没有遭到破坏。

2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波斯使________

①派遣;支使     ②使用     ③奉使命办事的人

Ⅱ享有________

①盛大;隆重     ②强烈;旺盛     ③兴盛;繁盛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肃穆——________     精湛——________

4细读文章后填空。 

①点明全文中心的是第________自然段。

据说,历史上有一位出使过中国的波斯使臣,存他写的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它。这句话说明了木塔________的特点。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的感受一定很深,请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围绕文中画“——”的句子回答问题。

(1)这两句话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2)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

(3)从“平静”和“慈祥”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神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在文中用“﹏﹏”画出原因。

【3】父亲“瞅了瞅我们”,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父亲这一“瞅”,是期望“我们”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_______描写,表现出他的____________

【5】“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在美好的节日里, yōu)雅的少女和小伙着音乐的节拍,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尽情欢乐,形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1结合义项和语境判断,句子中的“yōu”最可能是(   )

A.优,美好的,指人的举止端庄。

B.忧,发愁的,指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

C.悠,闲适的,指心理状态。

D.幽,僻静的,指居所环境等。

2句子中加点的字“和”的正确读音是(   )

A. B. C.huó D.huò

3给画线部分换一个词语,最恰当的是(   )

A.欢歌笑语 B.能歌善舞 C.载歌载舞 D.手舞足蹈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1659930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孙·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也九死一生。

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101日清晨醒来,只见那只大船随涨潮已浮起,并冲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这大大出乎我意料。我想,待风停浪息之后,可以上去弄些食物和日用品来救急。但又想到那些失散了的伙伴,这使我倍感悲伤。……

101日至24日,我连日上船,把我所能搬动的东西通通搬下来,趁涨潮时用木排运上岸,这几天雨水很多,有时也时停时续。看来,这儿当前正是雨季。……

1026日傍晚,我终于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我画了一个半圆形作为构筑住所的地点,并决定沿着这个半圆形安上两层木桩。中间盘上缆索,外面再加上草皮,筑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像围墙或堡垒之类的建筑物。

【1】选段中共讲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鲁滨孙在困难中的表现,联系我们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苦难,应该怎样面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万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荒无人烟: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不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___描写,从这段话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__________的小红军形象。

3那个小红军的干粮袋里装的是               ,但他不要陈赓的青稞面,这么做是为了                                  ,小红军死亡的原因是             ,我是从文中                                      读出来的。

4你认为短文中的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陈赓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最大的学问家——蛀书虫

一条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迎面碰上了一只蜘蛛,蛀书虫向它打招呼说:“你好!”

“你是谁呀?”蜘蛛问道。

)哈哈( )蛀书虫笑着说( )你这个无知的家伙( )怎么连我也不认识( )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

蜘蛛感到奇怪了,说:“可是我听说,只有人才配当学问家呀!”蛀书虫又哈哈大笑起来:“人怎么能同我相比?他们拿起书,只是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又原封不动地放回老地方。而我呢,钻进书里把每页书每个字通通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你想想,我肚子里的学问该有多少!”

“那么,请教一下,我怎样才能成为大学问家?”蜘蛛又问。

“当然也得学我的样子,钻进书里把书吃掉喽。”蛀书虫趾高气扬地对它说。

蜘蛛想了想,开口道:“不,按照你的理论,我有个更省事的办法——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我把你吃进肚子里,你的所有学问不就全都进了我的肚子了吗?”说完,它朝蛀书虫一头扑了过去。

1短文题目中的破折号起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给短文第3自然段的“( )”里加上标点。

3联系上下文解释“原封不动”。

原封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蜘蛛说的“按照你的理论”是指谁的理论?什么样的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蛀书虫可悲的下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1.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伙伴说:“我爸爸说手表里住着很多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今天我有事,你自己在家写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他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6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仿写句子)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搞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  

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缩句)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缩句)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仅有的亲人。(修改病句)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鱼汤更优美的了。(修改病句)

 

 

20、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种食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语言积累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甜瓜苦蒂,

(3)种树者必培其根,

(4) ,观千剑而后识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